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站在岔路口
——读《解忧杂货店》有感
读完《解忧杂货店》,我被自己吓一跳,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一字不落,我竟然没有任何停顿,读下来,流畅得让我感到不可思议。这种久违的感觉使我欣喜,让我全身心投入属于浪矢杂货店的世界。
《解忧杂货店》算是东野作品中的清奇之作。少了让人欲罢不能的推理,少了那些人性的阴暗和丑恶,反而温馨得让人心头一暖,不时戳中你的泪点。一次次触碰我们心底那些最柔软的地方,也许是因为,每一个身为读者的你,也曾体会过这种身处岔路口的迷惘和无助,也许你也曾期盼有一个解忧杂货店可以为你作出选择。每个人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脆弱,这也许就是大家喜欢它的原因:在书中窥见自己。
浪矢杂货店是一家奇特的商店,它不仅销售杂货,还提供烦恼咨询,奇妙的机缘,三个遭遇意外而不得不半路停下来的小偷来到那时早已废弃的杂货店,而那一夜正是杂货店店主浪矢雄治逝世三十三周年纪年日,曾经的解忧杂货店意外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中转站。在雄治生病住院到去世的那段日子,向杂货店投递的咨询信都将通过卷帘门转运到2012年此时的三个小偷手中,而门后的牛奶箱则可以把信运送到1979年。奇妙的时光穿梭,超出现实的背景,五个烦恼咨询者,怀着对面前处境的焦虑与迷惘,期待解忧。命运将故事无法停止地推向未来。
以浪矢杂货店为中心,5个咨询者的故事,每一个都被作者安排独立成篇,但东野圭吾总能带给我惊喜,5个独立故事虽也无不可,但就会单调许多,但作者巧妙地安排了另一个中心——孤儿院丸光园,两个中心所能涉及的范围就更广更大。东野圭吾用一支笔,看似不经意的巧合,却让故事间有了丝丝缕缕的关联。当事者们或认识或陌生,但都不可避免地与另一个中心:丸光园产生了联系。如果说作品是一幢建筑,那么故事就是它的整体宏观,而作者用心安排的联系则是细小处的雕镂,让整座建筑更精巧无缺。读《解忧杂货店》就像探险,每当有发现一个全新的“巧合”,我就仿佛是破获一个大案,惊喜是不可言喻的。虽然不是东野招牌的推理小说,但复杂却有序的人物关系,无疑展示了东野过硬的逻辑思维。
如果要用颜色来描述这本书,它的确与东野之前的作品都不一样。如果说《白夜行》是晦涩的黑与灰,那么《解忧杂货店》就是温暖中有那么一丝忧伤的蓝。我并不觉得《解忧杂货店》是一本睡前读物,除了沉醉于作者高超的逻辑思维中,是不是还有一些更感性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去安静沉思的东西?东野说,在写作之中,他一直在思考一个东西: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到底该如何做?
文中的咨询者,无一不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我更觉得他们是再做一道选择题。A与B,只能选一个,爱情与梦想,音乐与家庭,亲情与自由……他们无法在同等份量的两件事物做出选择,或者已有主意却迟迟下不了决心。毕竟,很多时候,一种选择就代表一种人生。作者故意制造一个超现实的解忧杂货店,介入他们的选择,但其实它不过是一个咨询站,并不是决定台,决定权永远在咨询者手中。就像浪矢爷爷在店中收到2012年的回信后说:“我的回答之所以发挥了作用,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他们自己很努力。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么样的回答都没用。”也许当时再困难的选择,再焦熬的无助,选择过后,不管怎样还是要面对人生。很庆幸浪矢所面对的咨询者都有直面人生的勇气,所以在获得他的建议,不管选择哪一条岔路,都能在那条路上更好更远的走下去。
而另外三个解答者,郭也、翔太、幸平,机缘巧合,偷了一个女士的钱财,躲进早已废弃的杂货店,却意外收到过去的来信,为别人答疑解惑。其实彼时的他们何尝不是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作者最巧妙的就是利用这一超现实的时光穿梭,使位于20102年的这三个人出于一个上帝的视角,因为过去的可以知晓,所以他们可以如同先知般为咨询者指点迷津。更增强了戏剧性。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三人的善良,之所以说这部作品是东野的清奇之作,也是因为东野在《解忧杂货店》中似乎想要表达“人性本善”,没有了黑与白的较量,没有了人性的阴暗与扭曲。虽然现实与梦想的落差不可避免的,但落差中努力生存,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帮扶,无时不在向我们展示温馨与美好的一面。
而这三个人,在解答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救赎吧?
