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痴迷于拥有,却也被拥有所累」
这句话简直写出了我的心声啊,购物前着迷于“超低价”、“高性价比”、“提升生活质量”、“xx一族必备”……时,我们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当消费者全部的注意力被物品之外的字眼吸引,是买方占到了便宜?还是商家的让利?抑或卖方的文字游戏?
我们沉迷买东西的时候,背后总有一些原因,不注意的时候,只会觉得它是一种欲望——拥有某物的欲望。仔细审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时,一般会挖出更深层的东西,消费主义会让人产生一种「只要拥有了这个东西,就会改天换命」地错觉。
手机支付、免密支付、跨平台支付,让我们跟「购买」之间的距离无线缩短;
五花八门的宣传语、洗脑循环的安利语、极具刺激性的购买体验……让屏幕前的你“认为这个东西不得不买”;
经济自由、先买后付、先用再还,让「购买更容易」,
可购物车里的物品真的是你需要的吗?买回家之后会高频使用吗?这个东西真有那么神奇吗?有没有想过当你购物时,你在买什么?
想提高生活品质?几本好书、自己动手做菜、养养花、跑跑步比昂贵的化妆品性价比高;
因为打折便宜?“折”是打不完的,总有下一波东西在打折的路上;
买了不合适,懒得退?这就像你对一个人付出了情感,他却对你置之不理;
想着日后总会用到?即使是拥有一个杂货店,也会有超纲的物品~
我以前很执着于买书,买课,买便宜,现在看来不过是得到了更多焦虑、压抑和华而不实的“垃圾”。后来慢慢意识到拥有了物质本身,并不意味着其中的经验、教训和教义也被塞进了我的脑袋里;买了书还需要仔细研读,吸收对自己有用的、把它应用在生活里,这样才算物超所值的购物。
因为商场打折而搬回的昂贵家具,如果没有合适的空间让它物尽其用、跟家里的风格不匹、好看却不实用,这样的东西白送都是占地方;
大家都说好吃的高价水果,并不一定和自己的口味;
被吹上天的电子设备,功能再多、配饰再珍贵,也不过是一个工具;
全网爆火的美容、减肥产品可能只是智商税;
……
学生时代,没钱的时候总幻想“等我有钱了就可以任性的买买买了”那时候对购物寄予的多是对未来独立生活的憧憬、经济能力的展望;工作之后,购物更容易被消费主义裹挟、被宣传标语“洗脑”、为满足童年时代未被满足的小孩儿等等。
你购买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这个主体服务的,愿你不要混淆主次,让堆积如山的物品侵占本就不多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