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一直对美国的孩子教育很感兴趣,最核心的一点是:父母不打孩子就能教育好孩子,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我自己的女儿6岁了(2015年出生),她不算是一个调皮的孩子,能专注,而且有主见,有时候甚至有点“没大没小”,不是那么“畏惧”我们,有时候还在我们一板一眼说教的时候开个玩笑,让我们哭笑不得。
当她执意要做什么事情,又不听劝,或者玩疯了四处乱蹦,故意“演”的时候,我心里那个气啊,真的想动手了,特别是有其他人看着的时候。
觉得压力很大,家长都管不住孩子?丢脸不丢脸哟。
但是最终我没有动手,因为什么呢?
因为我虽然对怎么教育孩子没太多经验,但是我模模糊糊的知道,已经有成熟的方法可以不用惩罚,就能管教好孩子,是我自己没学到方法,我不能把自己管教孩子的无能,简单地通过惩罚来掩盖过去了,这是其一。
然后呢,我知道打了孩子是一道没法修复的伤痕,而且犯不着为了所谓的面子,犯不着在意其他人的想法来惩罚自己的孩子,孩子比面子重要。
自己家孩子还没到顽劣的地步,只是有些自己的节奏。
你问这种情况,最后怎么收场的,我只能说“文明执法”,坚决管教她,但是不动粗,时间嘛,是要久一点的。
后来盘算着,这样管教孩子好像没个章法呀,要不去取个“真经”?
把不用惩罚也不用骄纵的管教方法学到,对孩子和对自己都是很好的,双赢思维嘛,我可是学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人,活学活用呗。
哪个家长对孩子没有期待呢,我的期待就是跟大家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再说具体一点是具备完善的人格,有主见、有自信、有责任感、有自主学习能力、有良好心态的一个普通人。
有了这个目标,那就要看具体的实施了。
后来翻到了书架上有一本《正面管教》,封面上写的就是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管教孩子,我觉得挺符合预期的,就翻来看了,才发现原来心心念念的管教方法,并不神秘,把这本书的内容中国化就可以做到了。
很开心,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一、正面管教的基本概念
书中对于孩子成长的核心归纳为: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只要这个核心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守住的,孩子就能自发地健康的成长。
孩子感觉到被爱、有自己的自由、能被尊重、经常被鼓励来形成归属感;
价值感要靠学会各种技能,形成自信、有能力帮助他人,形成责任感,对集体有贡献,感觉自己被需要,进而又不断增加自信和自尊。
整本书的概要是:
对待孩子要该管的就一定要管,我们作为家长的要求,正面地清晰地陈述出来,让孩子清楚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孩子如果听,证明亲子关系融洽,语言表达到位,孩子愿意听,做得也不错,完美。
如果他暂时听了,但是后期又在规则边界试探,那我们一定要坚定地按照原则,不要自废武功,让孩子觉得规则是儿戏,而且最好爸爸妈妈和其他长辈一条心坚持规则。
让孩子的试探或者复发的反弹像打在棉花上,打不破这个规则,同时对孩子也没有伤害,孩子发现试探或挑战碰软壁,自然放弃试探,从而老老实实地做好,养成良好习惯,自立自信自强了,家长和孩子在整个过程中也都不会情绪激动。
更多的时候,孩子总会有些这样那样的,让家长不爽的时刻,这本书就是针对这些时刻的,然后往上面所说的这个亲子完美状况上去引领。
如果孩子不愿意听,总是唱反调,或者调皮,甚至很顽劣,叛逆,多半是我们作为家长跟孩子的沟通方式有问题。
笔者观察了下99.9%的不良行为,都绕不开作者都列出来原因。
嘲讽、辱骂、动手打小孩是严重地,让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源头。
其他的例如:对孩子不够倾听,不能陪伴,没有相互尊重和理解是浅一些的,但也是有问题的做法。
这本书是写给家长看的,我始终认为,孩子犯错大部分都是家长的责任,这一点作者也是极力强调的。
所以下次看到孩子表现不佳时,先别急着生气,先自我反省一下吧。
为什么天真无邪,一张白纸一样的孩子会成这样子,作为家长的我们自己在哪里做错了,疏忽了,让孩子没有做好,我要自己找原因,找方法来改进自己,让孩子接受我正面的管教,重回正道。
我想一旦做家长的有这样的心态,家长自己和孩子的状态都会好很多。
言归正传,我们看下全书的正文,作为家长怎么正面管教孩子,让孩子真心实意而不是被迫地做正确的事情,健康地成长。
正面管教都靠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来完成,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方式简化为三类:
1、 严厉(过度控制)型
2、 骄纵(没有限制)型
3、 正面管教(有权威的,和善而坚定并行)
这三种互动方式都有些明显特征,严厉型和骄纵型都不好,损害归属感和价值感,只有正面管教能达到良好教育的目的。
严厉型有以下几个典型问题:规矩多,不自由、没选择,遵守指令、被羞辱、被惩罚。
骄纵型的特点:有自由、没规矩、无限制的选择、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正面管教的特点是:有规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可以做选择。
为啥家长爱用惩罚的方法呢?惩罚的方法到底错在哪里呢?不用惩罚的方法是什么呢?
