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五岁孩子的怕挫折
一个五岁的男孩,本身能力比较强,但是在做任何新的事情时,很多不太有把握的事情就拒绝参与。竞争心非常强,还会挑和他一起的玩伴,对于能力不如他的会很不愿意一起玩。
原因:
从小能力比较突出,老师和家长都奉行的是表扬教育,会给他很多的夸奖。但是夸奖多数都是“你真聪明,你真棒,你表现得真好,你是最棒的....”这一类的表扬给了他很多的优越感,但是也让他很维护自己的形象,生怕自己表现的不好,所以不愿意尝试。
解决思路:过度表扬的孩子,也是从外部获得的自我认可,虽然心里对自己很有优越感,但是并不是真正的自信,而是他信。所以会特别关注别人对其的评价和看法,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探索。
解决办法:
a.区分表扬与鼓励,多给孩子鼓励而不是评价式的表扬。
可以用描述型鼓励:“这件事情你没有把握,但是你还是愿意尝试,你这就叫勇敢。”;
感谢式鼓励:“谢谢你为爸爸准备的礼物,它花了你很多时间,也动了不少小脑筋。”
信任式鼓励:“相信你为参加这次比赛付出了很多努力,希望你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启发自我式鼓励:“这件事很难,你居然做到了,你能告诉你是怎么做到的吗?你现在感觉如何呢?”
b.多用成长型思维的表扬或鼓励,夸ta努力的过程而非夸天赋与结果。
赞赏她的付出“谢谢你的合作;你很努力;这件作品很有创意;你对这幅画感觉如何?有哪里可以改进吗?”而不要笼统地夸他聪明、棒。
案例2:教室里各种不当行为的教育----帮助一个爱说脏话的孩子
操场上一个新来的孩子喜欢说脏话,孩子们结伙以伤害性的方式对待他。
原因:因为原来的学校经常有孩子说脏话。没有人告诉他这个学校的规则,孩子们的伤害让他更加用说脏话的形式自我保护。
解决办法:召开班会解决这个问题
a.提问“你们有多少人知道新到一个地方是什么感觉”
b.提问“有多少人花时间来和新来的同学交朋友,并告诉他学校的一些规矩。”
C.对说脏话的同学提问:“你们以前的学校是不是经常有喜欢说脏话的”
d.对学生提问:“有多少人愿意帮助他,并告诉他学校的规则”
运用了主题班会的三个技巧:1.放弃控制,邀请孩子们参与合作;2.运用启发式提问,让孩子们共情与理解;3.当出现有结伙对付的时候,让孩子们思考究竟是会被感受到“结伙对付还是被帮助”这样来换位思考。
案例3:教室里各种不当行为的教育----帮助班级最让人讨厌的孩子
班级里有一个孩子,非常喜欢各种调皮捣蛋和恶作剧,让大家都很讨厌。
解决办法:决定召开班会讨论这个问题
a.为了避免同学们的建议对那个孩子造成伤害,所以请那个孩子在班会讨论的时候离开;
b.提问:班级谁最能惹麻烦?都惹了哪些麻烦?---通过共情充分让孩子们表达感受。
c.启发式提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有同学提到“因为他是被寄养的孩子”----“被寄养的孩子意味着什么?”---开始对他充满了理解
d.提问“有多少人愿意帮助他”,“如何帮助他”
孩子刚开始都不相信大家都愿意帮助他,充满了感动,也有了归属感。
正面管教班会的技巧: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多问启发式问题。
案例4:教室里各种不当行为的教育----讨厌考试作弊
班级里有几个孩子,考试的时候出现作弊的情况。
解决办法:决定召开班会讨论这个问题
a.提问:为什么会有考试想作弊的想法?
