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看电影《留夏》,被弹出来的新闻吸引:生而不养,父母将被惩戒,50万事实无抚养儿童,今后将获得由政府发放的基本生活补贴。
屏幕上的《留夏》,也停在了张翰翔的爸爸回来接他的画面,留守生涯至此终结。
无论背后多少辛酸,终究让人欣慰,国家和社会越来越聚焦于儿童的成长问题,以后带着伤痛成长的孩子,会大幅减少。
但心头亦有酸楚泛起:这些年来,留守儿童的新闻被大量报道,事实无抚养孤儿也得到了关注,人们甚至担忧起了独生子女的养老问题,作为当年活在阴影下不见天日的那一批人,我们是不是真的在没人记起来以前,就彻底被遗忘了呢?
我们是谁?
是当年独生子女政策下,不允许出生,却出生了的孩子,因为上不了户口,方言亲热又贴切地称为“黑娃儿”“黑女儿”。
偷偷被出生,多半是两种缘由:
一种稍微幸运些,譬如我自己,父母是双职工,只能生一个孩子。可他们觉得,如此一来膝下未免有些寥落,冒险也要再生一个,无论男女。迫于当时情况,生了又不能养。作为第二个孩子的我,一出生就被送走。先是送往亲戚的亲戚的亲戚家中,避开最容易被发现的时候,一岁半时再转移到近亲家中寄养。
襁褓中即开始颠沛流离,在陌生人的怀抱中被当做危险物转送,虽然当时毫无知觉,日后想想,多少有点凄凉。
另一种,则是父母重男轻女,头胎是女儿,二胎又来了个丫头,还想生儿子呢,怎么办?为了女儿交超生罚款,在他们眼中是不值当的。可真要送人,或者扔掉,又舍不得,等老来需要赡养时,到底是女儿要比儿子儿媳来得贴心靠谱。那二女儿就找一个亲戚家给养着吧!
我曾认真地想要对号入座:
事实无抚养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均符合重残、重病、服刑在押、强制隔离戒毒、被执行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联情形之一的儿童;或父母一方死亡或失踪,另一方有上述情形的儿童。
留守儿童
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却发现,都很像,可都不是。
你说我们是事实无抚养儿童吗?
父母的的确确没有亲自抚养我们,但他们好端端地工作着、生活着,安安稳稳养育那个可以放在太阳底下的大孩子,维持着“只生一个好”的假象。对于我们,虽然寄养在亲戚家,也是会给钱给衣物的,所以不能算是事实无抚养。
是留守儿童吗?
看起来似乎沾边儿,但留守儿童的父母是为了工作迫不得已,他们在大城市里艰难生存,无法承担同时养育子女的责任,我们的父母,不是。且留守儿童自己,是明明白白知道爸妈是谁的,多久会打电话回来,多久回来看自己,我们中很大一部分人,是不知道的。
因此,也不能算留守儿童。
无法被定义归类,可还是要成长的,即便伴随着狂风暴雪。我曾问过有相似经历的人,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常做同样的梦:被人疯狂追赶。
并没有做错什么,可梦中总是不要命地跑,不管前面是沼泽地,是深林荒野,是刀山火海,跑到精疲力尽都不敢停。
这种担惊受怕,不止是我们在承受。
小时候,养父为了我,无论寒冬盛夏,常年睡在大门口。为的是,一旦有风吹草动,好及时将我藏起。
来得及的话,就骑自行车,将我送去一时查访不到的远亲家中躲避几天。但经常是计生办的人已经到了村口,才得到消息,那就要手忙脚乱了。
庄稼将熟时节最是好躲,随便塞进哪一块玉米地高粱地,都可以安心一阵。若是收获季节,田里光秃秃的,就只好躲在棉花堆、小麦堆里,再用竹筐齐齐码在头顶,倒也可以遮遮耳目。
最危险的一次,我与几个孩子在村里大道上玩耍时,计生办的人已经到了路口,好心的村邻一把抓起我,躲进一个废弃的牛棚中,眼看着就要进来搜查了,抱着我的大人浑身颤抖,冷汗涔涔而下。他们却被路边玩石子的一个小孩吸引了:“小家伙,你家有几姊妹啊?”