因为家长或老师的错误观念:孩子若不为自己的错误吃点苦头,就不会得到教训。
天雷滚滚,这个,我惊讶的是,我似乎有这种观念,被作者精准的言中了,我怀疑的是,作者你确定你能把你这个论点在后面绕回去,把我说服了?
作者还真做到了。下面详解~
惩罚会造成4种后果:
1、愤恨——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a、偷偷摸摸,“下次绝不让他抓到”;b、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这四种想法都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面,无论怎么看,都对孩子形成价值感和归属感没有帮助。
所以,惩罚只是为了表面上“赢了”孩子,控制他让他暂时屈服,并没有“赢得”孩子,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骄纵的危害,是造成孩子能力和责任心的缺失,不能自立于社会。
家长自我陶醉在所谓的爱护上,孩子没有能力分辨和抗拒,最终变成巨婴。
正面管教不是简单地折中,而是有需要主动出击做出的改变。
1、 以和善和坚定并行——体现家长对原则的坚持,也体现对孩子的尊重和鼓励。
2、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家长的管教不是敌对,而是充满爱护和理解。
3、长期有效——照着这个方法做,可以应用到所有孩子和各个年龄段。惩罚只是短期见效而已,但惩罚的危害是深远的。
4、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培养良好品格——教给孩子的技能的言语要非常准确,孩子能领悟,然后从错误中吸收经验,成长起来,一定不要追求完美,孩子能进步,获得成就感和自信最重要。
例如,叠衣服、扫地拖地、做简单的饭菜等,都要一点点细节地教。
教育孩子,责任是在家长身上。
所以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否合理,教育方式方法是否妥当,至关重要。
正面管教的重要观念如下,这些观念可能需要反复体会:
1、孩子是社会人。
我们有缘跟孩子认识,他们不是我们私有的,他们是平等的人,只是年纪小,认知浅。我们的任务是让他能有自信,有能力自立,有责任贡献给社会。
2、 平等对待孩子。
这里主要指“尊严”和“尊重”,平等并不意味着“完全相同”,但是不管谁,尊重都是必须的。
我们基本不会对其他人羞辱,打骂,那自己的孩子为啥会被自己这样对待呢?请看上一条修正自己认为孩子是自己“私有财产”的心态。
3、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我感受不到归属感或自我价值,而我渴望得到它们,但是我使用的方法是错误的。”这是孩子的行为表达的意思,家长们要读懂它。
孩子对想达到的目的,没有清醒意识,而且采取的方式可能是错误的。例如明明想得到关注,却做了错事。
4、让孩子形成自尊,而不是他尊。
他尊是让孩子以他人的评价作为对错标准,自尊是从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的自信和能力感中培养出来的,以自我的评价为核心(自我评价是充分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基础上,不是盲目自大或自卑)。
5、我们能为孩子做得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别人的赞扬或观点。
这样才能形成自尊,不形成讨好型人格或者自闭,不卑不亢。
多问问孩子自己感觉怎么样。引导他形成自己不偏颇的自我评价。
就算以后有人故意打击他自信,他也不会受影响。
6、大人们应教会孩子把犯错误当成学习的大好时机。
通过允许孩子经历失败,他们就能够在问题出现时,学会怎么样自己去解决。
大人们在孩子犯错时,情绪非常容易占上风,能心平气和已经是很好的了,家长进一步做到卓越就是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别再给孩子点颜色看看了,让他认识错误并改正,才是最重要目的。
他的心找到归属感价值感,就不会反复地故意去犯错的,请对孩子有信心,对正面管教有信心。
发气能教育孩子,那当父母就不用学了(没错,如何当父母是要学习的)
7、没有人是完美的,包括大人自己,不要逼着孩子做到完美。
避免自己或者孩子走进死胡同,死磕是很愚蠢的,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死磕。
8、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自立再帮助他人。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
这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是在害他,例如5,6岁还在帮孩子穿衣服。
明明孩子可以自己做,而且引导得好,孩子还乐意做,家长却自找麻烦抢着做,双赢变双输。
这是家长懂得放手,才能让孩子进步的一个逻辑,懂的家长都是厉害的。
9、要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不是溺爱,而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无条件的爱,用语言表达,用拥抱等方式。
明明管教孩子是对孩子的爱,但是孩子却不理解或没接收到这份爱,我们赶紧改进一下吧,多说一说:“爸爸妈妈是爱你的,因为这个事情这样做是怎么怎么样,你才会怎样,所以我对你的爱不允许我对你不闻不问。
如果管教方式上有讨论的空间,那我们一起讨论一下,怎样达到目的的同时,你也感受好一点,我改正自己的做法。”
如果能这样沟通,孩子会和家长很亲密,他能听懂也能听进去,也能做好。
要想孩子跟自己有好的沟通,赢得孩子的接纳,可以参照以下步骤,这个沟通方式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同样提到——知彼解己。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并核实是否理解正确。——“我敢肯定老师当着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觉得非常丢脸。” 孩子抬起头望着我(已经听进去了,愿意交流)