而最后,三个人发现他们抢劫的对象武藤晴美,正是之前向他们咨询的“迷途的小狗”,一切终于又成为一个完美的圆。而浪矢爷爷给他们的回信,终于让这三个人秉性善良,却置身黑暗的人看到了光明:“你的地图是一张白纸,所以即使想决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里。”“可换个角度,正因为是一张白纸,才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地图。”相信这段话也给许多像他们一样迷惘的人指明了道路。
东野的《解忧杂货店》并不高深,没有太多的复杂的思路,在这里,问题只有一个:当你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你该何去何从?答案在你。
一个垃圾工的出世之旅
——读《北京折叠》有感
“人站在这个世界的边缘最容易感觉到出世和异化,出离世界的感觉,是最孤独的孤独。”不知道为什么,刚刚拿到这本书,根本还没有读,只是褐色封面上那么短短的几行小字,突然在我的心湖里掀起巨浪,一遍比一遍剧烈,我决定用心读一读,是怎样的故事,需要这样的序语。
在作者的笔下,北京市一个折叠的城市,分为三层空间,第一层空间独占大地的一面,生活其中的五百万人是这个城市的当权者,生存时间是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二三空间分配另一面大地,第二空间有两千五百万的中产白领,拥有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的世间,剩下的八个小时,属于第三空间五千万的底层工人。以四十八个小时,六环以内的北京,依据规则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折叠,在不属于自己空间的世间里,所有都必须沉睡。而本文的主人公,老刀,为了捡来的孩子能上一个好学校,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第一空间送信。
用荒诞之笔描写现实,也许这样的科幻小说才是最让人感到讽刺与无奈吧。《北京折叠》并不是完全的幻想小说,只不过赤裸裸的折叠与分配,对现实夸张的放大与拓展,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终于让这个城市的等级区分,从晦暗的角落,刺眼地走到阳光之下。翻转,折叠,伸展,然后是一个你遥不可及的世界。明明身处同一城市,却连和他们共享一个空间的资格都没有。对于和老刀一样的五千万底层工人,他们早已习惯在属于自己的空间机械地工作,默默接受这巨大的等级差异,但当郝景芳的笔下出现清早人们结束工作后喧闹的一景,那些争吵与嘈杂,突然让我感到深深的无力,真实的悲凉---这就是一个第三空间,注定是一个第三空间。
作者喜欢在蛛丝马迹中透露这座城市的不公,经过“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的北京,让第一空间拥有最少的人,最多的土地,最长的时间,甚至“土地更厚,土壤里埋藏配重物质”,其中的居民认为“自身的底蕴更厚”,再比如,老刀的雇主,一个第二空间的大学生,与第一空间的女孩相恋,但女孩“家教严格,父亲不让她交往第二空间的男孩。”
空间与空间,或者说等级与等级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折叠城市只不过是其中最明显的一种形式,而真正让这条鸿沟越来越深的,却是人心。是人们的普遍认知,让第一空间越来越美丽而繁华,甚至被第二、三空间的人强加上一些虚无的幻想,让它像披上面纱的女子,人们只道她完美无缺,却不知道那神秘的面纱下到底是何般情景。
