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孩子正确对待金钱,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人生及生活。
1、知道钱可以通过劳动获取
父母告诉孩子,钱是需要付出智慧或劳动换取的,如果只花费,而不愿付出赚取,它很快就会消耗完。反之,如果只赚钱,而不愿花费,生活就失去了该有的意义和乐趣。只有努力获取,又合理消费,生活才能过得更美好。
告诉孩子,他所用的玩具和零食等,都需要拿等价的金钱换取。而这些钱,是来自父母在工作中的付出。
2、有规划地花钱
孩子3岁左右,父母就可以引导孩子有计划地花钱。
在一个访谈类节目里,理财师王晓妍分享了,如何教3岁多的女儿有计划地花钱。
每次带孩子上超市之前,她都会问孩子:“我们到超市,你想买什么?”以此让孩子思考。
当然,孩子会说有很多东西要买,比如糖、玩具等,这时就告诉她:“今天妈妈只会给你花10块钱,你最想买的是哪个?”孩子会说出最想要的,买时再提醒她记得约定。
孩子入学之后,父母就可以给他一些零花钱,引导该如何花费。
告诉孩子把手上有的钱,和想要买的东西的预算写在纸上,进行计划、比对。
比如,孩子手上有5元钱,计划要买的东西有:老师要求画画用的本子3元,孩子喜欢的玩具小飞机3元。
显然计划花费总数超出手上所持有的钱,这时,告诉孩子先把必需的本子买了,而小飞机不是必需品,可以等下次钱够时再买。
孩子养成有规划花钱的习惯,他就不会消费无节制,也会有所计划地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用劳动换取零花钱
孩子的零花钱,父母可以让孩子做家务等方式来换取,让他体验因劳动获取金钱的成就感,明白钱来之不易,同时也锻炼了孩子自理的能力。
心理学认为,把钱花在体验生活而非物品上会让人更快乐,适度的节俭,合理的消费,都可以提升人的幸福感。
孩子学会用劳动换取金钱、合理消费、不过分节俭,从中所获取的幸福感,让他不再怕花钱。
金钱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孩子如何获得和对待拥有。
孩子不仅要学会合理花钱,也需要知道如何正确获取金钱。让孩子有条件地获取金钱,他就能更加珍惜,有规划的花费,孩子的人生才不会总处在被动。
如此,孩子就有了稳固的根基,有能力追求更好的人生。
来源:微信公众号 好家长成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