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跟我说,孩子考试得了那么点分,我的火都压不住,怎么可能还淡然处之,积极鼓励呢?你要我在孩子面前“演戏”吗?哇哦,我突然发现这个词用得真是恰到好处啊!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我对家长的这种要求,原来就是演戏。
大部分家长都是真性情,夫妻闹矛盾了,马上就在家里大声地吵起架来,完全不顾及用惊恐地小眼神望着他们的孩子;孩子不听话、成绩不好、招猫逗狗、惹是生非,家长的第一反应不可能是,这个孩子实在太可爱了,这才是我的小孩,而是你这小王八蛋,真想打折他的腿;如果孩子胆小怕事、事事不出头,在外被人欺负、在家不表达,这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指着孩子的鼻子骂着,你怎么这么窝囊?
我写家教文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劝说家长们,收起大家的真性情,按照我给的剧本去陪孩子演一场戏,这场戏演下来肯定会很辛苦、也可能会有忘词、串词、演不下去的苦恼,但是演出结束后一定会收获一个更好的孩子和更好的自己。
例如,当孩子考试成绩垫底的时候,家长要压下大发雷霆的真性情,按照剧本的设定,先用拥抱抚慰一下惊魂未定的孩子,告诉他,一次的考试成绩代表不了一切,但是它至少说明你最近学习不够努力,接下来的日子我会跟你一起努力,咱们慢慢把成绩提高上去。
当孩子在外面闯了祸需要家长处理诸多善后工作时,家长要压下呼过去一个大巴掌的真性情,按照剧本的设定,仔细倾听孩子的解释、给他简述事情的利弊、教授他如何处理同学之间关系、告诉他控制情绪的重要性和方法、示范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当孩子已经连续吃了几天垃圾食品、寒凉食品和暴饮暴食后,还要继续吃零食,家长要压下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能吃是好事情,我又不是供不起他的真性情,按照剧本的设定,告诉孩子,垃圾食品对身体健康有害,偶尔少吃点解解馋,长期吃会发育不良,今天绝对不能再吃了,在短期内都不能再吃了,要好好吃饭。
其实孩子小时候或者说还不懂事的时候,每个家长都是非常有“演戏”天分的,例如,家长遇到小朋友都会把嗓子压细、声音发嗲,尽量把自己跟孩子放到一个相近的频道上说:“宝贝,今年几岁了啊?属什么的?你可真是太乖了”,假如用正常的声音,不把小孩吓跑了才怪呢,那才是不正常的事情了。
所以家长如果说自己不会“演戏”,那真是妥妥的谦虚了,只是看愿不愿意演而已。孩子不懂事的时候,无论犯了什么错家长都不会计较,因为觉得他不懂啊,肯定是无意识的、不是故意的,但是孩子一旦上了学之后,事情就变得完全不同了,似乎孩子能听懂话了就是懂事了、就不需要再“使用方法”来解决他的问题了,就可以“直抒胸臆了”,这就大错特错了。
为什么孩子到了18岁才叫成年、才能够承担法律责任?为什么不是12岁或者15岁?那是因为18岁之前他们不只是身体上没有发育完全,心理上更是没有发育成熟。这就要求家长不能像对待同事、朋友或者其他同龄人那样随意表达,而是要继续使用能够捋直孩子思想、规整孩子行为的方法去对待他们,“演戏”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所以家长要在爆发真性情之前仔细想一想,到底怎么“演”才能解决问题。
当我们问自己的长辈:“奶奶,您腰上的老毛病好了没?奶奶回答,早就好了,现在只有早上还有点疼,晚上都不疼了。”我们会很明显的知道这个回答只是一种安抚、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正如电话对面那句“家里一切都好”,只是一句让我们心里放心的安慰的话而已。
那么家长对孩子演的戏是否能够被孩子看透和揭穿?其实这并不重要。首先,只要家长不是粗浅地敷衍而是发自内心的想解决问题,孩子并不会去关注家长是否在“演戏”,他们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等待家长救赎,家长只要不是在孩子的伤口上再撒把盐、而是努力想办法帮助他们,其他一切都无所谓。其次,如果孩子能够看出来家长是在隐忍着劝说自己,而没有继续去戳他们的痛处,更会因为得到家长耐心的支持和鼓励而诚心改正错误和努力上进。
所以如果家长在遇到孩子的问题时不是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家长去数落、去教训,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解决问题的演员,冷静想想该怎么去做、或者多看看家教文章里给出来的剧本,照着去做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