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读书打卡Day11
【小法师复盘1.26】
今天深读了《了凡四训》第六篇章后,对于积善之方,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感悟1 :美国大法官斯图尔特说过一句名言,你不能要求我对什么是色情图片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只要我一看到那张图片,我就知道它是不是色情图片。虽然了解概念定义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学习新知是十分重要的,但有很多东西确实无法用一句两句话来定义。我们其实也会有斯图尔特法官这样的感受,比如同样是裸露的身体,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色情,我们其实是会有自己的判断的。
而正确的判断从哪里来?是从不断学习中来,从不断地看好东西中得来。当我们的阅读的、接触的、聆听的、看到的都是真的好的东西、经典的作品、优美的音乐,我们就自然会有好的品味,自然而然就能分辨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分辨善恶也是一样。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我们不能用一个一分为二的简单定义来对他们进行机械地定义。下个定义很容易,但是真的在现实生活中,分辨他们才真正考验我们。正如《了凡四训》中举例论语中的典故一样,如果我们不能从本质上看,从长远来看,我们很可能不能非常清明地去分辨善恶。
而如果不能分辨,也就会影响我们自己的行动。因此,需要多读经典、多听有智慧的人讲话、多学习接触能提高我们认知的课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明辨是非,也能做真正的善事。
感悟2 :书中说道:““一般人限于成见或偏见,还没有打开正知、正见的眼睛,往往会把善的当作了恶的,而把恶的当作了善的。不去怪自己善恶不分,反而怪上天的报应不准确。”
机械地对善恶进行分辨,往往会让我们产生困惑,也会产生自己明明做了好事,但为什么没有得到福报的疑问。
“那些活得很小心谨慎的所谓好人,虽然大家都喜欢他,但由于是没有原则的老好人,圣人反而认为他会败坏道德。圣人眼里的好人和一般人认为的好人完全不同。以此类推,世间对于善恶的种种判断,没有一件是没有差错的。”
很多我们原本接受的认知其实是很有问题的。但是因为从小长辈或者周围环境影响,让我们以为是正确的。但见多识广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很多理念都是有问题的。就如书中提到的老好人,我们以为自己本本分分老老实实,什么都说好,明哲保身就老实人了,其实并不是。做老好人,即使遇到不公道、不公正的事情也装作没看见,这只会纵容不公道、不公正,最后还是会影响到自己。在当下可能觉得自己没有做什么坏事,但是从更高的维度和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却并不是在积累福报。
很多人也许会说,我没有什么本事,只能逆来顺受当老好人了。但是,这其实也是很大的问题。做不做一件事情,不能因为它难就不做了,而应该扪心自问对不对。如果能力不够,我们应该去提升能力,如果学识不够,就去增长学识,如果体力不行,就去锻炼身体。如果觉得自己是好人,那么就更应该增长本事,用自己的能力去增强好人的话语权,去帮助更多的好人,让好人越来越多,而不是让劣币驱逐良币。
书中说得非常好:“儒家先圣强调自我克制要从难以克制处下手。孔子论述如何“为仁”,也说要从难处开始……凡是有财有势的人,要想行善立德都很容易,容易而不去做,那是自暴自弃。贫贱的人要行善修福是很难的,很难而去做了,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
感悟3 :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要经常反省自己做所谓的善事的动机是什么。书中说:“有利于别人的,就是善;仅利于自己的,就是恶。如果你是利于别人,那么,骂人打人也是善。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那么,礼敬别人,也未必是善。我们做善事,能利于别人的就是出于公心,出于公心就是真诚。如果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出于私心就会伪善。发自内心的行善,就是真善,而模仿别人,做形式上的表演,就是伪善。为善而不求任何回报,就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善,就是伪善。凡是要行善积德,绝不可以只依赖自己的眼睛所见、耳朵所听作为判断的依据,而应从内心最隐秘、细微的地方,默默地省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并加以洗涤、净化。”
做好事,不是仅仅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而是应该从道义上反省一下,自己做这件事的目的是想利他还是仅仅为了利己。
稻盛和夫先生的六项精进中就有一条:积善行、思利他。在我看来,稻盛和夫先生是把做善事和利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我们很多人做善事、好事,是出于各种目的的。
《了凡四训》就告诫我们:“做善事但心里一点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论做什么善事,都会得到圆满的结果。如果心里总觉得自己在做好事,那么,即使你做得非常勤勉,也只是一半的善……只要一起念,如果是不正当的念头,就已经犯下了罪过。不一定要真正付诸行动才是过错。一念之差,也是过错。”
即使是做一样的善事,如果我们的起心动念有偏差,那么善事给我们的福报也是会有折扣的。因此,我们要诚心诚意地去做对的事情、好的事情、善的事情,不问收获结果,只需耕耘付出。
这些感悟,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
行动1:花更多的时间读书学习,提升认知。
行动2:经常省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多做利他之事。
无戒学堂2023年日更第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