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微信公众号,ID 伊若心,文责自负)
《西游记》中,孙悟空从五行山被唐僧救下开始,对唐僧一直是心怀感恩的,一路西行可谓尽心尽力,斩妖除魔,不言苦不言累。
孙悟空石中崩裂,去寻道访仙的一事已充分说明他有一股子韧劲且目标非常明确,遇到困难不会轻言放弃,那为什么西行路上还会出现三离开唐僧呢?一起来看看——
01
第一次离开,发生在第十四回。
唐三藏收行者为徒之后,遇到了六个贼寇,孙行者杀了六个贼寇。唐僧认为他这是没有慈悲之心,随意杀人,故而一直絮絮叨叨说不停。唐三藏此处并未直接驱逐,但是孙行者却是果断离开。且先看孙行者离开时的原文:
“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股绪聒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个性子,将身一耸,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拾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引自《西游记》第14回)
这一次的离开非常干脆爽利,毫不拖泥带水。初看时就觉得,此处孙行者离开一来是彼时并无紧箍咒儿所牵制;二来是此时的孙行者是刚刚才跟着唐僧的,对唐三藏并无太多感情。又加之孙悟空向来我行我素,在花果山任大王时无人敢对其颐指气使,在天上大闹天宫除了如来再无敌手。而这会儿刚认的师父就对自己杀了六个挡道的贼寇而责怪自己,絮絮叨叨,自然是受不了这种气,立马就离开了。
然我们进一步深究孙行者为何一定要杀这六贼呢?先看六贼之名: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与佛说的六根——眼、耳、鼻、舌、意、身相匹配。
收悟空后,唐僧师徒的磨难正式启动。悟空杀六贼,暗含了“欲成佛,先净六根”之意。细看《西游记》便知,行者其实悟性很高,一眼便知成佛要净六根。唐僧此时并不知道这一层意义所在,故而有唐僧的不理解和悟空的不逐自离。
行者“离家出走”后碰到龙王,龙王以“圯桥三进履”之典故劝说,并对其言:“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正果。”对于行者而言,所谓的正果或许就是“自由之身”。当龙王言语点破,他便毫不犹豫掉头回唐僧之处。
回来路上又遇观音,略点慌张,言行间可见行者虽说彼时他并不受紧箍咒儿的牵制,但是有对被压五百年的害怕,还有不能信守承诺的无言以对之感。
此次离开又回来后,孙悟空就打算该化斋化斋,该降妖降妖,不计前嫌。只是后来唐僧却借此与观音合力骗悟空带上“紧箍咒儿”的帽子,略显不厚道。
02
孙悟空第二次离开是在第二十七回,因行者三打尸魔(白骨精)而起。唐僧肉眼凡胎,不相信打死的就是“白骨夫人”,决然撵走行者。行者苦求留下无用,委屈离开,最后因唐僧再次遇难,八戒请回。
这一次事件是发生在白虎岭上。唐僧让行者化斋,行者未立即答应,唐僧怪行者懒惰。白骨夫人借机一变花容月貌少女,八戒与唐僧不识妖精,悟空化斋归来,识得妖精,掣铁棒就将其打“死”。
在经历白骨夫人这一难之前是五庄观之事。这一难之后作者言:“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绝不肯放,又安排管待,一连住了五六日。”可见孙行者是欢喜而行,并无积怨。故而一打尸魔变化成的少女之时,并无任何泄恨之说,只因其是妖怪欲吃唐三藏。
肉眼凡胎的唐僧不识妖怪,所以一“杀”引得唐僧不快,赶行者,八戒撺掇,悟空自求留,是言:“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作骂名。”这一次唐僧并未坚持要赶走悟空,所以悟空未离开。