b.提问:有多少同学认为考试作弊的想法很好?--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想法。
c.提问:“作弊有没有被抓到过?”---有同学提到被抓到过,必须补考一次。
d.提问“这件事对你有没有帮助?”---开始把一件负面的事情转变到正面的积极影响上来。
e.开始集体想办法,怎么样改进这种行为。
运用的正面管教班会的技巧:充分了解错误的原因,然后引导大家把负面事件转变成为正面影响。
教室里各种不当行为的教育----提出的建议是惩罚而不是解决问题
在班会召开初期,关于问题的建议,很多孩子只会提出惩罚,而不是提出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方案。
解决思路:让孩子们认识到惩罚与解决方案的区别。
a.让孩子们思考长期的效果,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删除他们认为不尊重或者没有帮助的项目。
b.让自愿的学生来角色扮演,演示惩罚的体验和感受。并讨论在体验中,被惩罚的学生当时是怎么想的,学到了什么,以及决定今天该怎么做。让孩子们意识到长期效果的重要性。
总结:主题班会一定要引导孩子们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建立积极的正面思维,比单纯进行惩罚要重要的多的意识。这种意识对于家庭教育也具有非常大的启发和借鉴性。家长们关注于解决问题、改正不当行为的措施,注重解决问题的长期效果而不仅是短期有效。
案例5:教室里各种不当行为的教育----孩子们不承认被指责的不当行为
孩子们提出某位同学的不当行为,但是那位同学不愿意承认错误。
解决思路:
a.通过对事件的还原,弄清楚事情的真相。还原的方式包括:寻找见证的同学;或者对发生的事情进行角色扮演。
b.提问:“为什么会有一些不愿意承认的问题”,比如“如果你觉得大家不是想帮助你,而是想伤害你,你们有多少人愿意承认是自己做的?”“你们有多少人被别人指责做了某件事情,而自己却认为什么都没有做呢?”
c.一种比较有用的建议“是否愿意这次先记下这位同学说自己没有做过的话,如果再发生一次,就把它放到议程上。”
总结:主题班会一定既要尊重每一位孩子,也要关注于解决问题。当出现意识不到错误的时候,不能强迫认错。
案例6:教室里各种不当行为的教育----低年级的孩子不能举行主题班会
认为幼儿园的孩子不适合参加主题班会。
解决方法:
a.低年级的孩子解决问题的思路、词汇不差于高年级的孩子。许多幼儿园2-5岁的孩子都开始参加主题班会。
b.年龄较小的孩子把问题放入班级议程,需要一些帮助。如画图提醒、老师帮忙写等。
c.年幼的孩子参加班会需要帮助和引导,比如背诵班会的目的:1.要互相帮助,2.要解决问题
背诵三条规则:1.不带任何物品进入圆圈 2.一次只能一个人说 3.六条腿必须全在地板上(两条人腿,四条椅子腿)
案例7: 教室里各种不当行为的教育----如何配合代课老师
代课老师一般都会被学生们各种折腾。
解决方法:
a.提问:“大家一般会做些什么事情来折腾代课老师?”
b.提问:“代课老师被这样折腾时,他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c.提问:“怎么样帮助代课老师让授课愉快起来?”
d.提问:“有多少人愿意帮助代课老师而不是伤害代课老师?”
总结:除了课程设置等不能让孩子们参与决策的事情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让他们参与决策,以提高他们的合作程度。
案例:8:“日常惯例表”
孩子们总是因为日常的作息时间而引发争斗,如就寝争斗、起床争斗等。
解决思路:让孩子参与制定日常惯例表,然后按照他们的惯例表行事,而不是由你来告诉他做什么。
a.让孩子列出就寝前需要做的事情,可以拍好照片,并把照片逐一贴到每个事情的背后。
b.提醒孩子的时候,不要告诉他应该做什么,而是问她“按照惯例表,现在应该做什么?”
c.当孩子遵循惯例表完成了事情,要给予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很能干,能自我管理,很独立。
总结:日常惯例表对于必须完成、形成习惯的事情非常有用。要保证做的过程中,让孩子充分自主制定,并在实施中,得到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