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不喜欢他人——社会关系

一、偏见的本质和作用

偏见不同于刻板印象和歧视。社会心理学家探讨了当今社会存在的歧视,以及偏见的不同表现形式。

偏见的界定

偏见、刻板印象、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这些术语往往相互混淆。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其成员负面的预先判断。
偏见是一种态度。态度是情感、行为倾向和信念的某种独特结合。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它通常源自于被称为刻板印象的负性信念。刻板印象是一种概括性的看法。为了简化世界,我们概括出:英国人保守;美国人开朗;
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歧视是一种负面行为。歧视行为的根源往往在于偏见。
态度和行为常常松散地联结在一起。偏见性的态度并不一定会滋生敌意行为,同样,并非所有的压迫都源于偏见。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是制度性的歧视举动,即使在没有偏见意图的时候也是如此。

偏见:微妙形式和公开形式

我们对同一个目标可以同时拥有完全不同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例如我们从“锤子”联想到“钉子”要快于从“锤子”联想到“木桶”,尽管外显态度通过教育可能发生巨大变化,但内隐态度会持续存在。

二、偏见的社会根源

偏见起源于多种根源。可能是社会地位的差异,也可能是从小习得的。

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与偏见

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主人视奴隶为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缺乏抱负的,正因为他们拥有这些特点,所以他们适合被奴役。
社会学家指出了黑人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如何促进其社会地位低等的合理化:许多人认为这两个群体智力低下、情绪化、未开化,对他们从属的角色“心安理得”。

社会化

偏见除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其他原因,还包括我们习得的价值观和态度。

权威人格

偏见似乎不只是具体针对某一群体的态度,而是如何对待与自己不同的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不仅如此,这些自以为是的种族中心主义者普遍拥有权威人格的倾向——不能容忍软弱,具有惩罚性的态度以及服从群体内部的权威。权威人格的个体特别容易出现偏见和刻板印象。这些个体在童年时通常受到苛刻的管束。这些极端主义可能导致他们压抑了自己的敌意和冲动,并将这些敌意和冲动“投射”到了外群体身上。

宗教与偏见

那些既得利益者,在声称“人生而平等”的同时,还要为让各种事情维持现状而寻求合理化的辩解。除了相信是上帝规定了的现存的社会秩序,还有什么比这更有力量的理由呢?

从众

如果偏见被社会所接受,那么许多人将会遵循阻力较小的通道,顺从这种潮流。如果偏见并非根植于人格,那么随着潮流的改变和新规范的演进,偏见便可消除。

社会制度的支持

政治领袖既能反映各种盛行的态度,又能强化这些态度。电影和电视节目同样也能体现并且强化各种盛行的文化态度。例如,电影中非裔管家和女仆的形象总是笨拙和天真的,化妆品总是宣传令你的皮肤颜色便浅,难道这都是正常的吗?

三、偏见的动机根源

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

痛苦和挫折(目标受阻)常常引起敌意。当我们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胆怯或者尚未可知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转移我们的敌对方向。这种“替代性攻击”的目标是变化不定的。
竞争是挫折的来源之一。当两个群体为了某一事物而竞争的时候,一个群体实现了目标,这将成为另一个群体的挫折。因此,现实群体冲突理论认为,一但群体为了稀缺资源而竞争,就会出现偏见。高斯定理就是一个与此有关的生态学原则,它认为有同样需求的物种之间的竞争是最激烈的。

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自己比他人优越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我们会很自然地以我们的群体来描述自己。自我概念中,我们感觉自己是谁,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个人同一性(我们对自己的个人特性和态度的感受),而且还是一种社会同一性。当菲奥娜处在这个社会中,拥有多种社会身份,如同玩纸牌,在最恰当的时候打出各张牌。当视为自己是“美国人”,他们会对穆斯林表现出更高的愤怒或不尊重。当启动他们“学生”的身份时,他们相反对警察表现出更高的愤怒。

  • 我们归类:我们发现将人,包括我们自己,归入各种类别是很有用的。在表述某人的其它事情的时候,给这个人贴上印度人或公交车司机的标签,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 我们认同:我们将自己与特定的群体[我们的内群体]联系起来,并以此获得自尊。
  • 我们比较:我们将自己的群体与其它群体[外群体]进行比较,并且偏爱自己的群体。

我们人类会自然地将他人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人们通过加入群体来获得自豪感和同一性;当人们的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融合到一起——自我与群体的边界变得模糊时——他们更愿意为组织而战,甚至是牺牲。也就出现迷茫的人会投身宗教运动,在其活动中找到同一性。