白骨夫人二变八旬老妇寻女,行者知其是妖精所化,不与理论,举棒照头便打。这一次,秉承“慈悲为怀”又不相信悟空的情况下,唐三藏怒气加重,一口气念二十遍紧箍咒儿,疼得行者满地打滚。悟空求饶,唐僧再赶之。悟空以无“松箍咒儿”为由,又求得留下。
事不过三,白骨夫人三变老公公寻妻女。行者一眼识妖,心中犹豫:不打妖精,待师父被妖精捞去又怪自己不尽心救他;打妖精,又怪自己不识好人,念咒。行者思考再三,最终还是选择了打“死”妖精。
得见此事的唐僧吓得从马上摔下来,战战兢兢,口不能言。见“白骨夫人”本相时,已然相信行者是除妖,谁知八戒唆嘴,说是行者欲掩人耳目故意变化出来的妖怪本相。一言点炮,唐僧不由分说直接上“紧箍咒儿”,让行者离开。
解释无用,唐僧怒气更甚,一纸贬书,再不要孙行者为徒。行者无奈,毫毛化人,四面围住唐僧下拜,拜后嘱咐沙僧好生照看师父,是如作者言:“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遗嘱沙僧”。
行者彼时的离开,是真伤心。有因为日久相处的师徒之情,也有内心委屈。想想自己与唐僧一同历经十多难,却不想师父不明真相,错怪自己。
这一次的回来,是因唐僧再次遇难——遭妖怪将其变成老虎,八戒请回。作者将行者离开与回来设计得很巧妙,有点像“以牙还牙”:你误会行者把妖当人杀了,那让唐僧你也尝尝被人诬陷的滋味——被妖怪变成老虎。这里帮悟空还了一口气,可见作者还是爱着悟空的,每每看到这里就忍俊不禁。
从这第二次的过程当中,其实看到了行者的变化,他的行为成熟不少,他藏起了他的傲气,少了棱角。虽然被赶,内心委屈,但是他还是忍了。忍是因为仍敬你为师,忍是因为仍信守承诺,忍是因为仍向往自由,故而就有悟空苦苦求留并交代沙僧护师的场面。
03
第三次离开,是在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后,唐僧驱赶之。这一次的离开是情绪的积累和大爆发,也为后续的假行者趁虚而入提供了契机。
这一次的事件是从唐僧遇到草寇开始:草寇劫财不成,唐僧谎言称徒弟有钱财,把孙悟空供了出去。唐僧打破了自己所奉行的——“出家人不打诳语”。
这一做法,悟空其实有点责怪的,但并不明显。当草寇再次碰见时,孙悟空仍然毫不犹豫放在最前头,为唐僧除难杀了草寇。当唐僧得知悟空杀了人,气得不行,怪他毫无慈悲之心。唐僧叫八戒撮土焚香祷告。
祝云:“拜惟好汉,听祷原因:念我弟子,东土唐人。奉太宗皇帝旨意,上西方求取经文。适来此地,逢尔多人,不知是何府、何州、何县,都在此山内结党成群。我以好话,哀告殷勤。尔等不听,反善生嗔 ( chēn ) 。却遭行者,棍下伤身。切念尸骸暴露,吾随掩土盘坟。折青竹为光烛,无光彩,有心勤;取顽石作施食,无滋味,有诚真。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引自《西游记》第56回)
“火”正旺,一旁的八戒火上浇油:“师傅推了干净。他打时也没有我们两个。”这一句话,让唐僧再次祷告:“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
出生入死为唐三藏西方取经,却不想落得个如此下场。孙悟空此时想必心都凉了半截,为唐僧出头,最后事发皆推给了自己。
大圣闻言,忍不住笑道:“师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殷勤劳苦,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你倒教他去告老孙。虽是我动手打,却也只是为你。你不往西天取经,我不与你做徒弟,怎么会来这里,会打杀人!索性等我祝他一祝。”揝着铁棒,望那坟上捣了三下,道:“遭瘟的强盗,你听着!我被你前七八棍,后七八棍,打得我不疼不痒的,触恼了性子,一差二误,将你打死了。尽你到那里去告,我老孙实是不怕: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那里去告!”三藏见说出这般恶话,却又心惊道:“徒弟呀,我这祷祝是教你体好生之德,为良善之人;你怎么就认真起来?”行者道:“师父,这不是好耍子的勾当。且和你赶早寻宿去。”那长老只得怀嗔上马。(引自《西游记》第56回)