2、表达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也是因为上课讲话被老师当面吼了我,我觉得又丢脸又生气。” 孩子回答:“真的?”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我当时觉得老师怎么会这么小题大做呢?真的是让我无语”、孩子说:“对呀,老师这样子很不公平。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谁说不是呢,你看能不能想个办法,以后不再难堪。”孩子就开始关注怎样避免这个行为,开始想办法了,从单单不良的情绪,变成了一次动脑学习成长的机会。
这样的沟通方法,技巧并不难,有意识地练习几次就好了。
关键是,当孩子生气或者不满的对象是父母时,家长很难控制住情绪,一旦情绪占上风,心想:“没心没肺的家伙还对我生气?”啪,噼里啪啦一顿情绪宣泄,完了,啥都白搭。
后面讲如何避免这种情况——控制住情绪,然后把这个错误变成学习的机会,家长和孩子都不情绪爆裂。
二、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没有哪个孩子不做错事,不闯点“祸”,大多数时候,小孩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
很多时候,家长或老师对这个情况认识不够,当做了不良行为,进而惩罚她,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孩子只是通过不良行为告诉我们。
孩子的“不良行为”有很多原因导致的:
1、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例如,不知道钱的概念,对玩具或者粮食不珍惜。
2、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例如,不知道怎么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表达情绪,就可能动手打人,摔东西。。
3、发展适宜性行为。例如,孩子尝试了解周围环境,去踩水坑,去摸各种东西(不管脏不脏),却被认为是不乖的行为。
4、 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例如,孩子本来想从家长得到理解和帮助,但是却得到羞辱和不理解,只能通过一些行动来发泄自己。
5、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情绪上头的行为。例如,因家长的惩罚措施,导致矛盾升级,双方争夺权利或者报复的行为。这个时候双方都是动物性的体现,不冷静地发泄情绪。
大人只要了解了这些原因,对孩子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的坏。
大人如果遇到孩子的“不良行为”而被情绪冲昏头脑,变成动物性的大脑,跟孩子争夺权利,证明谁才是话事人,那就跟小孩子一样了。
大人是成年人,能够首先自己能控制住情绪,再来要求孩子控制自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首先占一半责任以上。
家长要克服这3方面才能做到正面管教,层层递进,这是家长要修炼的上层内功:
1、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仍然有好的心态。
2、家长的不良行为是导致孩子不良行为的原因,要承担责任。比如,缺少关爱、缺少引导、过于严厉、羞辱等。
3、如果能做到正面鼓励的时候,不要一次不行就放弃,孩子拒绝,冷静后,再尝试鼓励。
这里很重要的观念是,孩子是不能被胁迫的,要相信孩子,经过长期的正面引导,孩子不需要控制,能养成自觉性。
用引导和修正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而且就算在这种“冲突”的环境下,也不能靠惩罚,一定让孩子自己明白为什么,孩子自己决定不再这样去做。
(对的,这里就是说的,凡事都要讲个为什么,说服孩子,暂时没想出词儿,后来也得去寻找答案,然后补上,让他明明白白的。)
例如,有一次孩子就是不坐儿童安全座椅,怎么说都没有用,最好告诉她不坐安全座椅就不出发,让她坐上去。
后来,专门让她试了一下急刹车的力量,她才明白安全座椅的重要性,后来都会自觉地去坐。
遇到孩子不良行为时,首先是坚决制止,这本书主要讨论孩子不听或者有更恶劣行为的情况。
关键的一点来了:家长如果感觉有例如恼怒、受到威胁等感觉出来时,一定停下来,跟孩子分开冷静下,恢复下情绪,再按照知彼解己的方法把孩子这个错误变成学习的机会。不要惩罚。。
核心的一点是:要停下来,分开一下,让孩子去一个单独的房间或者家长离开去一个单独的房间都是可以的,然后再做沟通,代替孩子说孩子的感受,然后说感同身受,再看怎么解决这个不良行为。
在处理孩子不良行为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判断,孩子是哪种背后的需求没得到满足,然后再做相应的鼓励方法:
方法1 是指大人感受到XX情绪,那我就知道孩子是要1,2,3,4中的XX原因。
方法2 是当大人制止了小孩的行为时,孩子的反应可以说明他是1,2,3,4的哪个原因。
方法3 是跟孩子坐下来聊的时候,可以问她这么做的原因,通过微表情解读你猜对了原因没有。
4种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所对应的的鼓励方法很多,书中也各自写明了,可以看书了解详细,其中不管什么原因,都反复提到的鼓励方法是:
1、 给予拥抱
2、 保持友善的态度,让孩子冷静下来。
3、 一对一的和孩子讨论如何解决,让孩子参与进来讨论和决定
4、 为孩子准备他的专属时间,她想去哪儿玩,干什么都陪着她。
5、 用语言表达爱和关怀
三、关注与解决问题
当孩子犯错或者不良行为发生时,我们一定想的是如何把这个问题解决,务必不要想着责备和惩罚,而是把错误作为学习的机会.
