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奔南宋“五步走”
机会来了,这年辛弃疾二十二岁,他拿起武器,要把所学用到反金事业中去。
辛弃疾做了几件事情,充分展示了领导力,第一步,发动百姓,他以“自卫”为名,号召乡里两千多人,组成自卫武装部队。
但小打小闹迟早会被金朝扑灭,辛弃疾的第二步是借力大集团,他率军加盟中原最大的起义军“耿京部队”。
有了更大的平台,辛弃疾能更好地施展拳脚。
他的军队规模不断壮大,一度达到25万,相当于创业团队涨了125倍,而且占据了多个城池。
沿着这个方向发展,队伍的确会不断壮大,但枪打出头鸟,就会成为金朝打击的头号目标。
所以辛弃疾走了第三步,他率军帮助南宋正规军,在胶州湾一带同金军交锋,取得了几场大胜。
这几步节奏紧凑、动作到位,这样的管理能力放在现代也是出色的经理人。
辛弃疾有文才、有谋略,还是个能打的战士,敌人叫他“青兕”。
“青兕”就是“青色的犀牛”,《西游记》前半段最厉害的妖怪,就是太上老君的坐骑“独角兕大王”。
犀牛很可能是古人能亲眼看到的最凶狠的生物。
由此足以想象少年辛弃疾的身体多么强壮,战力多么勇猛。
辛弃疾从来都不倚仗蛮力,前面讲到辛弃疾带团队走了正确的前三步。
但这时的起义军仍然名不正言不顺,组织的长期发展是个难题。
接下来他走了第四步,投奔南宋,走了这一步以后可谓进可攻退可守,投靠南宋后,如果打赢金军、光复失地,辛弃疾既能了却祖父夙愿,也能成就自己的生前身后名;
如果仗打败了,辛弃疾也有了可依靠的组织,他还年轻,未来仍然有机会再次北上。
起义军主帅耿京也支持辛弃疾的提议。
在和南宋官方取得联系后,辛弃疾等人获得正式编制,成了宋朝官员。
他带着好消息返回山东,准备接耿京等将领南下接受封赏。
这时却传来耿京遇害、起义军被遣散的消息。
原来军中出了叛徒,叛将张安国等人贪图金朝的赏赐,趁辛弃疾等重要将领不在,刺杀了耿京,投靠了金朝。
刚一归顺,转眼军队就没了,而且军中出了叛将,说明反叛者不少,即使队伍在,南宋恐怕也不敢接收。
这件事让辛弃疾陷入难堪。
接下来辛弃疾走的这一步,成就了他一生最高光时刻。
相传,他果断集结了耿京帐下一众官兵共五十人,成立特别行动小组,一路北上,目标是捉拿叛将张安国。
这时金朝已经任命张安国为济州长官,他手下有五万人。
他把五十人队伍分成两组,第一组负责接应,共二十人,从宋金边境开始一路直插金朝境内,这二十人每隔五里留一人,组成一条直达金朝腹地的接应链。
另一组实施抓捕,共三十人,辛弃疾带队直扑济州,三十人再分作战单元,几人负责放哨,几人突入重围。
当时张安国正与手下喝酒畅饮,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像打猎捉拿兔子一样,被捆绑上马。
随即,队伍冲出济州,接应小组成员有秩序地一一归队。
他们昼夜兼程,向南飞奔,一天一夜没有吃过一粒粮食,直抵淮河后,才敢休息。
辛弃疾深入敌营生擒叛贼”的情节魅力,今天的我们听来尚且心潮澎湃,何况是抗击金朝的南宋军民。
有记载:“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
辛弃疾的英勇慷慨,让怯懦的人也振奋起来,连天子也深深感叹并牢牢记住他。
这是辛弃疾一生最光彩夺目的瞬间,他只有二十三岁,相当于一个大学生刚毕业就怀抱顶级科研大奖证书加入一家配得上他的大公司。
这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他昂首阔步,准备再攀高峰。
殊不知,这次军事行动,却是辛弃疾最后一次与金朝的直接交锋。
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不断地渴求再次回到战场,建立功业,却只能在一次次失望中,感叹光阴的流逝,“可怜白发生”。
这是怎么回事?
且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