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栽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三年前,其次是现在。职称评审也是如此。
一、熟悉职称政策,对标准备
有朋友说,职称很难,这辈子与高级职称无缘了。的确,副高和正高职称,是需要一定专业水准的。像我这样,能评上副高,也是走了狗屎运,这辈子真的没有想过。如果已经是中级,对于高级职称,你决心放弃,我表示理解。安心从教,放弃对名利的追逐,这种超脱,也是我追求的境界。
如果你想在专业成长的路上更进一层楼,我劝你对照职评政策,尽早谋划。
你怕累,不愿意做班主任,可是职评政策明明要求担任“学生管理”工作,至少是一到三年。七年级的数学你任教了十多年,对于教材你能闭着眼背下来。可是,政策要求必须进行循环教学,或者是任教毕业班三年工作经历。类似这样的“工作经历”要求,不是难不可攀,而是需要我们走出舒适区,不是政策符合我,而是我的“能力与经历”要符合职评政策要求。
校本课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教学即课题”,这是我一贯的课题。课题从教学中来,问题即研究的课题。每学期在一个点上研究,就一定有收获。
对于申报副高级教师而言,对青年教师的帮扶,也要落在实处。选中帮扶的对象,在课堂教学和专业成长方面,不断督促和引领,让青年教师找到努力的方向。
每年的政策都会有小的调整,需要我们多加关注,做好研判。职称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之路,但通过职称评审,我们的专业成长一定能上升一个格次。
二、制定年度计划,分步实施
职称评审对业绩的要求,主要分为三大类:优质课或者学术报告;表彰(综合:优秀教师和班主任,单项包括学术带头人、师德标兵、名师等);教科研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社团、论文、课题、省市级命题、论著等)。
我们需要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分阶段设定目标。目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加专业。
想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就要研究核心期刊。学习写论文,不断找话题和素材。只有不断练习,才有机会。
切忌阶段目标不明确,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哪一项都没有突破。
三、适时调整战略,学会迂回
有朋友说,难度太大,学科竞争激烈。我们可以在专业方向和课题研究上转变方向。
比如,有朋友多年任教数学,一级职称就是初中数学,可是后来工作岗位调整,在后勤工作。我劝他,数学学科你没有循环教学经验,你何不把专业改为“劳动教育”,这是你的强项啊。同时,小学科竞争压力小,更容易做出成绩来。
有朋友说,优质课太难了。年龄大了,和青年教师同台讲课,自己在外形上就输了。其实,优质课还可以通过电教课、实验课、一师一优课、示范课等形式来获得。比如电教课,又叫信息技术融合课,需要录一节课,上交视频就行。
过去说“自古华山一条路”,如今你上山,可以坐索道,遇到问题多思考,总会有办法的。
四、善于团结协作,合作共赢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团队合作。比如课题研究,一定是依靠团队协作来完成。再有就是“磨课”,需要一群人帮你来磨课。单打独斗,一定是走不远的。
我在很多地方说到洛阳师院的体育学院的例子。体育学院有个很好的传统,每周一期沙龙。在一位教授家里,沏上一壶茶,摆上几样水果,大家一起交流谈论体育教育的研究方向,哪个点可以来写论文,如何写?大家集思广益,然后找一位准备晋级的副教授或者讲师来写。下一周来讨论这篇论文的质量,如何修改,可以投哪个期刊等等。所以,整个学院里居然是体育学院发的论文最多,研究成果最丰富,同时也是教授最多。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我们就需要这样来真讨论,真研究。
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仅局限于职称评审。它可以是副产品。管建刚老师研究作文教学,然后有了国家级的优质课,后来出了书,评上特级教师,顺带职称问题也解决了。
我不提倡一门心思为了职称,削尖脑袋去钻营。职称可以作为短期的目标,而提升自己专业能力,多读书写作,多研究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的风格,班级管理有特色,学生学得快乐且高效,老师教得轻松且成绩好。实现科教兴国,教育强国,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教育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