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车祸,父母同时丧命,留下了一对年龄相差悬殊的儿女,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一边工作一边在准备考研;儿子六岁,正在上幼儿园,是活泼好动的年纪。
姐姐是否该放弃自己的前途,留下来抚养弟弟,成为了很有争议的话题。
电影《我的姐姐》讲述了中国式家庭里,“长姐如母”的畸形亲情观念,一句“你是姐姐”葬送了万千女孩的人生,张子枫饰演的安然,试图打破“姐姐应该为弟弟牺牲”的魔咒。
听闻父母离世的消息,安然面无表情,没怎么见过面的弟弟安子恒突然就变成了她的责任,安然积极寻找领养家庭,她说“这样对两个人都好”。
安然的冷漠让亲戚们骂她没良心,他们坚决反对把安子恒送人,安然冷冰冰地留下一句“谁愿意养谁养”。
看清安然的过往,才能理解她的“冷面冷心”,她和父母很少来往,读大学是自己挣学费,没花家里一分钱;弟弟出生后她没见过几次,几乎可以说是陌生人。
如此淡薄的亲情关系,突然却要掣肘她的人生,她的第一反应是甩掉包袱,继续过独来独往的生活。
安然的父母,为了生二胎,执着了半辈子,高龄生下安子恒,本身就是一种自私。
就算没有安父突发疾病引起的车祸,等到安子恒上大学,父母已经七十多岁了,到时候安子恒仍然会是安然的压力。
但看完了《我的姐姐》这部电影才知道,父母对女儿做的这4件事,比“高龄生二胎”更恶毒。
重男轻女
车祸现场,父母的车上和手机里,只有和儿子的照片,安然赶到说是他们的女儿,工作人员说需要核实她的身份。
这一幕真是既心酸又讽刺,女儿就好像在这个家里不存在一样,安然翻看着家里的相册,也都是安子恒的照片。
安子恒和姐姐吵架:“爸爸说家里的一切都是我的,你必须听我的。”父母对待两个孩子天差地别的态度,影射的正是这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对女孩的刻薄和偏见。
家庭暴力
安然的父母一直想要个儿子,为了生二胎,他们造假上报说女儿安然身有残疾,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上门核实情况,看到安然在跳舞,父亲为此打了安然一顿。
而安然受到的暴力,不止一次。安子恒说爸爸做的红烧肉很好吃,安然说她只吃过爸爸做的笋子炒肉,指的是挨打。
安子恒说爸爸从不打他,“我们的爸爸好像不是同一个人。”
遗弃和冷漠
电影中有一段安然的梦境,更像是她的回忆,暗示了她小时候曾被父母意图遗弃。
年幼的安然追着父母的车子奔跑,父母却不见了踪影;她在泳池里潜水,几乎溺亡,父母却在冷眼旁观。
这些画面安然长大后回想起来,仍然吓得颤抖,童年的伤痛一直是她心中的症结。
随便断送女儿的未来
安然想学医,父母却偷偷改了她的高考志愿,给她改成了本地的护理专业,因为他们觉得女孩子没必要追求太多,留在家乡有个稳定的工作,还能顾家,这样就足够了。
安然的梦想就这样轻易被他们断送,自此安然与这个家庭决裂,她自己挣钱读书,努力备考,却不曾预料,父母骤然离世,年幼的弟弟嗷嗷待哺,她再一次受到原生家庭的限制。
可是即便如此,安然对父母有过怨恨,但更多的是渴望得到他们的爱。
结语
安然抱着父亲的皮衣,闻着衣服上的味道,那是家人残留的气息;二十多年都在受着不公平对待,安然却还是在墓地里哭着说“我好想你们”。
安然说:“我那么努力生活,是希望有一天,站到爸爸妈妈面前的时候,你们能说一句,我女儿还是不错的。”
可见安然从未得到过父母的认可,正是父母对她的冷漠,让她对弟弟同样没有感情。安然没得到过爱,不知道怎样去爱,也不相信爱,所以她说:“不管打得赢,打不赢,挨欺负的时候都要打回去。”
重男轻女的扭曲家庭,滋养不出重情重义的女儿,安然父母的恶,就是原罪。
好在安然在和安子恒的相处中,渐渐培养出了感情,弟弟稚嫩的一声“姐姐,我只有你”让人泪目;其实比起安子恒需要安然照顾,安然才更需要安子恒来唤醒她骨子里的亲情。
最后的送养协议上,安然没有签字,也暗示了她的选择。能够彼此治愈,就是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