这种神秘更增添了人们对第一空间的向往,只不过有些人是触手可及,有些人则明白全是梦幻泡影。老刀是后者。所以他离开属于自己的世界,却只本本分分,安安静静地送好一封信,平平淡淡地在第一空间走一遭。过程有惊无险。惊讶也是有的,但他的表现,却更多的是出乎我意料的冷静,他好像并没有什么大的触动,起先我疑惑不解,后来才明白,正是这种真实的平淡,才让人感到真正的无力与悲凉---因为明白自己不属于这里,所以只会惊叹这里的豪华,却不会有更多的向往。
我终于深深地了解到,作者也是其实意在向我们展示:空间与空间之间的等级鸿沟,只会越来越深而无法填平。差距越来越大,而身处底层的人也越来越麻木。他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盲目地一天天生活下去,更像是命运在逼迫他们被动前进,这才是最大的悲哀。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存在,其实早已成为城市的一个负担,因为机器早已能够取代他们,只不过为了社会的稳定而强行保留,当权者只能尽可能缩短他们的生存时间,把他们“塞到夜里”,而他们早已无法参与这个城市的经济运作。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他有一种恍惚的感觉,站在角落里看着会场中巨大的吊灯,像是被某种光芒四射的现实笼罩,却只存在在它的边缘。”对“边缘”,那应该是老刀最感到出世的一瞬吧。大大的会厅,平凡的老刀,卑微到不能再卑微的渺小,是最深的无奈。
荒诞与悲凉,两种情感奇妙地融合,让很多读者认可这篇小说。我承认它所描写的不平等,但我拒绝成为一个老刀式的人,纵使有些梦想只能成为“梦想”,但毕竟除了愤世嫉俗,每个人都有追求的权利,追求更好的生活,所以依旧有人每天冲锋陷阵,我说:“被动是最大的悲哀”,因为如果连梦想都没有的话,你的生活,注定只退不前,连原地踏步的资格都没有。
生命本就是逆风而行。
大北京,大时代,刺眼的等级鸿沟,一个垃圾工出世之旅,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给我们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每个人该何去何从。但我永远相信的是:不要停止追求。就像郝景芳说的:“无论怎么书写这个世界的荒诞,我们还是在这个世界中貌似严肃的活着,并为此忙碌。”
暗香浮动之处
——读丁立梅《暗香》有感
用指尖轻轻感受每一张纸带给我的触动,闭眼轻嗅,似有暗香几缕,从文字深处,缓缓流淌……
第一次读丁立梅,是去年的这个时候。阳光也是如此温暖醉人,只不过彼时忙着为故事中的悲欢离合动情,对文字多少有些囫囵吞枣,如今在读丁立梅,只觉文如其人,字里行间都有暗香浮动,一如其名,是梅花般甜而不腻的幽香。
她写草,写花,写树,写四时风光,少了人事纷扰,只在一处美景中栖身,当人物成了匆匆而过的背景,而花草树木成了主角,我却惊讶,因为在她的笔下,不管是纷繁的灯笼花,还是一株最清丽的薄荷,原来都是如此光彩照人,在自己的世界里当着绝对的主角。我最爱丁立梅的,是她仿佛是一个引领者,带我领略自然之美,她用笔描绘一个至真至美的世界,万物皆有灵,用平等之心相待一草一木,就会发现那些情仇纠葛的故事固然有趣,但如此静静相伴一处风光,倾听它无言的絮语,更能然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真正让丁立梅用“暗香”作题的,是栀子,也是我最爱的花。初夏的空气里,永远飘着她的香,还带着一点晨露的清新。栀子的香,是浸到骨子里的。记得六月的时候,某一天周日,正在坐在书桌前,嗅觉比视觉更先感受到的,是栀子花香。转头,便见妈妈捧着一小束栀子花进来了。小小的透明玻璃瓶里面盛着清清的水,水里息着小小的栀子花。纯白的花瓣,柔软的触感,好像是世间最美的东西。
但作者用笔将她的美,她的香记录下来,明明就是栀子的模样,但好像又不同了:叶也是香的,茎也是香的,骨头也是香的,---整个的魂,都是香的。栀子突然就变成了一个水灵灵的人儿,婷婷地站在那儿,那妙龄的女子,身上暗香萦绕,只怕是女仙吧?
