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
巧玲带着阿婆出嫁了。十里八乡传开,人听说了都觉得稀奇。据说,巧玲结婚这天,迎亲的车队里,一辆婚车把80多岁的阿婆接走了。她们一起到了北徐村。一时间,闺女带妈出嫁的事成了新闻。阿婆的故事再次成了村人议论的焦点。
阿婆是邻村的一位老婆婆,经常骑着三轮车在农村赶会做小卖买。她的车上装的有炒花生,炒瓜子,甘庶,水果等,还有小食品。因为她说一口上海味的普通话。时间长了,赶会的人都认识她。知道阿婆是王风楼村的人。她是王有来从新疆带回来的媳妇。
2
王有来二十岁时参军,去了新疆。他从部队转业后安排到了建设兵团工作。随后他在老家农村娶的媳妇,也随军到了新疆,被安排到兵团工作,吃上了商品粮。
一晃几十年过去,王有来的儿女也都在新疆成家立业。
再后来,村里人听说,王有来的妻子因患病死了。
在老家王风楼村,王有来有两个弟弟。他们各自在村里分给的宅基地上盖起新房,搬到新宅。王有来由于离家远,很少回来。母亲去世那年,他千里迢迢从新疆赶回奔丧。此后,再也没回过老家。
1989年,远在新疆工作了几十年的王有来,退休后回老家了。
这次王有来回在老宅上盖了新房子,还带回了一位老婆。上海人,人称阿婆。
3
阿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上海去新疆支边的青年学生。从兵团退休后随王有来回到老家,住在王风楼村。
闲着没事,阿婆便做起小生意,几年前阿婆常常骑着三轮车赶会到集市上卖瓜子,花生等小食品。在会上,阿婆的摊前总是有好多人,有着上海知青,支边青年,兵团战士这个背景,人们听了就突然对她产生一种敬佩。不买东西也想跟她搭话。聊上几句。不知道她身世的人从她打扮,说话就可看出,就觉得阿婆是个气质不凡的女人,不是一般的农村老婆婆。像个退休干部或工人。
更让村里人羡慕的是她和王有来老两口都是退休职工,退休了有工资,老了还有钱花。
4
一个秋天的下午,阿婆去邻村赶会回家途中,经过村外的路上,见路边用小被子裹着一个婴儿在哭。
天色已晚,行人匆匆。有人停下脚步看看,觉得怪可怜,计划生育这么严,谁也不敢多要个孩子。他们还是走了。阿婆停下三轮车来,从地上抱起孩子,一看是个女孩。孩子发育正常,还有一字条写着出生年月。明显是求人抱养。可以判断这是违反计划生育超生的孩子,怕被罚被遗弃了。
一个生命,一生下来就被抛弃了。多可怜呀!她想。
阿婆原名叫李秀英,十五岁那年,初中毕业,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到新疆支边。
1956年,满怀豪情壮志的阿婆和很多青年一样,从上海出发了,坐了一星期多的火车来到新疆。被来迎接的建设兵团Ⅹ农垦师领导带到了团场。住地窝子,艰苦的生活环境,她患上了妇科病。后来组织安排她和一位比她大20岁的军队干部结了婚。婚后阿婆没有生肓子女,又因为各人生活习惯的原因,几年后离婚了。王有来丧偶后,经人介绍和单身的阿婆结了婚。
阿婆婚后曾两次怀孕,因为流产了,再没生育。至今已六十多岁了。人家早都抱孙子了,看到这孩子,她心里多么高兴呀!
抱起孩子,再也不忍心放下,就把她抱回了家中。阿婆顾不得吃晚饭,赶紧买了奶粉,婴儿用品,悉心喂养。
5
阿婆拾了个女孩,一下在村里传开了。
多了一口人,就多了不少麻烦。但阿婆不怕苦,不嫌累。把自己的工资三分之二花在了这个孩子身上。虽然王有来不高兴,还是接纳了这个孩子。
有人说:“你都六十多岁,快七十的人了,养活这么大的月子妮有啥用?辛苦把她拉扯大了,你也老了,你得不住她一点力,白养活,你尽多受苦受累。"
有人说得更明白。孩子长到十几岁,你都七八十了。有个病啥的,能活几天啊!还等着她伺候你呀?
缘份天注定。阿婆不离不弃。这女孩好象命中要和她在一起。尽管王有来不喜欢这个孩子,但阿婆对孩子疼爱有加,胜过亲生。她给孩子起名叫巧玲,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形影不离。阿婆去赶会,三轮车上带着孩子的奶粉和用品。每次赶会,她自己舍不得吃,也不能让孩子饿着,渴着,买一碗豆腐脑一口一口地喂。
巧玲渐渐学会了叫妈妈,会走路了。 转眼已三岁了,阿婆教孩子学习,识字。并送到了村幼儿园上学。和别的孩子一样,有快乐幸福的童年。
6
巧玲上学了。
阿婆和往常一样,又开始了赶会卖小食品的生意。
日子过得飞快。阿婆已七十多岁了。
有一年秋季,王有来突发脑梗。经过抢救,已没生命危险。但偏瘫已不能自理了。阿婆不得不天天身边伺候。
懂事的巧玲常常帮妈妈做家务。但高额的医疗费花尽了所有积蓄。
王有来的子女因为他又再婚,也和他断绝了关系,没有往来。
一年后,王有来生命走到了尽头。
在村里,阿婆再也没有一个亲近的人了。
阿婆也被连累得苍老了许多。身体也不好了。
七十多岁的阿婆和巧玲相依为命。
7
巧玲上初中了。
平时要住校。周未才能回去一次家。
阿婆还是经常骑三轮车赶会卖瓜子。虽然农村超市多了,会上买东西的人少了。但阿婆习惯了经常赶会,不管生意好坏,跑着图个快乐,比一个人呆在家强。权当是锻炼身体。
巧玲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眼看阿婆年事已高,村里其他女孩选择外出打工。而巧玲则在家陪伴阿婆。
从此,农村集会上又出现了巧玲骑电动三轮车带阿婆赶会的身影。
听到巧玲喊妈妈,旁人投以诧异的目光。一脸的惊奇。
原来,阿婆拾的闺女可长这么大了。
8
女大十八变,越长越好看。巧玲已成为婷婷玉立的大姑娘了。有人上门提亲说媒了。
对方一听说她妈妈八十岁了,孤儿寡母,在当地又没有一个亲人照应,就摇头。
有男生看上了巧玲,对方家长一打听她家状况,一百个理由不愿意。现在的独生子女,没人愿当上门女婿的。
阿婆一天天变老,身边不能没有人。如果有一天巧玲出嫁了,阿婆指望谁呀?
