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钢筋水泥筑造的城市,亲近大自然一直是先生所好,五一小长假,我们终于如先生所愿,去了山清水秀的陇南。
徽县比较知名的景点有酒厂、三滩等,可是架不住有个奇葩的老公,非要去人迹罕至的深沟,为了满足他的愿望,我们朝着当地人说的有二三十公里一不小心就会迷路的燕子洞进发了。
燕子洞沿途的景色确实别具一格,刚开始沿着公路的几公里是正在开发和建设的农家乐,家家都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是二层的小楼,背靠着长满大树、竹子和青草的绿山,院子里朝着山沟的方向搭着遮阳的亭子,里面摆放两三张桌子,游客可以围桌而坐,或吃饭或喝茶或打牌,举目便是对面葱茏的山峦,山下零零散散的人家,成片的麦田,茂盛的树木,娇艳的马蹄莲。
沿着所住的农家乐走大概三四十分钟的水泥路,一路也有不错的风景,人工雕琢的石凳放在一棵树下,看过去就想“碧瑶坐”,途径的严坪村,是因清朝曾有严姓进士迁移至此并繁衍后代而得名。水泥路走到头有个狭窄的路口,峰回路转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清澈的溪流,平缓的河段水声潺潺,河底的石头清晰可见,往前再走几步,大大小小的石头自成风景,错落有致,河水从中穿过,石头密集的地方河水形成小型的瀑布,水流湍急,石头宽舒的地方水流平缓,阳光照射到水面,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
沿着小河蜿蜒而上,人为踩出的小道仅有半米来宽,不时踩着石头搭成的小桥从河的一边蹚到另一边,常有游人不慎从石头上落下,沾湿的鞋面常常引发爽朗的大笑在山间回响,两边的大山像一副静默的山水画,雨水常年冲刷出的层次,山崖上突兀长出的小树,层层叠叠的树木,不由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行走到大约三分之一处,一群热情饱满的老太太扑入眼帘,她们充分展示了城里人对野菜的热爱,每人拿着一个塑料袋,在看起来一片杂五杂六的草地里摘着野菜,一弯腰一躬身就是一大把,让我这近视眼不由得佩服起她们的火眼金睛,因为在我看来,那一片草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更别说还有大把可食用的鱼腥草。
沿着这样的山路进发,虽然路不是很宽阔很平整,但一路的美景与搭讪的游人,一点也不会感到寂寞。沿途也有零星分布的人家,基本都是靠养蜂为生,通过搭讪我们才知道,因为交通不便,他们只能用人工或骡子将采的蜂蜜运往山外,然后换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近年托精准扶贫的福还用上了光伏发电。有意思的是,当我们体力不支,询问当地人距离燕子洞还有多远时,总是统一的标准回答“两公里”,问到还需要多长时间时,也是统一的标准回答“四十分钟”,大概再走四五个“两公里”“四十分钟”就到了传说中的燕子洞。
燕子洞其实就是一个天然的溶洞,但是未经开发,在洞口溜达就觉得阴气森森,除了大大小小的洞口就看到一只孤独的蝙蝠飞来飞去,仿佛也因有人迹而欢呼雀跃,因此我们并未深入,在此不再赘述。
返回的途中我们明显心情轻快脚步放松,在与偶遇的阿姨交流后知道有一户农家在卖漏鱼,我们马上决定将此地作为休息点。这户农家的院子周边种满了竹子,颇有种“竹林深处有人家”的感觉,他们的漏鱼是用玉米面做的,搭配野菜做的浆水,同行的游人要了竹笋炒腊肉和香椿炒鸡蛋,味美价廉,赞的是竹笋是山里采的新鲜竹笋,熏肉是自己熏的肉,让人想起苏东坡的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概说的就是这种纯天然的生活吧。
下一户农家让我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一间偏房梁上挂满了熏肉,金灿灿露着油,看着都让人胃口大开,垂涎欲滴,旁边是个柴火堆,上面挂着一个烧的黑漆漆的铜壶,烧水是其次,冒出来的烟才是熏肉最主要的助力剂。这家还有家养的鸭子蛋,鸭子在河水里自由的嬉戏,颇有些“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味道,只可惜实在是山险路远,背不出去,不然我肯定得背块熏肉回家大快朵颐。
就这样走着看着吃着玩着闹着,我和先生终于在下午六点的时候回到了李霞的山庄。这个当初随便选定的山庄风景怡人,老板娘热情好客,她家的竹笋很有味道,特别实惠的是豆花面,四元一碗,手工面上放着一勺素臊子,白的是面绿的是豆角红的是胡萝卜,真真是秀色可餐,凤髓龙肝亦不能与之比。
最后一天我们去了成县的西峡,看过了燕子洞沿途的风景,西峡的景色相比就有些逊色,人工的痕迹很明显,湖水污染严重,有些地方甚至散发出阵阵恶臭,西峡里面做生意的当地人也明显比深山大沟里的人更有经验,懂得了算计,懂得如何与游人打交道才能赢得最大利益。
燕子洞的开发正在进行,只希望开发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开发不要带走村民的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