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简书中是第一次正式的谈需求层次理论,但之所以用再谈二字,主要还是从自身最早接触开始,上次是在大三的环境管理学课程中,因为一次作业是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展开的讨论和文章,虽然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写的是什么,但仍能回忆起来是十分认真的在完成,乃至最后交了一份十分工整的作业,都记忆犹新,可惜的是当时认识却是浅薄,以至于写了什么都已经忘记。
需求层次论主要是人类在追求进步过程中的一些不同阶段,无论是五层还是六层之说,都是不断进步的一个趋势,大致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有六个层次之说的还会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追加自我超越,分别达到所谓的x、y和z的层次。
如果只是从学术的角度讨论,我想并没有什么可以突出的地方,不如好好读一读原著和文献,甚至读一读百度百科都来得更有意义,而简书的意义和写作的意义就在于千人千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甚至个人体验的不同也都是千差万别,这就是交流存在的意义。从需求层次论本身的过程,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类史的进化过程或者是个人史的目标实现过程,也并非指一开始就设定了自我实现的目标,只是在不断的小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有逐渐追加了新的目标。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生活、感情等等很多方面,都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才认为这个理论还是比较万能的,因为它符合了人性的一个本质。大三的时候距今已经七八年,这些年的过程我想应该是自身学习最快的一段时期,跨越了多种学科的知识,虽然至今为止记住的仍然不多,但经过耳濡目染的不断被教育的学习方法,终于掌握了自己的一套思维体系,能够从全面的角度认识事物,在不断的辩证过程中不断突破自我,最初的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是基础的过程,就像最初的一些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基础牢固了才能基于基础理论去拓宽一些知识面,开始新的知识探索,读研后就走到了一种社交需求的状态,开始了一些研究思路的思考,有些是导师指导有些是自我探索,总之是在一种大的巨人的肩膀上、他人的知识背景下开展的一些研究,但这是一个被批判的过程,毕竟这个时候才刚刚起步。博士到现在就是一个尊重到自我实现的一种状态,因为已经在一个方面有所突破,从围绕别人的研究成果弥补他人研究不足,转向到自我探索的知识体系的不足到找到解决方案,已经逐渐步入自我实现的阶段,因为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已经获得了尊重的需求,即使未获得同行的认可,这个阶段也始终是和自我实现相连的一个状态。甚至我认为需求层次论的隐含层自我超越层属于自我实现这一层的内容,都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许多大牛们的思路也都是一种不断否定的状态,因时因地的变化,始终处于第四层和第五层的连接和第五层的突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大致如此,因为这就是一套思路,已经相对成熟。
生活感情中的需求层次论也是如此,围城中的方渐鸿是经常被拿来引例的对象,虽然本事不大,但是脾气不小。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其反面恰恰验证了此事,即本事不大,也别但那么大责任,更不应有那么大脾气,凡是成熟的成功人士,一般以为人谦和著称,在不断发展的需求层次过程中,历经了大风大浪也变得平和了,追求自我实现,没有什么可以再挑起内心的波澜,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如果可以的话帮助他人做好他人的事情,都是实现的过程。恰是需求层次论中处于前几个阶段的过程时,反而凭空多了许多的脾气,不是为了追求生活的美好和自我的实现,反而更易受外界的干扰,无意间多了许多的脾气,尤其是围城中的人们,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不安于此却又无能无力,何不在所处的位置好好追求自我实现,让外面的人有外面的活法,里面的人有里面的活法,同样是一种实现的过程,而不再受停留在社交的需求干扰,自我尊重方能赢得他人尊重,本事不大,脾气要小,脾气也便没有了,本事也便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