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应不惑之年,却感觉自己的生活遍地狼烟,一地鸡毛。
到了这个年龄,见到了、经历了一些人和事。似乎不再对人生、生活抱有任何幻想,甚至都懒得思考。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能健康快乐的苟活着,已是恩赐,为什么还非要让并不确定的未来,给自己增加那么多的思绪障碍。
很多人认为人生有两种痛苦:一是想得到的马上就可以得到,求之即得;一是内心的欲求一直无法得到满足,求之不得。一个是来得过于容易,一个是来之不易。总之都不会珍惜,便徒有痛苦而已。
其实还有一种似痛非痛的痛苦:并无所求,也无所得,苟活于世。
行尸走肉者的痛苦,其实比前两者都要严重,漫无目的的茫然状态,是最大的悲哀。
我想我大致是这样的一种痛苦......进而我在怀疑我是不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
人们动不动就拿“佛系”说话,就好像佛家追求的是无欲无求,其实佛家也讲“勇猛精进”。从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路上,如同《冈仁波齐》、《阿拉姜色》里的朝拜之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本是世间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只是人们太过关注于自我的感受而已,和自然世界并无大碍。
“舍得”二字,放在一起很怪异——俗世的理解是必须要有舍才有得,殊不知:可以舍的时候,是已经拥有着的状态,本来就不曾拥有,何以去舍?更何谈得到?
其实都是一种伤害,人生本来就是残缺,如果非要以一个完美的内心去要求,那最终只能是痛苦。
要么你不被理解,要么你理解不了别人。与其纠缠,不如坦然。
但如何才能让一个本来就充满期待的、激情澎湃的内心平静下来?几乎不可能。
佛系,多半只是说说而已,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怎么可能真的无欲无求?
只是因为拗不过岁月,不再想负重前行;只是因为耗不起时间,不想继续活得纠缠。
那些叫嚣着活成自己的,多半是因为没有牵挂;那些能够洒脱地环游世界的,最终还不是归尘归土。
不再抱有希望才是可怕的,不再对任何事情产生期待才是最可悲的。
可这世界究竟能有多少希望?有能有多少期待?
无论亲情、爱情和友情。
值得你对得起的,又有什么?
到了这个年纪,一切都想简化。我不承认什么老不老,我只是不想那么去劳心神,什么阿谀奉承,什么勾心斗角,什么撕心裂肺,什么海誓山盟,什么天长地久,什么长命百岁......
早已经厌烦了各种繁杂的干扰,更不愿去为各种琐碎的事情去费尽脑筋。情感上不再对外界有任何奢望、索求,没有期望,便不会失望。或许这是因为心中的爱已经死去,或者是长期以来缺乏被爱的病态表现罢。
慢慢喜欢上了这种状态,并不是这个状态真的可以让自己活成自己,只是让自己活得更自我,活得不再那么纠结和牵挂,不再那么刻意的去期盼,不再苛求别人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现。
所以不再对别人有要求和期望,那就至少少了一半的痛苦——因为得之吾幸,不得吾命。
对于他人,爱我者,我恒爱之,但绝对不是暴风骤雨,而是润物无声。
不爱我者,我亦恒爱之,希望自己不会再陡生厌恶,徒有太多悲绪。
至此,或者我已经不再适合去爱,甚至被爱。
万事若与我无关,留我何用?万事若与我有关,仅我何用?
每个人都对这个世界有一个理解,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参悟,关于爱情,关于亲情,关于友情......
所有的爱,都是从卑微开始的;所有的不爱,都是以漠然结束的。
卑微来自于去爱,要在一段时间内丧失自己的本性去无条件迎合,以“飞蛾扑火”状全部All in,进而在自我的世界里Fall in love。漠然则始于——当你一旦从怦然心动的激情中跳出来之后,便会满心的产生出厌恶来。直到那种厌恶将那个一直卑微于你的人从身边赶走......
谁最会欺骗自己,谁就能过得最快活——《罪与罚》
想,你我,皆为偌大世界的一粒微尘,微不足道。
世界是什么?
儿时的世界,只是家里,房前屋后,村里村外,有爸妈相伴,还有村里的玩伴;
小学的时候,世界就在村里,从家到学校的路是那么的漫长、悠闲,听得林中鸟叫,地里田间;
初中的时候,世界在村上和乡里,逐渐萌生了对世界的好奇,也从此多了一个蠢蠢欲动的内心世界,想要重出家里的羁绊,有那么一点点的察觉和主见;
高中的时候,世界就在村里和县城之间,内心像是脱缰的野马,但要面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苦闷与困惑;
大学的时候,世界就在城市和城市之间,多了寒来暑往的奔波,在新旧思维之间徘徊,一边是融入不了的世界,一边是回不去的想念;
工作的时候,世界就在心间,渐渐熟悉的柏油气息,钢筋水泥,却不断怀念那遥远的烟火气息,不是内心无处安放,不是现实太过残酷,而是从来都没有达到理想的彼岸;
旅行的时候,才明白,世界就在那里,其实我们都是微尘而已,一直都在路上,还有那么多的未知,我们从来不曾触及。
见过太多打着爱的名义,去绑架别人的情感。在亲情、友情中,尤其是在爱情中,多数人都会经常去“验证”、“检验”对方对自己的情感,需要无时无刻不去关注和表达,这是最愚蠢的行为。当然,置身情感当中,尤其是热烈情感中的人们对此是毫无察觉的,有的只是极度的敏感,似乎对外界从来都是缺乏安全感。或者此番言论也极其容易被认为是根本就不爱,不在乎对方等等。情感的事情,本来就不好界定。进一步则亲,退一步则疏。我们都是凡人,注定要有烦恼。
“你从来都不在乎我的感受”、“你从来就没有在意和关心过我”、“你从来就只爱你自己”......在我看来,这都是近乎绝望的表达,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不够强大、不够成熟的表现。
其实所谓的在乎,都只是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已,向外界寻求安全感是件极度困难的事情,更不是成熟的表现。
当然,太多的人无法界定自我、无法深刻明白尊重。还很难去分辨和拿捏这个分寸。这确实是有难度的,没有要求不行,有过分要求也不妥。我们生存的本就是一个混沌世界,何来界限清晰的对与错,所谓对与错,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趋利避害是天性。
不满的人、悲观的人,你给的再多,他(她)也还是觉得给的不够。一个充满负能量的人,是很难对世界有正向的理解和宽容,情绪化、牢骚、苛求他人,振振有词。
更多时候,你所认为的世界,就只是你所认为的世界,世界或者根本不是那样。你所认为的人,就只是你所认为的人,人们其实就是他们自己的样子。
有一种所谓的“爱”,是假爱,是以爱之名,一种偿还不起的爱。
现在,你最需要的,是即使没有支持和呐喊助威,依旧坚步前行,毫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