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读书会打卡Day8
今天听完琦琦解读《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我有2点感悟:
感悟1:要得到,先给予。琦琦在分享中的反思非常打动人,她对自己毫不客气的反省,让我心生敬意。琦琦是种好种子的践行者,当看到了自己的问题时,能够进行深刻反思、客观分析,并且愿意去改变,愿意去践行智者老师的建议,不问回报的率先付出,让琦琦收获了良好的关系,也反过来滋养了她自己。种子法则就是要先种种子,种善因,得善果,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要能够勇敢地成为那个先付出的人。
关于先付出的问题上,有时候有一个声音会跑出来:“凭什么是我?”没办法,因为我是那个想变得更好的那个人。作家冯唐先生说过:“遇到闹心的事,尽管违反人性,还是先找自己的问题。”反思自己,先反躬自问,必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付出、先给予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换个角度看看,很多人是因为看见才相信,而那些有所成就、掌握了生命主动权的人往往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那些先相信的人,是能看得更长远的人,是更有想象力的人,正是因为看到了一个因为自己先付出就能得到的更好的未来,所以,他们甘愿付出,甘愿去做一个还“没看见”、还“不相信”的人不会去做的事,最终也就成就了自己。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于是愿意先给予、先付出,进而真正得到,印证了相信。要得到,先给予,要得先舍,越给越多。
感悟2:良好的关系需要一直维护,给家人有质量的陪伴。在有了家庭之后,我们往往会忽略了继续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已经成为家人了好像就不用费心维护了。我们把很多的时间、精力和耐心都用在为了维护领导关系、同事关系、客户关系上,毕竟与他们的关系好坏决定了我们的立身之本。但事实上,我们花在维护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与父母关系上的时间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特别是琦琦分享的书中介绍的关于亲子陪伴的内容。不是我们给予孩子足够的物质,就能轻松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不能常常陪伴,不能进行良好的交流,不能一起玩耍,等孩子长大了、遇到问题再来修复就会花费更多的精力,甚至可能会让人焦头烂额、令双方都痛苦不已。
作为职场妈妈虽然很忙,但也要在有限地陪伴孩子的时间里尽量高质量地陪伴。只有在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账户里储存了足够多的爱与陪伴,在遇到问题,在不得不批评他们的时候,才不会让孩子有逆反心理。我始终相信,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要培养怎样的孩子,自己也要努力成为那样的人。一个自己都不看书的人,怎么好意思数落孩子不爱看书呢?一个自己每天刷短视频、玩游戏、打麻将的人,怎么让孩子改掉沉迷电子产品的呢?一个自己在家里不好好讲话,动不动发脾气、无法控制情绪的人,怎么指望孩子也能有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教养呢?一个自己处理不好与父母关系人,怎么相信一样的剧情不会在自己身上上演呢?
努力成为良好关系的维护者,努力成为提升家庭能量的那个人,再次感谢琦琦的掏心窝的分享,感谢琦琦选择让大家在一年的开始共读《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让我能有机会在新年伊始从根本上反思很多问题,为美好的一年奠定极好的能量基础。谢谢你,我爱你!
投射到当下的生活,我觉察到可以在以下行动中去精进/改变:
行动1: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在陪他们读书、游戏的时候就专心陪他们,不要玩手机。
行动2:对待家人尤其要有耐心、好好说话。
无戒学堂2023年日更第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