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观点
夏末,晨雨声中,天气凉爽,重读曾让我深深折服的孙绍振老师的《文学解读基础》。本主的主要观点是从创作角度出发,提出了形象不是主客观二元结构,而是主观、客观和形式规范的三维结构。突破了黑格尔的内容决定形式论,结合了康德的审美价值,成为中国特色。整书从形象结构的分析着手,从创造心理的角度分析形象创造,最后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例具体举例阐释此三维结构如何进行形象建构。最后回到审美的前世今生及未来。
绪论中的反思
1、 由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就是生活”进行的思考: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的矛盾被忽视的结果就是审美价值的撤退,也就是生活与美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中间隔着审美。
2、要在阅读学术中找到自己特殊的阅读体验、发现,做原创性的总结,孙老师的发现是“错位美”,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的“错位”已成为一种规律,”心理错位“的程度与艺术感染力成正比;小说就应该从人物之间的心理关系来分析;这种|错位美“小说与其他文体诗歌、散文最根本的区别。例如:瑞夏德在做乌鸦时总是时时念叨着要做回人类;例如:艾伯特一心想留住乔伊,他的父亲则非常不待见乔伊,因为他是在不理智的情况下买回的乔伊,不排除买回后其内心是后悔和矛盾的,这与艾伯特对乔伊的情感,形成了错位,阅读的过程中让人为乔伊的命运揪心;艾伯特心心念念要与乔伊在一起,于是为了乔伊,参战就是为了找到乔伊,之后又因钱的问题,差点放弃乔伊,种种错位中形成了艺术感染力,让故事变得感人。
3、幽默中也有”逻辑错位“,一元逻辑中断,发生概念偷换,在另一个思路上接上了,情感越强烈导滑稽变成幽默,智性递增使幽默成为讽刺。例如:卖拐,实际上的需求者应该是个行走有障碍的人,但是正常人成为了拐的使用者成为了笑话,中间忽略的过程用到了概念偷换,最后范伟变成了对拐的依赖,及对好心人的提醒不买帐,怀疑到迷信,情感发生转变,幽默程度上升,赵本山对老婆的解释属于智性的,增添了小品的讽刺性。
4、以作者身分代替被动的读者接受,是以自己的想象,主动参与作品建构,把自己当作者与之对话,既了解他“为什么 这样写”与要了解他“为什么 不这样写”,前者要参考他完成了的作品,后者要参考他的未定稿本即(创作论观文学形象)。而在教学方法上,适合用“比较”教学法,在哪本书上读过这句话“比较见本质”。孙老师用的是共时性的方法,也就是说,他会从意象出发,意象的胚胎须遵循一定的形象规范才能发展成为艺术形象,过程中既有情感逻辑也隐含着历史的转化,分析形象在具体问题具体分体,结合当时的历史语境。另外,文学价值的相对稳定原因,审美情感积淀在人类文化心里的最深层,甚至 是潜意识中,常规情况下,认识和实用价值占优势,而审美情感 是难以触及的。《鸦人》瑞夏德,情感逻辑是想自由,不想承担责任的情况下才选择做个乌鸦,也就是说这只是灵机一动的想法,并不是真的对现实生活有太多的不满 ,这才导致他在做乌鸦的过程中多次提到要再次变回人类,这是情感发展的逻辑;历史转化的过程是,当了乌鸦后,进入鸦群,发生了一系列的事,又是承担任务,又是会辨认稻草人,又是拿自己的特长为大家讲故事博得喜欢,看到自己的价值后,又救了大首领罗高立了大功,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很享受助人之后的快乐,像一般的孩子 一样,觉得自己厉害了,自然先想到爸妈跟前得瑟一下,后来变回人类的想法才更加强烈,情感逻辑与历史转化结合起来,瑞夏德的形象才更生动感人,让人感觉他就是我身边的任何一个小男孩,甚至 就是我。每次读孙老师的解读都会觉得特别过瘾,觉得特别透彻,不愧是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
面对理论与审美阅读惊心动魄的经验为敌的困境
1、学习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解读作品,解释生活、自然如何变成艺术形象的。从方法论的角度讲主要是比较二者之间的不同,而不是将关注二者的同一性。
2、读者面对的文本是固定的,读者的感受是受文本所提供的感觉、情感的经验和艺术形象的制约。经典的艺术价值相对稳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解读艺术作品要艺术地解说。
3、形象的结构有两层:对象的客观特征和个体的情感特征,前者是实,后者是虚,二者结合起来虚实相生、真假互补,构成了经典艺术象。
4、表达感情要带上想象,因为想象是另一种样子,有了想象就有了自由,就可以更美好一点了,感情就很容易 出来了。这是为什么作文中鼓励孩子们多想象,想象很容易流露出感情;想象是假定的、是自由的;想象可以更美好;这可以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
5、经典形象中的想象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联想,事物特征引出的联想即相近联想,另一个是在自动化潜在支撑下(或语境支撑)的陌生化。这样两种处理,读者的感情很容易出来。孙绍振老师书中引用的例子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我的理解是:如果比喻星星是”丝绒布上镶嵌的珍珠“就没有“被捅了几个小洞丝绒布”来得更妙,形象上二者相差无几,但是陌生化上后者要更胜一筹。
6、从方法论上讲分析形象就是要研究对象和艺术形象上的差异、矛盾。方法是还原法。孙老师举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还原:原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呢?为什么要这样?
