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三个影子
每到小升初或初升高,各个地方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择校热。但凡带有“重点中学”字样的学校,绝对是家长们的首选。
即便是小县城里,家长们也要把各个学校的师资、硬件和管理等条件统统比较一遍。甚至有的家长,完全不管自己孩子适不适合某个学校的教学模式,只看重学校口碑和升学率。
陈明就是一个被父母找关系送进县重点中学的男孩子。陈明中考了660分,也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但父母非要把他送进重点中学。可是陈明的成绩,离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还差个十来分。所以陈明父母不甘心,找关系联系好了校方,并交了近两万的择校费,终于如愿地把陈明送进了重点校。
就在中考成绩出来后,其实县里另外两所还不错的高中,也有联系过陈明的父母。陈明的父母认为,孩子必须得上最好的学校。因为他们一致认为,好学校,才有好校风,才有好师资,才有好成绩。
陈明年纪尚小,只能接受父母的安排。进入高中后,陈明发现原来初中班上就50人,而现在高中一个班却有80人。而自己因为比学校录取分数低,按成绩排座位,只能坐在后面几排。慢慢地陈明发现,老师上课只要班上前一二十名听懂了,就不会多花时间再讲题。
陈明初中是在乡镇念的,在陈明的印象中,学校人少,班上同学热情,老师也耐心。同时又是班上前几名的陈明,学习起来也如鱼得水,深受各科老师喜爱。而现在,陈明在这个所谓重点的高中里,却是那样的孤独。一学期下来,老师也没有抽他起来回答问题。当然不仅仅是他,班上倒数三十名的同学,老师上课根本不会在意你有没有听,有没有搞懂。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陈明变得越来越自卑,平时说话交流的同学永远是前后桌。渐渐地,陈明开始产生了厌学情绪,上课看着静静地坐着,其实思想一直在开小差。就这样,一晃就到了高三,陈明父母见陈明的成绩一直没有起色,也总是在陈明跟前念叨:当初费了多大劲,才把你送进那么好的学校,为什么你的成绩还越来越差?
也许是迫于压力,陈明在高考前三个月,开始了恶补之路。每天晚上在学校自觉上自习写作业到深夜一两点。最后,陈明考上了一个三本院校。陈明父母也就勉强接受了,三本也是个本科,只是多花点钱而已。
没过几天,回到老家,陈明妈妈得知邻居家儿子,也是陈明的初中同学张新,被省里一所还不错的二本大学录取了。陈明妈妈没搞明白:初中时,张新成绩明明不如自己家儿子,怎么到了高中成绩反倒还好起来了呢?带着疑问的陈明妈妈,跑去问张新妈妈才得知:初中张新的成绩,只能在班上排个中上等,进入县二中(普高)以后,却在班上能排前几名。老师的重视,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再加上自己的不断努力,让张新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张新妈妈说:“因为张新他们学校的孩子,在进校的时候,基础都比重点校差一些。所以学校老师上课上得比较慢,只要有基础,有希望孩子的,就愿意花心思好好培养他们。各科老师都十分关心张新,也时常与张新家长保持联系……”
从张新妈妈的解释中,陈明妈妈恍然大悟道:这不就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道理吗?自己当初怎么没悟透,陈明妈妈再也不指责陈明没有考好了。现在想想,如果当初不是自己非要把孩子送进所谓的重点校,而选择读二中(普高),既能免学费,又能受老师重视,肯定也能考得更好。陈明妈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
所谓择校,一定要选择最适合孩子的,而不是一味地看是不是重点。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用在择校上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