小孩认真回答:“仨。”
“都有谁啊?”
“我爸我妈,还有我。”
一群人被逗乐,哈哈大笑而去,我才侥幸躲过一劫,回到家中,发现养父母都被吓到面无血色。时日虽久,可当时那种惊惶不安早已印在心里,迄今会在梦里反复显现。
后来,身体一向康健的养父,在我16岁那年,因为心脑血管病突然离世,为我受尽一切本不属于他的惊吓,原本安稳的日子被我搅得一团糟,却未曾得到半分回报,是我至今不能触碰的伤。
这是被养父母和哥哥姐姐疼爱着长大的我,只需面对外面的风霜雨雪即可。但许多孩子是没有这个福气的,在寄养的家庭里,他们不被一视同仁,小小年纪就要承担繁重的农活,稍有不顺就会挨打挨骂……唉,那又是不能体会的痛上加痛了。
好不容易,我们长大了,可是尴尬的处境也渐渐显露出来:
有亲生父母,可是不能大大方方称呼,因为怕童言无忌,万一不小心说漏了嘴,会被罚巨额超生款,情况严重的,父母会面临丢掉工作的危险。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们让孩子自小就跟着亲戚家的儿女称呼自己“舅舅舅妈”“姨夫姨妈”等。
自然而然地,被这样要求的孩子,会认为亲戚家就是自己的家,会跟着称呼亲戚为“爸爸妈妈”。
有骨肉至亲的兄弟姐妹,虽然确有血缘关系,却并无一起成长、嬉戏打闹、分享心事的亲密经历,在一起客气生疏得直如陌生人一般。
倘若可以一直在亲戚家安稳成长,倒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到了十来岁,计划生育不似从前严厉了,而且当初既说好了是寄养,父母便来要人了。
原本以为是自己的亲生父母,成了亲戚;原本以为是家,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被告知只是亲戚家;而冒名当了十几年亲戚的人,却亲亲热热地揽住你“来,叫爸妈。”
像是一棵小树,稚嫩的幼苗时期即离开苗圃,被移植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好不容易挣扎着适应了,活下来了,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再次被连根拔起,哪管你血肉模糊泪落如雨,该回家了!
家?何处是家?何以为家!
在极度不适应中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中度日,既忘不了成长的地方、亲手抚养自己的人,又百般别扭,融不进所谓真正的家。苦闷彷徨,却哭不得也闹不得,孩子独享的撒娇权利不知对谁才能施展,只好终日困困惑惑,不知此身是谁。
但疑惑也不能质问,大道理是听也听不完的:“并不是你爸妈的错哎,那时候形势不允许,所以才……”
“既然不允许,为何不遵守,一定要偷偷摸摸生我呢?”
“还有很多被强制引产咧!半大成人了你想想多可怕,你还算是幸运的,起码给了你一条小命。”
“幸运?我并不想要这样的幸运。”
“哎,这要怪你的命不好!或早两年,或晚两年,政策就没那么严咯!”
小小的人,既没办法左右出生时间,出生了也没法决定成长环境,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命就不好了,看上去似乎人人都理直气壮,心里藏的苦怎么说都像是无理取闹、不懂事,只好统统咽下。
表面上是回家了,但终其一生,与父母之间的鸿沟,无论多努力靠近,也没有办法抹除。而兄弟姐妹,还不如同学朋友来得亲近。更难过的是,再回去自小成长的地方,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坦荡荡地觉得,这是自己的家了。
于是,终生游离在家以外,飘飘荡荡,找不到落脚的地方。
如今,二胎政策开放了,生不生成了人们的自由,想来,再也不会有哪一个孩子,成长于我们当年的夹缝处境。
而我们这一群特殊时期下诞生的小怪物中,一部分幸运儿已陆陆续续成家立业,为人父母,有了温暖的小家庭,往日的疼痛,正在慢慢淡化。
但仍有许多人,依然背负着自孩童时期,举目四望、就不知何以为家的迷惘,寻寻觅觅不知所往。
因此,我是多么热切地希望,在被彻底遗忘之前,会有人愿意为他们停一停脚步和目光,哪怕只是听他笑着说说那些往事也是好的。
如此,往后余生,卸下包袱的他,至少会走得轻松一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