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后,天气逐渐变得凉爽,贴秋膘又开始在很多地方流行起来。
秋后的确该适当进补,但贴膘并非明智选择。
贴秋膘不等于秋补。
古时人们在经历过高温湿热、食欲不振的“苦夏”之后,多在立秋之时以肉贴膘,为秋收农忙打下身体基础。
而现代人早已过了普遍温饱不足、农耕体力消耗大的时代。
饮食上往往营养足、口味精,主食、肉蛋及油脂的摄入量早已超出日常需求,少运动、少劳作,体力消耗小也日益普遍。
此时再以“贴秋膘”为由敞开肚皮大吃大喝,轻则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重则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危及生命。
“补阴”才是重点
《黄帝内经》中早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到了秋季,天地间阳气渐收,养生强调顺应天时,滋润和护藏五脏阴精,保养人体之正气,以抵御秋季易发的常见病。
因为这时的万物都趋于收藏状态,阴长阳消,阳气内收,阴气盛于外而虚于内,是人顺应秋冬收藏之性的正常反应。
秋季食养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只有补充足够的阴气,使阴气得以收藏,顺应自然,身体才会阴阳平衡,不易患病。
秋天最大的特点是“燥”,燥最伤肺阴,清补肺阴可减轻口唇干裂、喉鼻干痒和咳嗽等不适。
避免季节更替肺气受损以致感受“时毒瘟疫”之苦;
平补胃阴可减轻脾胃燥热太盛所致的口干烦渴、胃胀、没有食欲、大便干结;
润补肝肾之阴则可消减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小便短赤等下焦燥热的症状。
因此,秋季养生重在补阴。
补阴的三个方法
1
调作息
民间素有“昼养阳,夜养阴”的说法,良好的睡眠可以保障心肺肝脾肾等脏器得到充分休养。
入秋后的作息应逐步调整为早起早睡的状态。
早起吸收自然界晨露滋养之湿(在空气质量适宜时)利于人体适应入秋后燥气,早睡则可滋养人体阴精,对补阴有莫大的益处。
2
柔和运动
打太极、练输加、饭后慢走等轻缓柔和的运动都非常有助于放松身心、调和明阳。
慢走时注意三步一呼、三步一吸,慢慢减缓呼吸频率,同时每一步意守足底涌泉。
3
食疗补阴
饮食上除了滋阴润燥,还应兼顾清热。
入秋的首要任务是保养体内的“阴气”,养阴的食物有很多。
其中最适合的是蜂蜜,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传统认为,蜂蜜有养阴润燥、润肺补虚、养脾气等功效,因此拥有“百花之精”的美名。
蜂蜜是一种非常好的能量补充品,对于缓解疲劳效果显著。
蜂蜜可以直接调入温水中饮用,也可以与鲜榨的果汁混合。
如果将雪梨挖去核,倒入蜂蜜封盖蒸熟,还可补肺阴不足。
除了蜂蜜,还有银耳、山药、百合等食物。
银耳:味甘,性平,归肺、胃、肾经,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虚劳咳嗽、病后体虚的情况;
山药: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能够益气养阴、健脾养胃,对于脾虚食少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百合:百合味甘,性微寒,归肺、心、胃经,具有养阴润肺以及清心安神的功效,对于阴虚燥咳、劳嗽咳血等症状,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