因为我们的社会同一性愈是重要,而对来自其他群体的威胁时,我们的反应就越充满偏见。

内群体偏差

以群体方式来描述你是谁,那么就意味着描述——你不是谁。包含“我们”的圈子,自然就排除了“他们”的圈子。在荷兰的土耳其族人认为自己是土耳其人,他们就越不会把自己视为荷兰人。
因此,仅仅是感觉到被归入某一群体,也可能增加内群体偏差。实验表明,仅仅与某人同一天生日就能建立足够强大的联系,以激发密切的合作。

  • 内群体偏差提供积极自我概念
  • 内群体偏差滋生偏袒:当我们的群体较小、社会地位较低时,会更加容易表现出内群体偏差,例如外国留学生、同性恋等。
  • 喜欢内群体是否必然讨厌外群体:内群体偏差可能源自于感觉到其它群体很糟糕,或者感觉自己群体很不错,即使不存在“他们”,人们依旧会喜欢说“我们”。因此,对我们自己的群体所持的积极感受,并不一定完全映射出对外群体的消极感受。
社会地位、自我关注和归属的需要

社会地位是相对的:要感觉自己有地位,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当经济地位正在下滑或积极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胁的群体,偏见往往会更为强烈;也许那些有着稳定社会地位的人对于优越感的需要相对弱一些。
一次又一次的研究表明,心中想到死亡的时候,人们就会采用恐惧管理策略,即蔑视那些不断挑战他们世界观、使他们感到更焦虑的人。当人们已经感觉到他们有可能死亡,偏见有助于支撑一个受到威胁的信念系统。
让人们想起死亡同样能够影响重要公共政策的支持度。例如在伊拉克的死亡提示,会使得大学生通过自杀式袭击的方式来反对美国的人数增加。

所有这些都说明,假如一个怀疑自己的能力的男人,可能通过宣称女人的弱小和依赖是如何令人可怜,以此来夸大自己的男子汉形象。也就证实了自我形象和偏见之间的关系:获得肯定,人们将会对外群体做出更积极的评价;而自尊受到威胁时,人们就会诋毁外群体,以恢复自尊。

蔑视外群体还可以满足另一种需要:对一个内群体的归属需要。知觉到一个共同的敌人会使一个内群体变得更加团结。希特勒利用“犹太人威胁论”来巩固纳粹对德国的统治。一旦归属感需要获得满足,人们就变得更为接纳外群体。

偏见的动机

动机不仅使人持有偏见,而且会使人觉察出偏见从而努力去避免偏见。我们尽可能地压抑不合时宜的想法,对其它群体的批判想法,但这些想法有时却顽固的挥之不去。这一点对于老年人和受酒精的个体来说尤其如此,因为这类人丧失了抑制不好想法、压抑陈旧刻板印象的能力。
研究发现,在偏见程度不同的人们当中会做出相似的偏见性反应。下面的结论适合我们所有人:不好(不和谐)的想法和情感往往长久存在,打破这种偏见习惯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个少数民族人士就可能触发一种类似于膝跳反射般的刻板印象。无论你是对同性恋者持有接受还是反对态度,在公共汽车上与一名男同性恋者坐一块,都会感觉不大舒服。人们遇到一名不熟悉的黑人男士时,及时是以自己毫无偏见而引以为荣的人,也会小心翼翼的做出反应,为避免出现偏见。仪器显示,当一个人观看其它种族的一个不熟悉的人时,大脑中的情绪加工中心也会变得更加活跃(皱眉肌更加活跃)。

四、偏见的认知根源

刻板印象和偏见行为的存在,不仅仅是社会条件的作用,还因为它们是正常思维过程的副产品。如同错觉是我们解释世界过程的副产品,与此类似,刻板印象也是我们简化世界的心理机制的副产品。

类别化:将人归入不同群体

我们简化世界的方法之一就是归类——通过把客体归入不同的类别来组织世界,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认知效率,预测和判断他人如何思考和行事的简便方法。

自发类别化

在时间紧迫、心事重重、疲惫不堪、情绪激昂、年轻气盛而无法包容多样性的时候,刻板印象就能使我们既轻松又高效。种族和性别是当今世界对人进行分类的最有效方式,虽然人们的祖先千差万别,我们无法简单的将他们标定为“黑人”或“白人”,当人们观看不同的人发表言论时,他们常常记不得谁说了什么,却记得每个发言者的种族。这种类别化本身并不是偏见,但它的确为偏见提供了基础。
事实上,偏见是必要的。在社会同一性理论看来,那些对自己社会身份敏感的人,会十分关注他们自己,准确地把人们区分为“我们”或“他们”。

