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獒》是古文《尚书》里的一篇文章,一篇非常好的文章。
《旅獒》写的是周武王灭商之后,西戎旅国给他进贡了一只旅国特产——獒(猛犬),太保召公劝导周武王的一篇训导之辞。
召公对周武王的训导从三个层面进行:
第一,训辞开始便提出“慎德”,作为全篇的纲领。此部分先描绘西周立国出现的盛况:四周各国都来归顺并进贡特产,然后说周武王根据亲疏只为把贡品以分人。
第二,进一步就“德”字展开议论,指出高尚的品德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无论对高贵的官长还是普通的百姓都不要“狎侮”——轻视或傲慢,并指出“狎侮”的危害;二、不役耳目,及这样做的好处和不这样做的害处;三、提出“志以道宁,言以道接”的原则,并从五个“不”子上指出如何才是“德盛”。
第三,以“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为喻,指出勤勉与注重细节的重要性。
为什么召公会在西周建立之初对武王提出如此之劝导呢?
《书经传说汇纂》引吕祖谦说:“创业之君,有一毫之失,后世便有丘山之害。此于王业已成,则为谨终;于示后嗣,则为谨始。”又引林之奇说:“人臣之谏其君,必救之于其始。始之不救,其末将有不可胜救者。才通道于外域,而受旅獒之献,四夷闻之。则将以珍奇进,而人主之欲浸广矣。此所以谏王也。”
也就是说,召公怕武王收下这旅国之稀奇贡品之后,四夷各国知道了会都拿珍奇稀有之物来献,使武王产生无尽的贪欲。为了防微杜渐,召公觉得这贡品不应当接受,所以作书以戒武王。
召公这样想法自是源于其见微知著的特点,也应该说犹豫商纣的前车之鉴。《韩非子· 说林上》说:“纣初立,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不盛以土簋,将作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羹藜藿,衣短褐,而舍于茅茨之下,则锦衣九重,高台广室。称此以求,天下不足矣!远方珍怪之物,舆马宫室之渐,自此而始,故吾畏其卒也!’未几,造鹿台,为琼室玉门,狗马奇物充牣其中,酒池肉林,宫中九市,而百姓皆叛。”(意思是:殷纣王制作象牙筷子而箕子因此感到恐惧。箕子认为:“华贵的象牙筷子一定不会用在土制的粗劣碗盏上,而必定要用希有的犀角玉石的杯盏。用象牙筷子、玉石杯盏的人一定不会吃豆子一类的普通菜羹,而必定是牦象豹胎一类的山珍美味。吃山珍美味的人一定不是穿着粗布衣服,住在低矮的茅屋,而必定是穿着一层又一层的绫罗绸缎,住进高楼大厦。我畏惧它的恶果,所以在它开始的时候我就感到恐惧。”过了五年,纣王果然造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终因此而灭亡。)这就说明,人一旦喜欢上珍奇之物,欲望就会不断扩大,最终自觉坟墓导致灭亡。
召公是名臣,武王更是明王,有召公这番劝导,自是把獒退回,实行盛德,才有后来周朝八百年的基业。
《旅獒》这篇文章里有不少名句,有的是我以前熟悉的,有的则是第一次见到。如:
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其力。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志以道宁,言以道接。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这几句话,每一句都有历史的见证,每一句对我们当今的人来说都是很好的劝诫。所以我很赞同薛老师那句话:读书不仅是为了长知识,更为的是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