师父说话毫无情义,悟空言事实,其神通广大把唐僧吓到,但更多的是唐三藏觉得理亏。此处除了唐僧心中仍有不愿不满外,孙悟空的情绪已经膨胀到最大处,其他任何的事情都有可能将其点爆。
当师徒四人在老杨家借宿得知其儿“专生恶念,不务本等,专好打家截道,杀人放火”,他就起了“除暴安良”之心,是言:“似这等不良不肖、奸盗邪淫之子,连累父母,要他何用。”所以在遇见老杨儿子时,悟空就“爆”了——即便三藏命令莫要伤人,他仍掣棒相迎,将其打死,还割下头来。
唐三藏紧箍咒儿念起十余遍,怪他不听命令,怪他杀人性命,将其赶走。孙行者疼痛难忍。行者带着委屈,甚至带着愤怒,“一路筋斗云,无影无踪,遂不见了”。
这一次的离开后的处理方式较之前两次是有变化的。悟空驾着筋斗云离开不久,待在空中犹豫许久还是觉得去见师父方是正果,故而又掉头回去认错,只是唐僧根本不接受其认错,也不愿再留他,又再度将紧箍咒儿拿出,说着:“……这番决不住口,把你脑浆嘞出来哩。”话说得略狠。
孙悟空被紧箍咒吓退,去见观音菩萨,他像极了一个受了极大委屈的孩子——“行者望见菩萨,倒身下拜,止不住泪如泉涌,放声大哭”,同菩萨诉说着自己的苦楚。
从整个故事来看,这一次的孙行者的离开是情绪的大爆发,也是唐僧的驱赶之意极为坚决,同时也是在为后文铺路——为假行者趁虚而入提供契机。那从另外的角度再来看行者杀人事件,是让人深思的。
初看此处的时候,一直未明白此时的唐僧师徒已经经历了有三十多难了,悟空对妖精的处理方式和唐僧的反应都会有一个预判,表现也逐渐冷静,比最初随唐僧时,行为稳重很多了。但是面对着老杨老头的儿子,虽说杀之,某种程度是替天行道,但佛曰:以慈悲为怀。已经修行很久且历经磨难的行者本不该如此杀人。
孙行者持正义之棍,他奉行的是众生平等,人与妖均有善恶之分。妖魔杀人放火该杀,那坏人杀人放火亦该杀。既都是行恶事,便都当诛。故而他选择了杀了老杨儿子。而大开杀戒是与佛教的宗旨相违背的。
唐僧奉行的是佛家的慈悲为怀,善恶之间,人与妖又有所区别的。面对人作恶之时,即便是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之人时,却总想着不能伤其性命。所以,唐僧认为即使人虽生恶念行坏事,也不应该草菅人命。
孙悟空先杀两名草寇,唐僧已有训导,后草寇头目父亲留宿,其父仍存良知,孙悟空赶尽杀绝,于唐僧而言就是草菅人命。文中矛盾上交到观音那里也是批评悟空做的不对,但因为取经大业为重,不予以追究。作者这一章节说的是“神狂诛草寇”中“神狂”是指悟空,似乎也是说悟空此举不妥。
不过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次的行为却呈现了孙行者的一个个性特征。杨老汉的儿子是一个穿黄衣服的大王,似带有隐喻之意——“争名夺利、黄袍加身”,而孙行者杀之,是言正义的孙行者,对名利不是那么在意。再来,这么一个正义化身者,不能太完美,也会干些可能没那么容易让人理解的事情。或许这也可能是作者特定的设计——暗语明朝朱元璋时期的“胡蓝惨案”。
悟空三次离开唐僧可以说是受了三次委屈。这三次的离开,不管情况如何,他都回到了唐僧的身边。不管是自己回来,或是八戒请回,还是观音送回,本质的原因是对自己目标的坚持和对自己诺言的遵守。每一次的回来,都是他信守承诺的写照,每一次的回来也是自己成长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