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的是,这篇文章的想法有可能并不为许多人接受,仅仅作为自我思考的一个整理,多维度思考的一个参照。
私以为,在国内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被意识到、重视起来。
在许多家庭里,如果子女没有像父母期待的那样成龙成凤,也就是极其一般的情况下,子女犯了错而或是在面临稍重大的问题时与父母意见不和,可能就会收到像这样的回复:“我是你老爸,你不听我的听谁的?”、“你要造反了不是?”、“那么远去打工还以后还怎么尽到孝道?”、“选理科,因为有前途”……
父母替子女做出的决定太多了,很多时候就仿佛子女没有思考能力、决定权一般。父母可能会说,“还小、不懂事”而擅作决定,将应该有的锻炼机遇一并剥除。
自然不是每个孩子的家庭都是如此,善解人意明事理的好家长当然存在。但要以我自身短短二十年的经验来判断的话,那样的好家长简直少到了令人羡慕的程度。
那些最普通的家长,在目前国内的环境熏陶和约束下,往往没有任何道理就站在了仿佛君主一般有绝对管理权的位置。这既是法律的约束,更是一种形式化的信仰。父母的思想被认为是比孩子更为正确的、父母的言行被人为是比孩子更为成熟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其中,我想讨论的一点是——
年龄足够大了,就真正地“成为了大人”了吗?
是否有可能,即便过了而立不惑之年,人也是“心智幼稚”的?
私以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远超我们的想象。人们一般会把以貌取人置为笑谈,却实实在在地做着这样的举动:看上去书生气的教师便是充满经验的、看上去轻浮的医生便是不可靠的、看上去严厉的家长便是明事理的、事业能干的人家庭也必然很和睦、气质低靡的人更可能会小偷小摸、能说会道的人更可能有远见……
这样的心理学上认知偏差现象频频出现,至少在我所见的范围内,不但很少被人指出来,相反根本就没有认为存在有如此的偏差。更重要的一点是,当大家都如此认为的时候,便是颠倒黑白与对错的“弥天大谎”可能发生的时候。大家都是那样的话,自己往往会归因为错在自己,这无可厚非。但是对待问题的态度应该更加地科学化,必须要能够分析出自己也可能下了个错误的判断。例如,不应该在大家都是“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并且主张了那就是“成熟”,与之相悖的自己毫不犹豫认为“成熟”就是那样、自己就是“不成熟”。这么说没有任何针对性,仅仅是尝试理清混乱的概念与摸索本来应该存在的真正正确的东西。
尽管如此,所谓的“成熟”的概念往往是因人而异的。为了让问题的讨论少些歧义性,我们可以从根本的定义出发看待这个问题。
或许可以说,“成熟”便是达到了相对来说可能的最优秀的程度。但是这一定是不应该被接受的定义,因为这种看法无视了每个人在道德上应该做到的最好的一面,会因为一些受教育程度不足的人而将整体能达到的道德标准放低,这是不可取的。“成熟”的概念应该是面向理想的大众而不是绝对的个人的。也就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达到大众应该如何的标准。
那么,我自己觉得更能说明问题的“心智成熟”的定义就应该是“个人的心智模型达到了群体的最好的表现的标准”。这是个晦涩的定义,简单来讲,一个人做到大家都能做到的最好的一面便是“成熟”,否则不然。而大家都做得不好的情况下,大家都不应该是能够被称为是“成熟”的。
我们以人来看人,以物来量物,却少了些从群体的角度切入问题的看法。
记得一个很著名的实验,让生性“从众”的毛虫围成一个圈,一只跟着一只,然后观察到并没有任何一只毛虫意识到这是个无尽的错误而脱离队伍,最后直到筋疲力尽。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年龄足够大,大家都是那样,二者结合起来并不能推导出大家必然就“成熟”了的结论。
到此,没有谈及任何实际的关于”成熟“的表现,但是却可以明确,并不是那么单纯简单的看法就是对的。
人应该不断地学习,应该理智地思考问题,才有所成长。在成长到一定程度以后,便是真正的”心智成熟“。
不会因为眼前的纠纷而焦虑、不会因为自身的不足而自卑、不会因为得失而大起大落、不会因为痛苦而放弃一切、等等,大概便是”心智成熟“的表现。现象是简单的,可是为了能够明白现象才会有了这篇冗长而有些乏味的分析。
希望我们都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不迷失在眼前的表象之中,更理智客观地分析问题,最后真正地达到”心智成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