沉浸在作者对她们的赞美里却不觉乏味,因为她总在一字一句中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秋天时节,在某条街道上随意闲逛,有桂花香突然撞过来。一个“撞”字,不仅不觉得鲁莽,失了优雅,反而把桂花香之浓郁,给人的惊喜全都刻画出来了。“雨不大,是漫不经心飘着的哪一种,花香便被濡湿得很有质感,随手一拂,满指皆是。”我爱极了这个“濡湿”,香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轻轻巧巧的一个濡湿,却让桂花香在这个细雨绵绵的天气里越来越清晰起来。雨是再香里浸过的,雨与香融为一体,到底是谁“濡湿”了谁,反而分不清了。
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总让我流连忘返。
她写蔷薇,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写荷花,风度翩翩君子,从容淡定,写月季,自守住豆蔻年华,不忘初心……就连夏天那饮茶用的薄荷,她也觉得是精灵变来的宝物。
一切经她一写,灵气乍现。草木本有情,可为何我们平常却丝毫感受不到呢?或者说,为什么只有待她写出来,才会恍悟呢?记得一篇文章里说过:“人总爱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加上人性的思考。”对,如果习惯了视而不见,那么最惊艳的美在你眼前你也不会触动,更不要提那些朴素的平凡。我说丁立梅是一个“引领者”,正因为她首先是一个有心之人。也许正因为真心喜欢,才会用心感受,而自然只向有心之人展现无限风光。
听一曲歌,品一杯茶,岁月静好,有心之人,自由暗香浮动。
深渊
——读《骆驼祥子》有感
我独自走在一条长街上,风很大,但不知道为什么有很多沙子,几乎蒙住我的双眼,前面没有人,我回头,瞥见一个黑洞,突兀地存在于道路中央,有人掉下去吗?我使劲喊,但没有人回答,只有洞像一只黑而冷漠的眼,静静地看着我。
洞太深了,太黑了,调到里面的人,就算使劲呼喊,声音也无法传到地上。这是一个深渊。我只好转过头,继续往前走。顶着沙子,我想,前面会不会也有个深渊呢?
思绪像脱缰的野马,我只觉得它即将飞起。祥子,骆驼祥子,能干的头等车夫,不幸的劳苦人民,社会病胎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他的身上有太多太多,但结局只有一个——带着他失去灵魂的躯壳,掉进深渊里,走向万劫不复。
读者对老舍笔下的这个人物的情感是复杂的:同情、厌恶、鄙视。。。。。。看看刚出场的祥子吧“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他咬着牙,起早贪黑,一分一分地攒钱,想要买上一辆车,那时的祥子,就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未来是充满希望与光明的。生命是多么美好!
是一时糊涂还是天命如此,用三年的血汗换来的车,丢得就像灰飞烟灭一般彻底而容易。身处乱世,就注定了一切都是一场博弈,祥子成了输家。三年心血付之东流,祥子也恨呐,可他在黑夜中大喊的“凭什么?”又有谁能听见?他不过是茫茫时代中最微小的一粒沙,滚滚东流的时空长流裹挟着他前进,有太多身不由己。
但祥子是一个头等车夫,是一个要强体面的头等车夫,而且他还有一个最最伟大的愿望——他要有一辆自己的车!这是他全部的动力与希望。祥子在大兵手下成功逃脱了,灾难远没有结束,但祥子却已经开始变了。他比以前更加努力,更卖命。得到过又失却大概是最痛苦的滋味,为了早点摆脱这种滋味,祥子像一头固执的牛,只知道埋头向前冲。可是,变的不仅如此,“他只看见钱,多一个是是一个,不管买卖的苦甜,不管是和谁抢生意。”他甚至去争老弱残兵的座而,“一来二去的骆驼祥子的名誉远不及单是祥子的时候了”。
虽然他的良心也有过挣扎:“我要不是为了买车,绝不能这么不要脸!”不善言辞的祥子在心里默默地说,像是为了求大家的原谅,可别人听不到,像是为求良心的宽恕,可他依旧那么做着。因为不管怎么知道自己这么做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一切都抵不过他想买一辆车的愿望。他一定要买上一辆车!仿佛他在为车而活。太过清晰的目标是好还是坏呢?对目标太过强烈的渴望可以让人极度奋发,却也可以让人失去原则。