知觉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让一个群体中的物品看上去比实际上的更为一致,这种强烈倾向普遍存在。例如你看到的苹果都是红色的吗?一把椅子都是直背的吗?你的铅笔都是黄色的吗?一但我们把两个日子归到同一个月份,那么与跨月份但间隔相同的两个日子相比,它们看起来更相像,气温更接近。对人也一样,一旦我们把人分为群体,我们就有可能夸大群体内部的相似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仅仅区分出群组,就能造成“外群体同质效应”——即认为他们都是“相似的”,不同于“我们的”群体。会高估一个外群体的全体一致性。
一般而言,我们越是熟悉某一个社会群体,我们就会看到越多的多样性,反之亦然,刻板印象愈重。同样,群体规模越小、力量越弱,刻板印象也越重。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与我们自己种族的人相比,其它种族的人的确看起来更为相像,这便是本族偏差现象。即便是9个月大的婴儿,也会对本种族面孔更好的识别能力。
后续研究也揭示了“同龄偏差”:人们能更准确地识别与其年龄相仿的个体。也许你也注意到,在你看来,老年人们与你同学们相比,长的要更为相似些。

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

我们感知世界的其它方式也会导致刻板印象的产生。独特的人、生动的人、生动或者极端的事件往往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并歪曲我们的判断。

独特的人

一个身处在白人群众的黑人。他会显得比较突出、有影响力,这个人的优点或缺点都会被夸大。我们会倾向于认为任何事情都是这个人引起的。
人们也是以你最独特的特质和行为来描述你,假如一位既养宠物蛇又养宠物狗的人,看上去更像是养蛇而不是养狗的人。
人们同样也关注那些违背期望的人。“意料之外的智慧更夺目,就想冬天盛开的花朵”。

  • 独特性形成自我意识:例如将被试者丑化,那些“被丑化”的女生对同伴观看自己的方式变得十分敏感。事实同伴并没有因丑态而去差别对待。这种情景下,容易曲解他人的行为和评价,即使对方是善意的。
  • 污名意识:污名意识就是人们在多大程度上预期他人会对他们产生刻板印象,这个程度在人们当中千差万别。把自己看成流行偏见的受害者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积极意义是:偏见知觉为个体的自尊提供了缓冲。消极意义是:具有污名意识的人生活的幸福感降低,感到活得更累。
生动的案例

我们的内心也会利用一些独特的案例,以此作为判断群体的一条捷径。黑人是优秀的跑步运动员吗?是这么一回事。这里所采用的思维过程:针对特定的某一个社会群体,已知有限的经验,我们回忆案例,并由此概括出结论。不仅如此,遇到负面刻板印象的典型例子时,这种刻板印象就会被启动,导致我们尽可能减少与该群体的接触。同时独特的案例也会强化刻板印象。但个别案例来概括会引起一些问题,它们很难代表更大的群体,用于判断整个群体的情况并不是最好的依据。

独特事件促进虚假相关

刻板印象假定在群体成员身份和个人特征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会计师吹毛求疵)。通常,人们的刻板印象是正确的。但有时我们对非同寻常的事情的格外关注也会产生虚假相关。例如一个自称同性恋的人谋杀某人,人们往往会提到同性恋这一点。大众媒体反映并助长了这种现象。
我们往往预先存在着种种偏见,这种预先存在的刻板印象能引导我们“看到”根本不存在的联系。例如在读一篇对不同社会身份描写的句子中,每个职业的形容词频率都是相同的,但人们还是看到了更多的会计害羞、医生富有、推销员健谈的书面描述。他们的刻板印象让他们感知到了根本不存在的关联性,进而得以保持该刻板印象。

归因:这是一个公平的世界吗

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我们常常犯基本归因错误,因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人而不是情景。

群体服务偏差

群体成员的行为出现偏差时人们是如何解释的。同样的推搡动作,如果是白人所为就是“闹着玩”,如果是黑人所为就是“暴力行为”。
外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相对而言经常被人忽略。它可以被视为只是一个“特例”,由于运气或某种特殊优势,由于情景的要求。
群体服务偏差能非常微妙的影响我们的语言风格。例如内群体的积极行为通常被描述一种普遍品质(“某团体乐于助人”),同样的行为在外群体所为时会描述成一个特定、鼓励的行动(“卡门为那个杵拐杖的男人打开了门”),当出现消极行为时,特点正好相反。这便是“语言性群体间偏差”。
指责他人能为指责者本人的优越地位提供辩护。“他们失败是因为他们笨,我们失败是因为我们没有尝试”。当英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组织一群德国平民去参观集中营时,一名德国人的反应是:“一定是这些囚犯反了特别可怕的罪行才受到了这样的惩罚。”。

公平世界现象

公正世界现象

研究发现,仅仅是观察到其它无辜者受害,就足以让受害者显得不那么值得尊敬。
勒纳指出,之所以存在这种不幸者的贬低,是因为人们需要相信:“我是一个公正的人,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人们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我们从小就接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教育,由此我们很容易进一步认定春风得意的人必然是好人,而受苦受难的人是命中注定。就像大屠杀发生后的犹太人一样,遭受的痛苦越多,人们就越是不喜欢受害者。
这类研究表明,人们之所以对社会不公漠不关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关心公正,而是因为他们眼里看不到不公正。那些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人,认为被强奸的受害者一定行为轻佻;遭遇虐待的配偶一定是自作自受;生病的人应该为他们的疾病负责。把好运和美德、厄运和不道德联系起来,能使幸运的人在自豪的同时,也不必对不幸的人承担责任。