这样作为家长和孩子双方来说,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过程中相互尊重,这段相处的时光将会非常高质量和难忘。
不要治标,要治本。
再提一下情绪失控时,三步走的顺序:
第一步,大家暂时回避各自冷静,任何人带着情绪都不能进行对话和进一步的讨论。
家长做出表率,先做出积极的“暂停”。
等情绪恢复平静了再对话。
用认同对方感受的话走进内心,在情感上亲近了,然后再讨论具体的这个事情。
第二步,家长要运用启发式的问题,问孩子当时的情况。
例如:“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事情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第三步,一起讨论如何改进的选项,头脑风暴,讨论出来的行动不应该是惩罚性的,而是正面引导的。
例如,孩子早上出门上学拖拉,想的方法可以是定很多闹钟的方式,或者看其他动作快的小朋友的视频,或者发起打卡调整等等方式,而不是采用言语侮辱或罚钱等方式。
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不要预设讨论问题的答案,提出的问题也是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孩子的。孩子能感受到真诚的。
这样孩子能参与进来这个讨论,他自己遵守诺言的信念会强很多,后期只需要适当提醒就好了。这是《影响力》承诺这一法则的运用。
四、有效运用鼓励
如果通过了上面的步骤,家长能应对孩子不配合的情况,孩子渐渐养成好习惯了,我们大方地给予适当的鼓励,让这一切形成良性循环,孩子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信和自尊。
教育专家德雷克斯说过:“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就无法生存。”
这一点很有感触,对不太自信的孩子,甚至可以采取彩虹屁的形式,任何一点小的成绩成功都可以鼓励他,做得很好,让他得到滋养,形成自信。
对于每个孩子,都有一些闪光点,都要去挖掘闪光点,然后给予鼓励。
慎用批评,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是重要的,但不要在指出问题所在时,加入羞辱和伤害。
如果孩子犯错了给别人造成损失,可以由家长带领孩子一起去承担错误的责任,道歉并做弥补。
五、家庭会议
当孩子超过4岁时,就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的会议,一起讨论一下关于整个家庭的事情,例如:家务、采购计划、旅游安排等。
会议上制定的规则就要做执行,每周一次会议,然后再做一些执行情况的回顾,再做优化等等。
这个会议的决定要在全员同意的基础上制定,而且可以让孩子来做主持人。
这样的好处是,让孩子参与了家庭的决策过程,了解了家庭的情况,学习了知识,培养思考能力,增加了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被一视同仁,制定的规则,家长和孩子都要遵守,有了平等和尊重的感受,孩子也会学着承担责任。
六、总结
我们再次回顾正面管教的逻辑:
1、 培养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是正面管教的核心。
2、 对待孩子要有平等、尊重的观念,不要忽视、羞辱、打骂孩子(破坏归属感和价值感)。
3、 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家长和孩子要控制住情绪,制止了孩子的情况下,跟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从中学到经验。
4、 如果情绪激烈不能马上控制情况,就让孩子离开现场,家长和孩子都暂时分离回避,直到情绪好转再来对话。
5、 对话是有技巧的,按照知彼解己的方式来进行,走近孩子内心。
6、 对话时要问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自己认识错误和思考解决办法。
7、 让孩子参与家庭会议,形成归属感和价值感。
8、 对孩子的闪光点进行挖掘,及时地激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对改正的错误进行认同和及时的肯定。
经过这样的步骤以后,孩子的各种行为都渐渐走上正轨,个别不当行为都通过正面管教的方法来做,这样孩子的习惯就越来越好,自信、自立、自尊,在和家长的互动过程中,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祝大家都能和孩子一起成长, 感受成长的快乐。
如果觉得写的不错,欢迎评论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