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动机
最近听了一节黄执中直播的《公众表达课》。
作为奇葩说著名辩手,他这堂课上教授的表达,一不是教口才,如何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二也不是教如何摆出自信的姿势,比如V字型手势或Z字型视线巡视台下观众。而是教如何找出表达的动机,这是表达之所以能够吸引人的前提。
一旦有了动机,根本无需再刻意寻找自信或注重修辞,因为你想表达的内容会如同喷泉一般奔涌而出、滔滔不绝,自然而然就化解压力,且言之有物。执中老师以拔牙为例说明:刚拔牙的人因为疼痛吃不下饭,过了几天,饥饿感压过痛感,就吃饭了。找出表达动机,表达的饥饿感就会超过压力痛感。
那么如何找到动机呢?黄执中提出三步法:主题、访问、动机。
即针对要表达的主题,对自己进行访问,提五个问题,从答案中寻找素材,找到动机。——这是构思过程。到了真正表达的时候,就反过来,从动机讲到访问,最后点出主题。这就是思考和组织表达内容的框架。
对自己访问的五个问题如下。
关于XXX这个主题:
1. 谁对我影响最大,他做过或说过什么?
2. 我最想吐槽什么,什么会让我真的生气?
3. 我最想跟唱反调的人争论什么?
4. 我受过最惨痛的教训是什么?
5. 是什么赋予我说这些的资格?
我按照这个框架,选择了一个话题,写了份作业。
关于拖延症
拖延症是一种病,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这种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而养成之后,就很容易沿着惯性走下去。想要纠正改变,却像深陷泥潭拔不出脚。
作为拖延症晚期患者,我习惯了拖延。
不光这次交表达课的作业拖到deadline;我加入了写作群,每周一篇千字文,限时提交。虽然我每次都想提前发布我的文章,但总是拖到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有时甚至拖到最后一分钟。
交作业需要在群里、小打卡圈子里双打卡,某次截止日23:58,我刚把作业发到群里,准备再发小打卡圈子时,网络出了问题,进不去小打卡的小程序,最后超时,打卡失败。
我很苦恼,到底有什么方法能够治好拖延症呢?
但没等我深入地思考去寻找方法,一点不作不死的想法又冒了出来:比起寻找方法,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改变的动力。也就是说拖延症病情沉重的根本原因在于改变动机不足。
虽然拖延到最后一刻,但绝大部分时候我都能完成,所以教训还不够深刻。而且,有些不那么重要的事情,拖一拖没关系,甚至事情拖没了或者其他人去做了,我乐得悠闲。
如果我能得到更深刻教训,或者对自己的拖延状态不满程度上升N个数量级,估计我会有很大的变化。那时消灭拖延症的饥饿感才会超过改变现状的痛感。
某天,我看到一个人提出了五分钟规则,就是如果能在五分钟内做完的事情,那他就马上去做。比如洗衣服,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我把这个规则运用于自己的生活,有些改进。但不能在5分钟内做完的事情呢?比如写一篇文章,交一次作业,完成一个项目。其实也可以拆分啊。就当5分钟可以做完,先写个5分钟的。就像微习惯作者提出的,哪怕是每天一个俯卧撑,也是锻炼的开始。而一旦开始,很少会只做一个就停下。
继续与我的拖延症并存,但换种角度来看它,或许它还不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