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00天写作的第五十一天。今天继续和《论语》学智慧,今天的话题是读书。
读书已经成为现在非常火的概念,一群读书类的自媒体、公司应运而生。这说明什么?我个人认为说明两点:1、大家都知道多读书是好事。2、大家都不怎么读书。
我在我朋友圈应该算是爱读书的,很多朋友经常问我,让我介绍一下书单,他们买来看看。我基本都是拒绝提供书单的,因为书真的不能这样读。
《论语》里有这样一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年轻人在家里的时候,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兄长和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平等地去爱众人,不要瞧不起谁或嫌弃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我之前的几篇文章已经说了“孝悌”的价值,这句话我们挑最后一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是非常深刻的,这是学习的真谛。
1、行在前,才可以有感受和问题。
其实,人啊,都是目标性动物,有了明确的、对自己有利益的目标,就会刺激行动。司马迁说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的行为背后都是经济规律指导的。
因此,先有目标,这个目标一定是利益,当然,只不过是大利益和小利益的区别,是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区别,这里我们不纠结于哪种利益更有助于成长,只是强调有利益而带来的目标感会带来行动。
有了行动就会有感受,多多少少都会有点。ok,有感受了,要么就是觉得很顺利,要么就是觉得有困难。顺利一般就这样做下去了,有困难就会引起思考了:怎么会这样?怎么才能弄好?这时就有了问题。有了问题怎么办?问啊,鼻子底下长张嘴,不仅是吃饭喘气用的,更多是要问问题的。
向谁问?问高人。身边如果有关系不错的高人自然好,他们会告诉你如何处理,而且会告诉你很多潜规则的东西,这些是需要你不断行动实践才能得到的,如果能有人帮助你一下,指点你一下,能让你省去很多钱、很多时间。但是,如果不认识高人呢?或者你做的业务是创新业务,你就是前辈没有可以模仿的人怎么办?问另一个高人,书!
高人怎么是书呢?请问,书是谁写的,出书的基本都是行业精英,哪怕是明星传记,那他(她)也是明星啊,那么多人想当明星,只有几个明星啊,肯定有两把刷子,可以向他求教。
有了问题,你就知道找什么书了,去找你要解决的问题所涉及的行业的顶尖书籍。拿到书后千万不要从头看到尾,恨不得每个字都背下来。还是那句话,晓得了,不必记得。要去看序言,就知道他为什么写这本书;去看目录,跳过没用的凑字数的背景介绍,直接看有用的部分;去记录模型,看看一些有价值的公式如何帮助解决你的问题。然后,就是自己去复盘思考,结合实际问题去建立自己的解决方案。
所以,先有行,行后有感受、思考后产生问题,这时才学书籍知识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2、真正的学是做人的根本。
我还比较认同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解读,他的意思是,之前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最重要的,这些都实践好了,有了剩余的精力,你可以学钢琴、学乒乓球、学写作、学科技,不论什么,都是自由的,量力而行即可。
可见,南怀瑾认为前面的我们普遍认为的务虚的文化道德方面的东西是基础,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这些要不断实践,实践好了,有了余力,再去学文化知识。
确实,当我们看到清华学子用硫酸泼狗熊、复旦学子毒死舍友、大学生杀害整个宿舍舍友等事件发生后,我们会就感叹,现在这些孩子有知识没文化。
还有,现在很多大学生,让他拿改锥会给你拿来榔头,工作中很多常识性问题都不知道,犯了很多错误,闹出很多笑话,我经常说:有知识没常识。
常识比知识重要,做人比专业重要。
综上所述,孔子一句话就揭示了如何学习和读书的原则,也强调了做人做事和学习的关系。难怪明代名相张居正在教授小皇帝《论语》时,将这句赞为“万世之明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