阿婆也放心不下巧玲,希望她能嫁给一个好男人,找个好婆家,幸福一生!
巧玲有自已想法。不嫁有钱人,能干就行。不论他家怎样,帅与不帅,心底善良就行。
有人给她提了个媒茬儿,北徐村一个小伙子,二十岁了,在外打工,从小没娘了,家里有个老爹。已六七十岁了。家庭条件不好。
巧玲说:“我没啥,反正俺妈老了,得有人伺候。只要人好,待俺好就行。"
小伙子家正缺女人。他信誓旦旦地保障。"你的妈妈就是俺的亲妈。俺一定好好地照顾好你娘俩一辈子。”
9
婚后,巧玲操持家务,阿婆给她打安后手,公爹在家干农活。新婚不久,女婿外出打工。
家里毕竟不能缺少男劳力。男人离家远了,就难以照顾好家。
一合计,他们家里买了一辆小型汽车,小两口跑运输。
从一家工厂批发梯子用汽车拉到云南,广西等地。走村串巷去卖梯子。当地桔子等果树多,梯子是家庭必备之物,尤其是短梯子适合修剪果树,摘果子。很受当地果农喜欢。十天半月,一车梯子就销售完了。净落几千块钱。
回来时,他们也不会空车,从当地批发市场拉回一车甘庶或桔子,运输途中对新鲜的果品有优惠政策。一路畅通返回。在家里阿婆用三轮车拉着到市场去买。日子甜蜜,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一年后,巧玲生下一个女孩。坐月子期间,阿婆床前伺候,既照顾女儿又抱孙女。一家人忙并快乐着。
10
孩子满月了。小俩口商量着,还得跑运输。继续卖梯子。不能坐吃山空。
一个人开车去外地卖梯子毕竟不行。时不时巧玲也得出马,一去十天半月才能回来,看孩子的负担又落到阿婆肩上。
腊月的天,昆明温暖如春,北方已是隆冬,马上快过年了。春节前,他们商量再出去一趟。载着一车梯子出发了。千里迢迢来到了云南。正当他们到各处游走卖梯子的时候,接到阿婆的电话。说话中一阵阵咳嗽,阿婆病了。巧玲再也坐不住了。连夜坐火车赶回家。赶紧把妈妈送到县人民医院。
经检查是肺炎。住院部病房里,阿婆躺在床上,一瓶接一瓶的输液,鼻子上插着氧气管。还要定时做雾化吸痰。
连续一周,巧玲守在床边。洗衣,买饭。按时喂药,交费,推着阿婆做各种检查。忙得一个人恨不得破成两半儿。阿婆正输着水,她坐在小凳子上,趴在床边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11
同病室里陪护病人的家属,经常有人替换一下。见总是一个女孩陪伴老婆婆,也没见儿女来探望过。
有人问巧玲,“你是她啥人呀?她闺女,儿子怎么不来看一下?"
"我是她闺女,她是我妈。"巧玲指了一下自已,又指了一下床上的阿婆。
床头上卡片上写着患者:李秀英;年龄:83岁。
这个看来才20岁左右的女孩怎么会是她闺女呢?应该是孙女差不多。也不好意思再问了。
面对人们的迷惑。巧玲说起了自己的身世。阿婆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同时也对阿婆一家深表同情,主动提出帮助她,照顾她。
巧玲说,我老公打电话了,梯子已卖完了,明天就回到家了。这次又拉回来一车桔子。
这天下午,巧玲的老公带着女儿来医院了。阿婆特别地高兴,接过小女儿一把抱在怀里,逗她玩,让喊姥姥。
白天医院不忙了,他就一人开车去市场上卖桔子。下午收摊来医院帮巧玲陪护。晚上再回家去照顾他爹。
12
阿婆病愈出院了。
这年的春节,他们计划不在家过年了,要出远门旅游。
阿婆说想去上海妹妹家去玩。妹妹也来电话联系了。一家人一商量。坐着高铁去上海了。
对于姐姐的到来,妹妹一家人早早就在大酒店定了房间,日程早已规划安排好了。
几十年再相见,其乐融融。
阿婆一家人辞别妹妹家人,来到了东方明珠,观看了蒲东新区的变化。这个经历了跨世纪的老人,感慨万千。
黄埔江上,一派繁华景象,昔日的上海滩的己成了遥远的故事。
巧玲抱着女儿,阿婆一边走一边给她讲过去的往事。
巧玲心想:一定让女儿好好学习,来上海上大学!
作者单位:郑颖勇 河南省临颍县教育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