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朋友L约我去土耳其旅游。其实我挺有意向去一趟土耳其的,但是我拒绝了。 我的旅游计划是,一年两次,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4月份出去了一趟,现在有朋友约我出去,而我下一次的旅行计划在10月份。即使他说的地方我很想去,但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因为不在我当前的计划内的事,会让我产生强烈的排斥感。
我的朋友L跟我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她随性而为,做决定总是临时起意。突然想吃烧烤,就会抓肝挠心地想要去吃,不然心里躁动的不幸。突然想去土耳其一趟,在最近就一定要去一趟。
有人率性而为,有人按部就班。
曾经有一段时期,我严重怀疑自己过于严肃,过于无趣。我弟弟就经常,说我是一个无趣的人。但是要让我去尝试各种所谓有趣的活动,我并不喜欢,比如身边的人经常聚餐,K歌,玩游戏什么的。都让我感觉不舒服,对于别人无趣的生活与我而言才是最自在的。比如一个人在家看书对我来说就很自在。
有一天我读到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我发现我是一个很合适“深度工作”这种生活方式的人。这种生活方式,很适合能做长期规划的人。比如能够忍受几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去学习一个技能。但是对于那种,想尝试一次跳伞,尝试一次潜水,并不想学会什么,只想不停地尝试各种体验的人可能并不适合。
深度工作(DeepWork):
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深度工作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掌握一项技能,可以保证工作的速度和质量。进而把拥有的技能产生价值,创造影响。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深度工作可以让我们进入心流的状态。心流即是完全沉浸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的生存状态。你有没有过那种感觉,结束一项工作,一看时间,突然发现,时间居然过去几个小时,而你却认为,你并没有工作很久。那么你很有可能进入过心流状态。
但现实是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在浮浅工作上,导致越是忙碌越无法产生价值,从而变得焦虑不堪。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指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没有得到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取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这种现象叫做最小阻力原则。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为了拖延,我们会选择做别的事情。比如为了逃避写作,我会选择看书和出门运动。
深度工作的阻碍
有一天我用APP记录下自己一天的工作轨迹。晚上回顾的时候陡然发现,我那天的阅读时间居然多达5个小时。5个小时完全可以看完一本书的,可是我没有完成阅读一本书的阅读。也就是碎片化阅读的我,并没有沉浸在阅读中,只是眼睛扫过那些书上的字而已。我基本每天都坚持阅读,但是阅读效率并不高,原因在于,我并没有进入深度阅读当中。我才意识到我每天做的计划,没有完成,并不是我没有花时间去完成任务,而是我缺乏一个完成计划的系统。我们可以运用深度工作原则,建立一个完成任务的系统。
我们真的该回顾回顾一天中有多少是深度工作,有多少是浮浅工作。如果浮浅工作过多,那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是否总选择做一些简单的小事,把自己变得边缘化了。
卡尔·纽波特说,高质量的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高质量的产出的两个变量,我只达到时间,专注度太低,结果就是产出很低。我们总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把忙碌当成深度工作。结果就是,越忙越产不出成果。这种忙碌,叫做瞎忙。深度工作可以用来提升专注度和平衡工作时间的。
如何深度工作?
1、选择你自己的深入工作哲学
由于个体差异性,深度工作方式因人而异,可能没有一种深度工作哲学是普适性的,但我们还是可以找到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学。
1)新闻记者哲学深度工作
新闻记者经常要面对截稿期的催促,所以他们需要把有用法的内容快速整理好交付出去。经过长时间的这种训练,他们可以随时进入写作模式。新闻记者哲学就是训练随时可插入深度供的时间,有空闲就可以进行深度工作。我一个在上大学的表妹,可以在我们都在吃喝聊天的时候,想到解题方法,然后就自己默默坐在人群中解题。
2)节奏哲学深度工作,
创立一种工作节凑(习惯),让你无须投入过多的精力,就能够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就像启动”工作按钮”一样,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工作找一个启动按钮。例如有的人喜欢在做一项任务之前泡一杯咖啡或泡杯茶,然后就启动工作状态。有的人会在开始一项任务之前定好闹钟把手机调成静音状态。做这些就是在告诉自己,“我要开始工作了,别的以后再说。”
3)双峰哲学深度工作
双峰哲学把时间分成两大块,一块是深度工作,一块是处理其他事物。
如果有大块的时间,比如几个小时无干扰的时间,就用来处理重要的事情。比如有的人会选择早起,这样就多出一整块无干扰的时间,可以做一些重要的事情。
碎片化时间,就不要进行需要深度工作才能产出成果的事物,用来处理一些日常事物。即使深度工作很重要,但是我们生活在社会环境下,还是避免不了要处理日常琐事。
2、减少选择时的认知负担
养成习惯可以减少我们做事的认知负担。《思考,快与慢》中说到,我们的思考分为两部分,快思考和慢思考。快思考是自动化思维,启动很少的认知就可以对一件事做出反应。习惯启动的就是快思考。
我们无须每天为了先刷牙还是先洗脸为纠结,就是因为对刷牙和洗脸这两个动作形成了习惯,无须思考就能做出选择。
减少选择,也可节省做决定时的认知负担。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接受《名利场》杂志时,解释了他为什么只穿灰色和蓝色西装的原因。他说“我就是想减少决策。”“我不想对自己吃什么或穿什么做出决定,因为我有其他的决定要做。”
我们可以定一些规则,比如有多个任务的时候,要事优先,或者按照时间顺序处理。定好这种规则以后,就不用纠结,该优先处理哪件事。
3、大手笔,换个环境
J·K·罗琳在写《死亡圣器》的时候压力很大,导致根本无法在她的家庭办公室做到集中精力写作。于是她决定入住爱丁堡市中心的五星级酒店巴尔默勒的套房试试。结果出乎意料第一天的写作状态就很好,最后她就住在酒店写完《死亡圣器》。
像住5星级酒店工作这种奢侈的条件,不是任何人都尝试的起的。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需要深度工作,又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可以尝试换个环境。比如去一家你不常去的咖啡馆试试。
这么做的意义在于:对固定环境做出巨大改变,辅以金钱和精力的投入,提升了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从而注入激励和能力。在咖啡馆还可以避免在家或者在办公室经常遇到的被人打断的情况。
4、拥抱无聊
如果你觉得长时间内做一件事很无聊,你想在几项任务之间不停切换,劝你三思而行。
做重要工作的时候,要专注地做一件事,不要同时处理好几件。因为当你从任务A,没有任何过渡地投入到工作B当中,其实你的注意力会在一段时间内停留在A上。即使是被一个一分钟的电话打断,你并不能立刻进入到工作状态,你会被电话里的内容分散了注意力,这种现象叫做注意力残留。
我们日常中最常见的打扰工作的因素,大概是网络。网络可以让我们看到各种有趣的视频,有趣的文章。为了避免被网络吞噬掉太多的时间,让自己无法静下来思考。可以少用网络来消遣,用别的方式代替。比如和朋友聊天,比如读书。我有的时候会选择刺绣。
深度工作有时候可能要摒弃一些体验,来抓住眼前的东西。但它的价值在于,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些难以获得的东西,比如一项技能,一个成就。广泛的浅尝辄止,可能给为生活增加很多乐趣。我们得根据自己的需求在深度和广度之间做个选择。最好是能够来回切换,在需要深度工作的时候,深度投入。在玩的时候,做更多的尝试,体验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