五、偏见的后果

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

预先判断引导我们的注意和记忆,例如与真实的成绩相比,女生经常回忆较差的数学分数和较好的美术分数。
预先判断还能引导我们对事件的解释,例如群体成员行为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就会获得对先前看法的验证。当群体成员行为不符预期时,我们就会以特殊情形为由为这类行为开脱。
也许你能回忆起过去的某个时候,你无论怎么努力都摆脱不了某人对你的评价,当你无论做什么,都会被人误解。一旦某人预期与你见面会不愉快时,误解就很有可能发生。
人们会将偏离常规的人归入一个不同的类群,这是再分类的表现,例如和蔼可亲的学校警官会被从警官群体中再分类,并不会影响人们对警察的整体看法。

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预言

奥尔波特认为受害效应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涉及责怪自己(退缩、自我痛恨、攻击自己的群体),一种涉及责怪外部的原因(反击、怀疑、群体自豪感增强)。如果最终结果是负面的,比如犯罪率比较高,人们可以借此为歧视进行辩解,并促使其得以继续存在。如同其他自我实现预言一样,偏见也产生了影响。

刻板印象威胁

只要感觉到偏见就足以使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少数群体。这种情景会消耗我们的精力与注意力,导致我们心理与生理机能下降。例如,我一个60岁的矮个子老头与一群高个、年轻的选手一起玩篮球比赛时,我时常会怀疑他们是否认为我是个累赘,这将削弱我的信心,影响我的表现。心理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刻板印象威胁——一种自我验证的忧虑,担心有人会依据刻板印象来评价自己。
刻板印象是如何破坏好的表现的?

  • 压力
  • 自我监控。担心犯错会影响注意力的集中
  • 抑制不需要的思维与情绪。调整思维势必消耗一个人的认知资源,并干扰他的工作记忆

那如果是正面的刻板印象会促使提高表现成绩吗?答案在一定程度上是肯定的。

刻板印象会使个体判断出现偏差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刻板印象通常可以反映现实。其实,人们在评价个体时,往往比评价这些个体构成的群体要更为积极。一旦你认识某个人,那么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对你判断这个人的影响微乎其微”。我们了解到,性别刻板印象非常强烈,但是基本不会影响人们评价特定的某位男性或女性的工作,因为人们在评判特定的个体时又会忽略这些刻板印象。

强烈的刻板印象并非无关轻重

强烈而且显然相关的刻板印象确实能影响我们对个体的判断。即便已经知道与之毫不相干,但强烈的性别刻板印象仍然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影响力。

刻板印象扭曲认知解释

刻板印象同样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如果告诉人们:“有人觉得那个政治家的话不正确”,人们就会推断那个政治家在骗人;如果告诉人们:“有人觉得那个物理学家的话不正确”,人们只是推断那个物理学家有所失误。伐木工人吵架人们会认为是斗殴,婚姻顾问吵架人们会认为是发生了口角。模特关心身体状态便是爱慕虚荣,运动员关注身体状态便是有健康意识。
这种偏差会能以更微妙的方式起作用。举个例子,一组人观看一个名为汉娜的四年级女孩的录像,这个女孩生活在贫困家庭,另一组人观看生活在富裕家庭,两组观众都被要求猜测汉娜的能力,他们都拒绝用汉娜的社会阶层背景判断她的能力,而是根据年级来评估她的能力水平。下面是对照组,一组人观看了汉娜参加一个口试,回答有错有对。一些被事先介绍汉娜是来自社会上层家庭的学生时,回忆出她多数回答都正确;另一组事先介绍汉娜来自社会底层人士,会回忆出她几乎答错了一半题目。但实际上两组人观看的口试视频是一样的。从上述的实验中我们得到,当刻板印象足够强,而关于某个人的信息又模棱两可时,刻板印象就能微妙地扭曲我们对个体的判断。
最后,当人们的行为违背了我们的刻板印象时,我们会对他们做出比较极端的评价。

后记:我们能够减少偏见

因为偏见源于很多相互关联的因素,所以没有简单的纠正方法。不过,我们可以探讨一些办法来减少偏见:假如不平等滋生偏见,那么我们可以谋求合作、地位平等的关系。假如歧视行为常常合理化,那么我们通过法律要求不得歧视。如果社会制度支持偏见,那么我们就取消这些支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133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682评论 3 3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784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50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603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607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604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59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805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121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8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59评论 5 33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88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42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93评论 2 36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44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