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儒家学者接触比较多,也比较关心一些儒家学者的文章。在中国当前的儒家学者中,有一种倾向,就是将儒家宗教化,封儒教为国教,掀起全民尊孔的风潮。笔者无意评论这种做法的是非,只谈一些简单的想法。
儒家与儒教之辩,在近代学者中引起过一定程度的关注。关于“儒”能不能成为一种宗教,自宗教学家任继愈提出儒教说后,曾引起过不小争议。对于不语“鬼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孔子来说,宗教不宗教显然无所谓。近代学者柳无忌先生在他的《儒学简史》中,说明孔子的贡献之一就是改革“儒”中的神学因素,使得“儒”成为一种哲学,而非宗教。
当然,孔子到底是怎么想的,毕竟不是很重要,现代儒家学者中急于树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将儒家宗教化,显然更有利于实现树立正统的目的。最近看到上海的一位著名学者撰文,提出树立儒家的天道信仰,并认为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天道信仰。学术当然是讲求各自成理,但自然也有其发现真相的科学价值。然而,直观的观察往往有时候可能并不是真相。
就比如说儒家中的“天道”信仰,实际上却是有其历史渊源,在孔子以前的“儒”实际上就是指祭天仪式中的司礼乐官的意思,“儒”从原生意义上将,却是宗教。可问题是经过孔子改革并经由思孟学派继承的正统儒学,实际上已经跳出了宗教信仰的局限,成为一种道德主张。其实,今天人们重新关注儒家的“天道”信仰也是利玛窦来华传教后,提出的“儒教一神论”的余波。利玛窦为了宣传天主教信仰,考证中国儒家在缘起时是具有天道信仰的,所以,天主教的神与儒教的天道是具有一致性的,天主教是可以扎根于中国的。从利玛窦本身将学者的注意力引向孔子之前,是具有一定价值的。然而,作为儒教信仰的天道,实际上并非毫无争议,早在先秦时期就引起过儒家内部学者的发难。
任何宗教的信仰内容都需要依附于一定的宗教仪轨,儒教自然也不例外。所谓天道信仰,必须依附于祭天仪式。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荀子在《天论》中说:“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大意就是在古代科技不发达时,天气干旱,土地颗粒无收,老百姓慌了。这时统治者应该怎么办?“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意思就是开坛做法,开始祭天求雨。但是“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统治者非常清楚求雨不管用,但是还得演场戏,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能有安全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所以君子知道这是演戏,而百姓以为这就是真正的祈求上天。“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如果你看出来演戏,说明你聪明,如果你真以为是有神灵,说明你愚拙。
荀子此番论述,实际上就是在挑战儒教的“天道”。所谓天道就是中国人的信仰云云,真的是不知所云。历代儒生代圣人立言,是对“天道”的信仰吗?宋真宗的《励学篇》捅破了窗户纸:“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读圣贤书能有房子、车子、票子、妹子,天下儒子热心圣贤书,是乐于天道,还是乐于骄奢?恐怕所谓“天道”信仰,也不过是一种自我麻痹。
事实上,儒教之说之所以有争议,主要还是因为其没有实修之法和完整的僧团制度。这个以后再专门作文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