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独到的眼光,再加上过人的专业素养,萧何顺利晋升“大汉第一功臣”。所谓“人臣至极”,在封建社会中,作为臣子的一切荣誉,他都拥有了。到达了人生的巅峰,也就是要开始走下坡路了。即使如萧何这般圆融之人,也难免遭到刘邦的猜疑。毕竟新的王朝建立了,这些功成名就的元老大臣,在理论上都是有威胁他刘邦江山的可能。萧何更是如此,既然不会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他也要想办法为自己谋求全身之策。
王朝刚刚建立之初,除了跟匈奴干架之外,刘邦基本上出去就是平定各种叛乱。当时,陈豨串联韩信,准备谋反。刘邦出去平叛,结果韩信的谋划也泄露出来。吕后找萧何和陈平出谋划策,结果,萧何把韩信骗到宫殿,韩信被吕后擒杀了。刘邦回来之后,自然非常高兴,不仅外患被清除了,内忧也解决了。于是,刘邦大赏萧何。萧何也被刘邦的恩宠搞得晕晕乎乎,开始有点张扬了。还好,萧何手下有一名谋臣叫召平,他提醒萧何不要张扬,以免步了淮阴侯韩信的后尘。经过这一提醒,萧何冷汗直冒,赶快把自己家的财帛拿出一部分来捐给国库。从此开始了低调的为官生活。
然而,再低调似乎也没有什么用。刘邦又出去征讨叛乱了,这次是九江王英布谋反。萧何又干回了自己的老本行——稳定后方,给刘邦输送粮草补给。每次后勤补给送到前线,刘邦总是要问粮草押运官:萧丞相在长安干什么?粮草押运官是萧何派去的,当然会如实禀报:萧丞相在长安勤勤恳恳办公,爱民如子。刘邦听后反而没有什么嘉奖,而是表现出淡淡的不悦。送粮官回来自然要和萧丞相禀报,萧丞相一时也没参透个中玄机。一次,在向门客询问的时候,一个没有留下名字的门客提醒萧何:皇上总是问您在长安干什么,听到您勤勤恳恳之后竟然还面露愠色,实在不是好兆头。如果萧丞相再不留意,可能要遭到灭门之灾了。一个大大的“懵”字写在了萧何的脸上!为什么?我也没干什么贪赃枉法的事情啊!怎么就灭门之灾了?
门客提醒他:正是因为萧丞相兢兢业业,爱护百姓,才出了问题。皇上害怕你萧丞相民心所归,谋反啊。萧何无语了。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想要谋反的话,曾经那么多次的谋反机会,为什么都不谋反?这个时候谋个哪门子反啊!可是刘邦不会听你萧何分辨啊。怎么办?门客献策:既然皇帝担心萧丞相的民望太高,威胁到他的皇位,那就把名望变差吧。于是,萧何开始利用职权,侵占百姓的土地,搞得民怨沸腾。
刘邦搞定英布之后,凯旋回归。一进长安,一堆告状的百姓直接拦下刘邦,所有进言全部是告丞相萧何的状。刘邦一听,心理可乐开花了——终于有你的把柄了。
刘邦问罪萧何,结果萧何竟然想让刘邦把上林苑的荒地拿出来给百姓耕种。我也是服了,门客都说了,怎么萧何的脑子坏了吗?没的说,萧何这种“损皇帝,肥百姓,赚名声”的提议又把刘邦给惹恼了。其实,萧何真的是习惯为百姓福祉,没有为自己想太多,结果,终于被刘邦给关起来了。当然,刘邦也知道,萧何这都不算什么事。没过两天,就有人为萧何说话,而且理直气壮。因为发声的人是皇帝身边的一名护卫,所以,刘邦还是听进去了。毕竟,萧何勤于政事也是为了他老刘家的天下。谋反,也仅仅是自己的心中臆断的而已。所以,最终刘邦把萧何放出来了,君臣面上重归于好。
这么看,刘邦还算不错了。怎么也不能算是暴君,对功臣们还不错。至于那些武将,是因为刘邦自己带兵的能力不咋地,真的害怕他们造反自己应付不了,所以才一个一个都给灭了。
从这之后,萧何更加如履薄冰了。基本上对于朝政,不会再发表过多的言论了。而此时刘邦也越来越老,自己也折腾不动了,立储君的事情就被提到了日程上。因为宠爱戚夫人,所以,刘邦打算改立刘如意为太子。这个决定遭到了以吕雉为首的众多老臣的强烈反对。吕雉几乎拜访了所有的元老重臣,萧何自然是她第一个要争取的人。本来自己小心翼翼地安度晚年,别出什么意外就好。可皇帝刘邦偏偏折腾,那也就没有办法了。如果换做别的什么事情,萧何可能也就不会发表言论了,但是,换太子这动国本的事情,他不能坐视不理。从国家角度来讲,废长立幼实在是导致天下大乱的重要原因;从自身考虑,如果刘如意被立为太子,那么戚姬掌权,他萧何以及后代子孙估计要断送在这个女人的手里了,毕竟萧何是吕后的铁杆支持者。好在换太子的阻力过于强大,刘邦最终没有实现。
晚年的小心翼翼给萧何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善终。大汉第一功臣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终于谢幕。不过,他的后世子孙在他的荫蔽之下,也都一直享受着大汉王朝的恩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