7、客观的特点,心灵的特点,遇合后成为水乳交融的艺术形象,处理的高度和谐,达到诗的意境,就能经得起时间考验,一直精彩。
艺术形象三要素:生活、情感、形式结合在逼真的幻觉里
1、文本分析,既考究客观生活和主体情感,还要考究艺术形式。
2、散文家追求生活的原型,把现实交待出来,而诗歌常隐藏起来,甚至有幻觉和变异性。
3、逼真的幻觉就是想象,想象可以经过提炼的,想象里,真实性才能与假定性相结合。文学就是通过虚拟、想象、假定将梦——被压抑的欲望实现。
4、不是一切的假定和想象都有价值,只有新(不落俗套的)、奇(出奇制胜)的、带有情感的和思想深度(审美)的容纳空间比较大的想象才是有价值的,才有艺术性,平庸和没特点点的没有什么思想和情感的空间,因而影响了价值和艺术性。在《鸦人》中,变成乌鸦是很新的,如果变成什么超人,则普通了,念念咒语是很奇的,孩子单纯的、向往自由的、带点小偷懒的情感和思想一览无余,因为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打能人的能力。所以,衡量假定性的层次就是——能否为艺术的想象力(新、奇)和审美力(智、情)提供解放的空间。
5、传统文学的发展路线,从真假元素的平衡点看:假定的、超越现实的《夸父》—————假定(减少)、真实增加(志怪、传奇)——假定(再减少)真实再增加,英雄小说《三国》《水浒》————现实描绘《红楼梦》、《儒林外史》。
细节意象的特点和情感思想的深度
这一讲信息量好大,看得我吧唧嘴,太过瘾了,做了导图,提炼了关键词:细节、五官开放、躯体思维、传神、代入、情思深刻。具体如下:
1、文学就是以形象来思维的,形象由细节组成,细节的获得是五官开放,生理感觉(身体思维)获得,不可能把每一样细节都用上,需要筛选最有特点的、与主要特征同向的、最传神的、最能唤起读者记忆,可以让读者进行补充经验的细节,好的细节有时是需要作者有意筛选的。表现人物形象用主要特征的细节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正面刻画,也可以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本质是效果性的,效果有外部效果也有内部效果,外部效果看得见,内部效果看不见,但可以描写,可以是一种变异的感觉。
2、如果想具有感染性,必须在其中有作者投射的情感和思想,而且需要是深刻性的,审美性,即所谓主体之情。
以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精彩的细节:有特点的细节+深刻的情感和有深度的思想=艺术形象
公式如下:生活特征+情感特征的猝然遇合或 生理感觉+艺术想象
主要特征同化次要特征:单纯和丰富的统一
1、不管是形象还是意象表现对象的一个局部,一首诗、一篇小说都是意象的庞大集合体。而创造意象就是把自己的感情特征投入到对象的特点中去,心理学上的投射。
2、对象的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的关系是:主要统率次要,主要同化次特征,突了的主要特片罩着丰富的次要特征是使形象饱满、立体、内涵深厚的秘诀。所以形象创造的过程是:提炼(主要特征)——简练(主要特征)——丰富统一(次要特征),拿夏瑞德来说,不想承担责任是主要特征,次要特征是:擅长讲故事(找到自信、归属感、)、爱表现(愿意拿出自己的优势,从而把有意愿把自信扩大到更多的交往对象中甚至到人的世界)
真善美三种价值的“错位”
1、客观对象的主要特征是由情感的主要特征来决定的,心理学上的情感投射吧。情感的强烈到一定程度会变异,会同化;变异会产生趣味,用陌生化而非自动化的语言和感觉产生想象。
2、作家的观念、情趣、情感、个性是在作者独立的想象力诱导下表现出来的即“描写我心中的印象”。文学作品凭什么感人?托尔斯泰说有三:独特、清晰、真挚,也是这三种主要的情感特征,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艺术感染力就是艺术家自己写出来的感情深度如何。
2、从艺术的角度上讲,情感是非功利、非实用的,与科学矛盾,是拉开距离的。审美价价值和实用价值“错位”。情感价值放在实用价值之上,无穷大时是很美的。这里的情感要是独特的、个人的、不可重复的、深刻的才好。形象是审美情感的价值体现,具备以上特征情感就是文学形象感染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