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杭州,当时社会繁荣,文化昌盛,杭州作为都城,热闹非凡,充满了各种机遇和故事。竹笛林林是江南一带小有名气的竹笛乐师,而“我”是杭州城内一家茶楼的掌柜,因对竹笛音律的喜爱,与林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 主要情节:林林收到“我”的邀请,从江南某地来到杭州与“我”见面。第一天,两人在茶楼中初次相见,因竹笛而产生共鸣,相谈甚欢;第二天,一同游览杭州的美景,在相处过程中感情逐渐升温;第三天,两人面临分别,心中满是不舍,最终确认彼此心意,陷入爱河。接下来我会按照这个框架,详细展开情节,为你呈现一个浪漫的古代言情故事。
《竹笛诉衷肠》
南宋淳熙年间,杭州城的暮春总是笼着一层淡青色的雾。我立在“听竹轩”茶楼的雕花木窗前,指尖摩挲着案上那支湘妃竹笛,耳畔又响起三日前收到的信笺上,那行秀逸如竹的字迹:“慕姑娘相邀,林某不日将赴杭州,望一晤知音。”
铜铃轻响,檐下阴影里转出个青衫男子。他负着支竹笛,腰间系着枚刻有竹节的玉牌,墨发用同色缎带松松束起,眉梢眼角俱是江南烟雨中浸出的温润。我攥紧袖口,才惊觉掌心已沁出汗来——这便是名动江南的竹笛乐师林砚之。
“慕姑娘可是听竹轩的东家?”他抬眸望来,眼底似有碎星流转。我忙福了福身,引他穿过垂着竹帘的回廊。临窗的雅间早备下西湖龙井,青瓷盏里浮着新摘的茉莉,他执笛轻叩桌沿,竟与茶沸之声合着拍子。
“听闻姑娘善辨音律,”他将竹笛横在唇边,指尖在音孔上灵巧跃动,“且听这曲,可品出意境?”清越笛声如溪水漫过青石,忽而转急,似有雨打芭蕉,末了又归入潺潺流韵。我闭眼细辨,脑海中浮现出春日里新笋破竹而出的生机。
“是《竹窗听雨》?末了三拍,竟似幼竹拔节之声。”睁眼时,见他眼中闪过惊诧,继而化作欣然笑意。这日午后,我们竟忘了时光流转,从笛曲流派谈到制笛竹材,他说湘妃竹宜奏哀思,斑竹却更适合明快之调,说着便从袖中取出支紫竹短笛,吹奏起一支江南小调。夕阳透过窗棂,在他侧脸上织出金红的网,我望着他微颤的睫毛,忽觉心跳如鼓。
次日晨起,我特意换了件浅绿襦裙,外搭竹青色纱罗褙子。林砚之背着竹笛,在茶楼门口等我,见我走来,耳尖微微发红:“听闻杭州断桥的桃花正盛,姑娘可愿同游?”
我们沿着苏堤漫步,堤上桃花开得如火如荼,偶有花瓣飘落在他的青衫上。行至断桥,他忽然驻足,从怀中取出个锦盒:“昨日见姑娘案头摆着空笛套,便斗胆做了个。”打开锦盒,里面是个绣着竹叶的月白笛套,针脚细密,竹叶边缘竟用金线勾勒,透着雅致。
“林公子......”我捧着笛套,喉头有些发紧。他望着远处的湖光山色,声音轻得像春日的柳絮:“自小习笛,见过太多人爱音律却不爱制笛之人。姑娘懂笛,更懂制笛人心意,砚之生平第一次,不想只做个吹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