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民乐,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我脑袋里出现的第一个词,叫做阳春白雪。
就像我们的生活里已经失去了很多传统技艺的痕迹,民乐已经逐渐被流行音乐所代替,和我们产生了距离感。
而我们这一次采访的丁钊年老师,却是一位执着的要将民乐回到民间的传承人。他采用的方式,叫做瓯乐。
▷瓯是茶碗,茶余饭后,即兴而作
乍听瓯乐并不理解,但其实瓯就是古时候喝茶的茶碗,而瓯乐就是在茶碗里装水,演奏出来的音乐。顾名思义,瓯乐就是击碗之乐。
今天的慈溪上林湖,因为秘色瓷的出土而闻名,发现了越窑青瓷的遗迹。同时出土的还有疑似乐器的瓷制品,瓯乐自此被发现。
丁钊年告诉我们,尽管现在慈溪有自己的瓯乐团,但没有一个人是专门学瓯乐出身的,应该说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越窑青瓷的没落,瓯乐存在着断档。
“其实有这么一个历史阶段,说实在的,也不是说光瓯乐在没落,我们传统文化在那么一段历史时期,有段时期们饭都吃不饱的,因为瓯乐这个茶余饭后吃饱喝足以后玩玩的东西,一般来说你饭都吃不饱,没人来玩这个东西。”
▷从无到有,瓯乐的复兴困难重重
丁钊年是民乐团出身,从小跟随父亲和师父学习民乐。而瓯乐,正是在两位老一辈民乐艺术家的手上重新发展起来的。
丁钊年告诉我们,他的老师章均立先生还在学生时代,有个食堂师父会用碗敲打出音乐。因为好奇,章均立先生也尝试着学习了这种“乐器”,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章均立先生在越剧团从事过音乐方面的工作,后转到慈溪文化馆担任职务。恰逢上林湖考古的时机,出土的青瓷乐器又引起了章均立先生的兴趣,这和小时候食堂师傅敲打的碗如出一辙。
于是章均立先生和丁钊年的父亲一起,开始从事瓯乐的复兴工作。
而对于丁钊年自己,用他的话说,传承瓯乐,责无旁贷。
“那个困难不是一点两点的,因为这个一开始也不被人看好,大家认为既然它已经走向低谷了,已经差不多被人遗忘了,总是有被遗忘的道理,也就是说认为这个东西捡起来没有什么意义,认为这个音乐太单调了,它音色没变化,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这种种种种。然后乐器制作也很难,经费没有,很困难。人员嘛也是大家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那个时候是没有工资的,都是凭着自己的业余时间这样在搞这个东西,就这些条件而言,这个困难可想而知的。”
可想而知。从无到有的过程,面临的是没有人,没有乐器,没有曲谱,甚至没有经费,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瓯乐一点一点在父辈和丁钊年的手上建立起来。
没有人,从民乐团里找;
没有经费,一边向政府申请,一边自己凑;
没有乐器,一群做音乐的人开始学自己烧瓷器;
没有曲谱,自己学习作曲,自己写……
我们看不到丁钊年和他的瓯乐团经历这种种的过程,但我们知道无论多大的付出,换来了今天足以代表慈溪,代表民乐参与国际访问的一张名片。
▷瓯乐从民间来,自然要到民间去
瓯乐乐器的多样也出乎了我们意料。除了按照传统民乐制作的新型瓷质乐器外,瓯乐的主奏乐器还是茶碗,还有香炉盖组成的小编钟,还有陶瓷烧制的镇纸。真正诠释了瓯乐就是人们茶余饭后娱乐的方式,它来自民间。
就像丁钊年在小学教学的花瓶,通过不同的制作,成为了能够演奏的乐器。而曲目,丁钊年自己创作了现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青春修炼手册》、《小苹果》等,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什么阳春白雪,在丁钊年看来这个来自民间的乐种,自然要以最亲民的方式,回到人们中间。而只有当你听过瓯乐,尝试过瓯乐,才是这门技艺的最好传承。
“现在说瓯乐我在推广过程当中,明显感觉现在社会有需求了,我觉得一个非遗项目,最好的传承是培养一个社会对这个项目的需求,这个社会对这个项目有需求的话,它肯定能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