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一、差不多先生说:八点三十分,同八点三十二分,不是差不多吗。
妈妈在厨房煮着粥,眼见米粒快爆开了,电话却响了。妈妈只好把火调到了最小,走去房间接了个电话。是阿姨打来的电话,她俩在电话里拉拉家常。聊得兴起,妈妈也忘了煮粥的事儿。
我在客厅埋头写着作业,见妈妈还在讲电话。心想着:就差一道数学题了,做完我就去厨房关火。时钟上的秒针滴答滴答地走着,无不在提醒着我已经过去了一秒两秒三秒...
啊,已经糊了?一停笔就跑到厨房,关掉了火,乍一看,锅里的粥没有水了。妈妈似乎也是想起了这件事,边讲着电话边走过来,看到煮烂的粥,这才依依不舍地和阿姨挂了电话。
妈妈苦笑,说,也不过几分钟的通话时间,就糊了?而我也不解,其实就几分钟的解题时间,就糊了?
那时候,我们都太容易陷入差不多先生的谎言里。直到读了十二年的书,越发得明白,关于时间的拿捏,我们不能用差不多衡量。
有人将一天的二十四小时拆分了三个八小时。八小时用在了睡觉,八小时用在了工作,另外八小时是自由安排。
这是一个有趣的“三八理论”,它告诉我们,真正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在于睡觉的那八小时里,也不在工作的那八小时里,而是自由安排的那八小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每一寸光阴。
数学老师也喜欢通过计算题来告诫我们,惜时如惜金。而普通生和尖子生的距离,就是在这段我们以为的差不多的时间里做着以为差不多的事情里,渐渐拉开的。
二、差不多先生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初中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个传奇人物。他的奇,就奇在每回期中末考试,次次是全校的NO.1,除了有一年的期末考。他的奇,就奇在那场期末考,右手受伤的他竟然只不过从NO.1降到了NO.2。他的奇,就奇在了你还在教室里争分夺秒地苦做着题,他和一群球友正在操场上打着球不亦乐乎。
相信我们每个人的读书时代都会碰上这样的一号人物,他们的成功看起来毫不费力。事实上,他们真的是随随便便就这么出色的吗?
放学无意间听到几个同学在讨论,“他爸妈都是村里某校的老师,从小管得严。”“他以前成绩好像也没那么牛逼的。”“打球的时候挺帅的,又那么高”“诶诶诶,你没看他认真的样子,也很帅啊...”“好像他家有家规吧...”从断断续续的话里,我仿佛看到了他背后不为人知的努力。
我一天做一百道题,而他做了一百零一道题,这时候我们相差1,总觉得差不多。一百天后,我学会了一千道题,而他学会了一千零一百道题,这时候我们相差100,原来差了99。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往往我们被打败,只因一个个不起眼的跬步、小流。
三、差不多先生说: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
还好,我们活着的时候就知道我们和死人不一样。毕竟,活人知道打针会疼、摔倒会痛、被骂会难受。差不多先生的这个谎言,如阳光下的泡沫,一触就破。
长大以后,我们接触的人多了,发现除了活人和死人,竟还有个活死人。恐怕连差不多先生也预料不到吧。
活死人,他们和活人一样,做着差不多的事:吃饭、睡觉、工作或者学习。可是也和死人一样,有着差不多麻木的神经。他们浑浑噩噩过了一辈子,可能这辈子里都没思考过:自己是谁、自己是在哪、自己要去哪。
我不明白为什么丈夫出轨,妻子就要携女自尽;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二十出几的小伙失个恋就想不开欲投海,却让已过三十还单着的警察叔叔开导;我更不明白为什么酒驾易出事故,到处都能见到的警示,还会有人屡教不改。甚有之放言挑衅:“我喝酒了,你们能把我咋地?并开着捷达扬长而去。”
人的生命就一次啊。难道在这些人眼里,生命有否,就那么的差不多吗?
差不多先生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可人啊,差不多,差不多,差着差着就真的多了。
有时候,你若把生活过得越糊涂,生活待你就越混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