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6/9 闫安
民歌,先是喜欢洪启,通过他,发现了何力。原来是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八十年代校园中少有的披头士风格的维族小伙子。不过他们在北京的漫长的音乐旅程之后,一个去了深圳,一个回到了新疆。而音乐和诗歌,似乎是他们唯一的行囊。
何力的歌太小众了。但他是非常诗歌化的。属于因诗而歌的类型,加上独特音乐和有些粗砺的表达,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他似乎一直都不在乎市场怎么样,更谈不上迎合什么。这样算来,他的理想一定是有代价的。这样的人,现在真不多。未来也不好说。
他的言辞比歌曲更有代表性。随便选几段,都象个大师的口吻,有着一样的独立性和份量。这是我接受他但更偏爱洪启音乐的地方。确切的说,自己喜欢他的生活方式和理想化的旅程。就象切格拉瓦和朋友青年时候,骑上摩托车,贯穿了南美大陆一样。而不是大众膜拜的,那副后来著名的叼着烟斗的画像。
“我有幸诞生在孕育了伟大的京剧、秦腔、花儿、木卡姆等伟大民间艺术家的土地上。它决定了我音乐的源头,方向和标准。”
“”对以后的人们来说,知道纽约去过纽约也许不算什么,只有去过那些少为人所知的地方,亲身感受那离开世界中心的辽阔,聆听那鲜为人知的声音,感悟民歌的力量才真正值得敬仰和羡慕。”
“我唱歌的最初原因是写了一些诗,后来又学了古典吉他,之后就想干脆把自己的诗唱出来。”
”我的音乐教材应该是世界上所有地方的民歌。“
“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我取了“善诸”两个字,成立了“善诸音乐”这个品牌,希望不久的将来,你们可以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当你一次又一次行走在穹顶下这辽阔的土地上,你知道这是注入你生命的辽阔,你必须象它一样学会承受、容纳和释放。一滴水在大海里不会干涸,而一个人没有敏感而富于正义的心灵,没有选择和坚守,没有抵抗和宽容,就有可能早已出局。”
。。。。
也是著名学者和诗人的,中文系八八级的师兄马知遥,对何力其人和音乐,有着很好的阐述,在很多年前就已推介给社会。这不仅仅是他们有同窗之谊吧。
我则完全是因为喜欢洪启的音乐,然后才发现他和何力的哥们关系。发现何力居然就是校园里常碰面的有蜷曲披肩发,戴着鸭舌帽的,波希米亚风格的维族小伙子。在八十年代的正统校园,这是比较另类的。甚至流氓阿飞之类。唯一的相同点和亲和的地方,我们都来自新疆,都是吃烤肉抓饭拌面烤包子之类长大的。——看来在校园里,是错怪了。也少见多怪了。在曾经那个经常被被阴霾和尘土笼罩的古城里。
洪启组织和发起的每年3月14日的纪念王洛宾活动,以前在东城一个小酒吧,后来是宋庄。不管他们和他们的伙伴,在与不在,以后自己都会慢慢的找上去。坐下,喝杯酒。感受下这些曾经有点地下的民间音乐人的坚守。这里面就有校友何力。
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似乎“谁都不理”,好象就活在自己小众音乐的世界里面。坚守和漂浮、喜悦和悲伤,有些喃喃自语,却为这个时代的理想,留下了注脚。而很多人和事,是相通的。可以沉淀或者随风飘散。他们的音乐反而如磐石一般,独立存在。只需要能够和可以共鸣的喝彩声。
何力·阿不都卡德尔,诗人,音乐制作人,现居乌鲁木齐。生于新疆库车,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2009年1月由摩登天空出版首张个人词曲、编配、演唱的《65亿分之1的诗与歌》,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涉及和表现了世界范围内人类的生存状态,对“人”的关怀。何力说:“我有幸诞生在孕育了伟大的京剧、秦腔、花儿、木卡姆等伟大民间艺术家的土地上。它决定了我音乐的源头,方向和标准。”
洪启,词曲作家、诗人、歌手。1973年出生于新疆和田,1992年开始音乐创作。他的音乐形式质朴而简单,色彩明亮;题材宽泛,内容涉及社会、人文关怀和爱情。在公益领域,洪启也有一番作为。他的"关注流浪儿童"系列活动成果显著。他被权威乐评人称为"民歌的理想主义者",他的歌谣被称为"中国流行乐罕见的美丽纯粹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