永远不要忽略小小的改变,因为它即将是另一种人生的开始。
成为骆驼祥子之后,命运就像遇上悬崖的江水,一泻千里。什么都不如意,什么也没有在祥子既定的轨道上平稳行进,他从大兵手里逃出来后死命干出来的钱,又被侦察兵抢走了。虎妞难产而死,祥子终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一贫如洗,他开始抽烟,开始喝酒,开始进白房子。别的车夫怎样,他也怎样,他不再想着要强,成了一个“车夫样的车夫”,他甚至更卑劣,他出卖阮明,到处骗取别人的钱,什么事在他眼里都是“那么回事”,祥子,一个曾经的头等车夫,终于跳进早早为他准备的深渊,成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作者的最后两段写的很扎眼,祥子的巨变给读者一个错觉:祥子是再小福子死后开始变的。很多人都同情祥子,觉得命运对他太不公平。但不是的,祥子的改变是注定的,从他第一次抢老弱残兵的座儿开始,没有任何的剧变是一蹴而就的,正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小的改变,让祥子逐渐远离当初的自己,成为现在的模样。
我不同情祥子,他走的每一步,他的每一次堕落,其实都是她自己决定的。天堂或是地狱,都只在一念之间,可祥子一次次选择后者。我只是叹息,因为看见他曾经站在那个深渊之上,无论如何不肯被吸进去,苦苦抵抗,可到头来,他还是自己跳进去了,那样的心甘情愿。这个世间最可怕的是麻木,无喜无悲,如同行尸走肉般在世上苟延残喘。他跳进深渊的时候,有没有那最后一点的不甘于挣扎的念头?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想象他的脸,那张曾经写满希望与正直的脸,现在像死人一样僵硬,不是悲凉,也不是无奈,而是被太多阴霾遮蔽心灵后可怕的冷漠。
我也不谴责命运对他的不公,史铁生说过:“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所以他在双腿残废的打击下,以文字为腿,支撑他走下去;所以贝多芬在耳聋的巨创下创作出《欢乐颂》,是对快乐的赞歌,也是对命运的战书。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所以他们是圣人,所以祥子注定只能淹没在时代之中,做为这个深渊的牺牲品。
但难道这个深渊就该存在吗?鲁迅先生说这是一个“吃人”的时代,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对真善美的放弃构成了这个深渊。但最可怕的不是被深渊吞噬,而是更多像祥子一样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心甘情愿地跳进去,没有一点挣扎和呐喊,如果那样,那么这个“吃人”的深渊将会永远存在。
牺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压迫者对于这个不平等的时代的顺从。
小福子也要强,可她最终的下场也只能吊死在树林里,带着一颗破碎的心,成为一个不被人记住的悲剧人物。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也苦,也怨,但他们又做了什么呢?他们只会默默接受,然后从堕落中获得快感。深渊最可怕的就是蒙蔽人心,明知是不平等却觉得理所当然。
祥子最让我震动的一句话是“体面、要强、忠实、义气,都没有一点用处,因为他有条狗命!”从那一刻起,我知道那个让人骄傲的祥子注定一去不复返了,他即将成为和那万千大众一样的人,失去意识,失去对痛苦的感觉,睁着空洞的眼神,跳进深渊里。因为他已经放下最后一点抵抗,缴械投降。
老舍以笔为武器,用一个掉进深渊之人的悲剧,企图呼唤更多人灵魂的觉醒,来抗争这个深渊。终于,有更多的人越过这个深渊,让它遗落在过去。也许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深渊,但真理却可以延续:不管遇到怎样的不公,不要放弃原则,不要丧失信心,永远不要对命运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