以书为友笔耕不辍
因为从小生于没落贵族,父母争吵不和中,后来的家庭的分裂,生活的波折,天生的敏感让张爱玲7岁就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以她自己的生活为原型的《不幸的她》定的他住。故事中的女孩儿为了反抗母亲,为她定下了与纨绔子弟的婚姻而离家出走。现实生活中,张爱玲同样也在反抗,她目睹了父母包办婚姻的不幸,表达了她对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异常向往和执着。
13岁在校刊上发表自己的第一篇散文《迟暮》。笔下的她原来是一个芳华已失的女人!眼前的春天只是她过去的影子。“她”正在梦幻与真实的边缘徘徊着、犹疑着、挣扎着,不肯相信现实的真实,然而,无情地青春的梦幻正在一点点地消褪,只剩下真实裸露着。她已没有资格与春天共舞,所能拥有的只是落伍者的空虚、惆怅与悲哀。
1939年,19岁的张爱玲考取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成行,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
上学期间,她的感情世界是片空白,只知道学习,被人叫成书呆子,书成了她最好的朋友。在香港大学,她成了一个熟读古书满肚子旧诗文的异类,孤僻冷艳有着“毫无用处”的心酸。
19岁出版了一篇《我的天才梦》,摘自最后一段,“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风笛),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也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让我们看到了一颗文坛新星呼之欲出,震撼了世人。“出名要趁早”也成了她的名句。
张爱玲经历一世极致的繁华和寂寞,她的“天才梦”是她最坚实的支撑和能量的来源。这篇短短的千字文也像一颗冷星,使每个年代的优秀的同梦人,都可以看见方向和光亮。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徐志摩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白流苏正是以这种温柔、妩媚、优雅、风情万种的姿态捕获了范公子那颗漂泊的心。
《红玫瑰与白玫瑰》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大概在很多男人的心里,圣洁的妻子不适合用来恋爱,也不适合婚姻,只能摆在一个很高很高的位置,偶尔看一看就好了。
因为,男人只要跟这样的女子走到一起,便觉得成为了生活里最大的折磨。
《金锁记》主要讲了一个情欲被长期禁锢的女人将压抑的心理转化为对金钱物质的追求,对他人甚至子女的报复,曾经富有的姜家最终难逃落败的命运。两者同样都描写了上流家族由浮华逐渐走向苍凉的过程。这种浮华和苍凉正如她的那句名言:“人生像一件华丽地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
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
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张爱玲五岁便开始读《红楼梦》,至老不辍。晚年旅居美国后,张爱玲拿出十年时间,广泛阅读《红楼梦》各种版本和相关论著,做各种近乎繁琐的考据,著成《红楼梦魇》一书。这也是张爱玲一生唯一的一本学术论著。《红楼梦》的研究,少了一分严肃的学究气,却多了一分浪漫的共情心。
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
曲折爱情故事
张爱玲的一生沉于书海,以书为友爱情经历简单却曲折动人。
第一次婚姻,张爱玲与有夫之妇胡兰成相爱,胡兰成为她离婚,两人结为夫妻。婚后胡兰成难改风流本性,张爱玲无法忍受以致离婚,而后她全身心投入写作。
三毛的《滚滚红尘》以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作家沈韶华与汉奸章能才的故事。三毛在失去爱人荷西时,她以滚滚红尘来代表她终将逝去的爱情。
直到遇见了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先生。此后,张爱玲开始出版全英文小说。
淡泊名利,对自己的丈夫有情有义,敢爱敢恨的人。即使四处逃窜背叛她的胡兰成,张爱玲还是一直帮助他,等到他的生活安定了才提出诀别,后来她同样又是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的第二位丈夫赖雅,直至他死去。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当之无愧的才女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上海有名的女作家之一。一生以书为友,笔耕不辍半个多世纪,遗世独立的性格,孤傲冷艳,瑀瑀独行于世。从小复杂的生活环境,内心的孤独,让她倾注于笔端,她正是想通过自己的小说告诉人们:旧式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可言的,女性只有经济上自立、自强,才能自主地去追求爱情、寻找幸福。
致敬一代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