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散文是这么回事,原来散文写作要这样!”在南方周末散文写作训练营里听完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评论家、散文家李敬泽老师的课后,有种拨开云雾,豁然开朗的感觉。
他从“文”和“散”开始谈起,散文的来龙去脉便成了一条清晰可见的线。
何谓“文”?
“错画也,象交文”,上古时期陶器上交错的纹饰,就是原初的“文”。后来有了最初的象形文字,就是真正的“文”。直到春秋战国时代,都还没有“字”的概念,而是把文字作“文”。创造了字的人们,不断扩展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和讲述,把更多的字连在一起,形成现在所理解的散文的“文”。
“文”的出现标志着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人真正地成为人。本质上是在宣示主权,宇宙在天地自然的意志之外还有了人的自我意识和意志。文章最后发展为复杂的说理、叙事,委婉或者奔放的抒情。
散文的“文”即是叙事,写景,抒情,说理。大部分散文都是把以上融合在一起。但是当去构思一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定位,这样文章就会有侧重点,有中心,有主题,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理解散文,要从这个根基开始,自觉把自己放回原初状态里去。就像走一条路,如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也许走着走着就迷失了。了解了“文”最初的概念和意义,在“写”这条路上便知道方向在哪里,又该如何把握。
何谓“散”?
李敬泽老师这样解读:散文是与骈文相对,不受外在的形式约束,不押韵、不对偶,用散句。 “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不要屈从于外在的形式,不要被各种规矩套路所支配,要为自己的心意去找到尽可能恰当、准确的形式。
从小学我们就知道,一篇文章要有立意,有中心思想,有主题,如何去表达以上?那就是文章的取材,即是支撑自己表达主题的材料。就譬如一道好菜,要有食材,有调料,写作者就是那位厨师。
为什么要写散文?我想这个答案因人而异。李敬泽老师也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在他的解读里我思考的是我们每个人写作的初衷是仅仅为了取悦自己,安放自己,还是为了去表达给公众看?如果是前者,我想立意、题材、结构都不必考虑,怎么开心怎么来。可是,如果是后者,写作就已经不是一个人的狂欢,就要考虑到自己的文字能够给读者带去什么,要通过怎样的构思让读者读到“美”,读到“理”,读到一个能够引起他们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境”。
好,定位好了自己的写作初衷,那么该如何进行散文创作?
这段话我复制下来并加粗。不要忘了散文的根本:为什么这世界上会有散文,因为我们有话要说,要向自己、向别人表达。最根本的要求: “辞达而已矣”,无论叙事、说理、抒情,要传达你的所见所思所感,由此抵达你书写的对象、你的读者;抵达的路是有条理的、通畅的。更高的要求: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不仅是有条理的、通畅的,最好还是美的、有文采的,才能延伸、抵达更广大的人群。
到此,大脑里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散文的创作是有层次的。只是每个人水平各异,能够达到怎样的层次,要看个人修为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根据李敬泽老师简洁凝练准确的阐述,我做了以下思考:
散文写作的第一个层次:先把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有条理地说清楚,不管是写人叙事,说理抒情。我既然没有把写作定位为一个人的狂欢,那么我的写作就是面向公众的,首先面向的是谁?我想写作时可以试着在脑海里设定一个听众。老师说诗是跳跃,小说是长跑,那么散文是散步。作为一个面向公众的写作者,散步的时候,要和那个假想的听众说清楚自己要表达的,那么就要有重点,有条理,让人家能够听明白。
第二个层次:达到一种艺术的表达。何谓艺术的表达?我粗浅地理解为就像一件衣服,准确地表达只是衣服合身了而已,那么如何让衣服更加带给人美感,如何让衣服让人眼前一亮?那就需要更精细地剪裁,设计,装饰。散文要达到一种艺术的表达,需要语言的美感,那美感当然也分很多种,可以是精确凝练的美,也可以是古意氤氲的美,还可以是清新雅致的美,再可以是奔放洒脱的美;还需要选材的艺术,结构的艺术,构思的艺术的等等。梁衡老师有一本谈写作的书《梁衡的21堂写作课》对散文艺术的表达做了特别细致的阐述。
总之,一篇好散文的诞生是需要动脑子的,更是需要数次修修改改。
第三个层次:拥有属于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写作辨识度。就像大家提到李白,就会想到浪漫主义,想到豪迈奔放,想到清新飘逸,提到杜甫,那就是沉郁顿挫,提到鲁迅,他的文章是一把锋利的刀子......这个层次就像练武,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阶段,“无招胜有招,无剑胜有剑。”我等写作小白还是静下心来慢慢修炼吧。
综上,我想对于我这般资质一般的写作爱好者来说,“路漫漫其修远兮”,然而“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永不止步,总会比最初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