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一个小女孩跑到小吃摊前想吃却又没有钱,转身准备离开了。
“孩子过来这里,想吃什么?”
“可是我没带钱。”
“坐那吧,我给你弄点吃的。”
“您为何如此善良?”
“我并不是善良,这不过是一点吃的而已。我告诉你有一个人比我善良的多,虽然她唠叨,不关心自己,还爱挑剔,但她是真的爱你们。”说着端来一碗不加洋葱的蛋炒饭。
“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吃这个?”
“因为你母亲在四处找你,她说你没钱,怕你饿着了,告诉我你喜欢吃的并付了钱。”
女孩儿一口一口吃着眼泪簌簌往下掉……
这是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则很走心的泰国广告,《别让爱你的人难过》莫名的戳中了我的泪点。
是呀,这世界上会免费为你提供食物的人只有父母,同样最容易被我们伤害的就是爱我们的人,而我们常对陌生人的善意心存感激,却对身边人的好熟视无睹。
01
嗯,我也来说说我的妈妈吧!
我的妈妈是一个典型的七零年代传统妇女,爱唠叨,没文化,吃苦耐劳,异常节俭,精明能干,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中年妇女,与我,却是这世上绝无仅有最特别的存在,仔细观察,或许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记得小时候,一没事就喜欢在妈妈的房间里到处翻箱倒柜,看能不能找到新奇的玩意儿,搞不好还能捞点零花钱。
果然有一次在一个衣柜里看到了一个躲在角落里毫不起眼的上着锁的小木盒,我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将它搬出来了。
我很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会保留这样一个与房间格调丝毫不搭的老古董,带着这种好奇心我找到钥匙,打开盒子,我惊讶的发现里面有我的出生证明、胎发、乳牙……压底的还有爸爸写给妈妈的情书,字迹已经模糊、妈妈年轻时的照片,也已经开始泛黄,以及一本红色封面的存折。
那时还不明白存折上一串串数字是什么意思,单纯的以为是代表有很多钱。于是没头没脑的跑过去问:“妈妈,我们家有多少存款呀?”
妈妈皱着眉头说:“哪有什么存款,和你爸挣得那些钱也就够你姐妹俩用。”
我当时是不信的,拿出证据说:“你骗我,看,钱是不是都在这存折里呀?”
妈妈看我刨根问底的样子,笑着说:“是呀,是都存起来了,希望以后有回报!”
我听着似乎不是很理解,觉得只要有钱用就可以了,但这话,却无形地印刻在脑海中。
后来我长大了,当我再次拿起那本厚实的存折仔细端详时,我发现原来那上面一串串数字都是支出记录,没有一项是存入记录。
我恍然大悟,原来妈妈以前口中所说的“是呀,是都存起来了,希望有回报”指的是花在我们姐妹俩身上了,希望我们能够不辜负她们……
然而就像有话说,“许多事情年轻的时候不懂,懂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最贴合它的,莫过于一份可怜的父母心吧!
02
如今我上大学了,虽说离家很近,每个周末回家都没有问题,可不知道为什么我并不恋家,选择将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校留给了一起玩的小伙伴,与家人则是聚少离多。
大概是长大了,需要自由和自己的空间,觉得与他们之间有隔阂,代沟,聊不到一起,也受不了他们的唠唠叨叨。
每次和妈妈的微信聊天记录里也永远都是她在主动,我找她无非一件事:没有钱用了!
有时候妈妈会抱怨说:“白养你了,不知道要家,没钱就找我?”
我则会打趣地回她:“不会的,以后我毕业工作了一定给你买好多东西报答你!”
妈妈只是笑笑不说话……
国庆节放长假,学校没有人,我打电话说我回家,多老远妈妈就跑过来接我,帮我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看着她那略显弯曲的背影和空荡荡的裤腿,我心里被戳了一下,妈妈瘦了也真的老了许多。
我拿出要送给她的礼物,一个包装精致自认为很满意的耳坠,打算平复一下内心的愧疚与自责。她接过去小心翼翼的看了看,嘴里又开始抱怨:“净买些没用的东西,有这闲钱不知道做路费多回家几次……”
额,这次我没有和她贫嘴,只是轻声说:“知道了!”
可能曾经我理解的孝顺就是全全的物质,给爸妈买的东西越多、越贵,就越能代表孝顺。这次之后我深深地明白,他们想要的并不是许多东西许多钱,而是简单地希望孩子能守在自己身边,多陪陪他们,和他们聊聊天。
03
看着贾玲改编并主演的小品《你好,李焕英》,我随着剧情发展被逐步带入感情中,笑着笑着就哭了!
和李焕英嬉笑斗嘴的贾玲,为贾玲耍贫而哭笑不得的李焕英,是现实中无数母女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女儿和妈妈,多是相亲相偎的,既有母女之爱,也有姐妹之情。纵是女人的天性再自我与善妒,在女儿的眼里,妈妈也总是最美丽的,反之,亦如是。这两者,只有相亲相爱,永无相恨相杀。
看着生活中的孕妇,这个东西不能吃、那个饮料不能喝,生病了不敢随便打针吃药,更有各种怀孕反应,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腰酸、肚子痛、腿抽筋、身体浮肿......生孩子时要在鬼门关前走一遭,生完孩子又要承受休息无规律、耳根无清净、心神时刻被提着的“煎熬”。
可想而知,自己的存在,真是让妈妈遭了不少罪!
比“百年的媳妇熬成婆”更残忍的是——“十月的女儿炼成妈”!
前夕还是弱不经风的娇柔海棠,今朝便成了风霜冻雪都不怕的傲骨梅。一句“女为弱者,为母则强”,包涵了太多言语难以描述的沉重。
再孝顺的子女,相对家长而言,也总是前来讨债的债主——还得起吃穿用度,还不了含辛茹苦;还得起嘘寒问暖,还不了心心念念;还得起不离不弃,还不了逝者如斯。
老舍说,“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岳云鹏在看《你好,李焕英》时如此评价——“它没有在挠你,它没有在抓你,它就是在慢慢地刺你的心。”
失去,是蛰伏在孩子心中的一根芒刺。
我们愿意成熟,却不愿意成长,因为我们成长便意味着家人老去。
生离可忍,死别怎堪?
多想,我能赶在时光之前强大,护你无忧无怖!
多想,你虽有皱纹白发却不惧光阴,伴我今生你总在!
多想,亲情这场大戏,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