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胡乱翻手机,刷到了87版电视剧《红楼梦》,刚好是晴雯撕扇那一节,惊叹于曹公文学造诣之高超。
明清时代将中国小说推向巅峰的代表就是《红楼梦》,无论是人物的塑造还是情节的安排,还是新颖又有深意 的主题,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
大观园里那群十四五岁的女孩,正是情窦初开、衣食丰裕、情无所托的时候,小心思那么多那么细腻,又有大把的时间用来想那些闲情愁绪,能见着面的适龄男孩却只有宝玉一人,恰巧宝玉又是一个有富又帅又暖的男孩,从丫鬟到表姐妹都对她动了心思,连号称“槛外人”的修行者妙玉也不例外。这也算人之常情。这是这部小说最高明的地方,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个大户人家家里有几个女孩很正常,但有宝玉这样纯洁真诚的男孩却很少,于是作者就虚构出来一个青埂峰下女娲补天留下的石头幻化到人间游历的神话故事加以补充,给对宝黛爱情唏嘘不已的读者一点安慰,我当年就是这样被安慰的,初读《红楼梦》是在小学五年级,跟着大我7岁的堂姐似懂非懂的翻了,还听大姐讲了讲故事,对黛玉之死很难过,但是想到她是天上的绛珠仙草,就释然了。
如果《红楼梦》像《西厢记》那样之写写爱情,那它也不会有这么高的赞誉度,红楼梦里藏着人生。
我印象深的是妙玉,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是唯一一个与四大家族没有亲缘关系的人,“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书中多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了妙玉之美,突出她的美丽聪颖,心性高洁,喝茶、待客之讲究都在说明她的高雅。她一生都在佛院庵堂度过,本身命运多舛,三岁失去父母,应该活得通透,但作者却给了她悲剧结局。
曹公却为妙玉专门设定了一个细节,也为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那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两宴大观园,带了众女儿到栊翠庵品茶。妙玉盛情款待,茶具、茶品、选水皆体贴各人心意,可是刘姥姥吃过的那只成窑杯,妙玉嫌脏不要了。
这段对话将妙玉的刻薄、宝玉的宽厚呈现给读者。
宝玉和妙玉陪笑说道:“那茶杯虽然腌臜了,白撩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了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说使得么?”
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他快拿了去罢。”
宝玉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去?越发连你都腌舎了。只交给我就是了。”
妙玉便命人拿来递给宝玉。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给贾母屋里的小丫头子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他带去罢。”
妙玉用过的杯子,刘姥姥这样的劳动人民就不配用,即使毁了也不能送人。
以贾环之口也说了,妙玉对宝玉的态度:“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她一日家捏酸,见了宝玉,就眉开眼笑了。”
修行之人,是讲求众生平等的,妙玉修行多年,修到哪里去了?这么看不起刘姥姥。出家之人是断了红尘念想的,妙玉对宝玉存有非分之想,见宝玉在旁观棋,她面红耳赤,大病一场。
妙玉的结局是:贾母出殡当晚,妙玉出园,到惜春房里坐谈、下棋,被入室打劫的贼寇盯上。后来贾府传闻贼寇抢了妙玉下海,妙玉不依,被贼寇杀了。
妙玉是一生看似高洁的人,连刘姥姥这样的人用过的杯子都嫌弃,结果却遭强人玷污。她本在庵中修行,却不甘寂寞,到惜春房里坐谈,才被贼人盯着。
正如判词所言“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妙玉的人生悲剧是自身性格所致。
既已经古佛青灯,却又对宝玉芳心暗许;既已平视众生,却又看不起刘姥姥这样的粗人;既已自诩“槛外人”,却又挥别蟠香寺而入住栊翠庵,“云空未空”是她矛盾心理写照,所以才有“欲洁未洁”的结局。
妙玉像一个迷失了自我的“迷途人”,本在庵中修行,却深陷贾府家庭圈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自命清高,却没有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就是妙玉的悲剧。
生活中和妙玉的命运相似的人是何其多!那个窃书不算偷的孔乙己,那些原本高昂着头,却为了生活而低头的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