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对生活没有掌控感。我们寻求安全感,所以就要避免危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踏实和心安。我们现在并不需要这么多钱,可是未来呢?我们不知道我们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一边在未雨绸缪,一边在焦虑。
过马路的时候,我一定不会看手机,只盯着车辆,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过去。前面有人的时候,我一定会绕开他,因为我不知道他下一刻会做什么,会不会绊倒我。因为他走在我前面,他不知道身后有人,所以此时避免危险,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鞋子大了,松了,我们穿着都会觉得不舒服,因为我们会对地面,对身体没有掌控感。不信你试试,系紧鞋带一定会舒服很多。而做事情也一样,我们只有做到心里有底,心中有数,才能稳步前行。
人很奇怪,我们有一种导向思维。就是说,我们本没有那样想,可是别人的一句问话就会让我们像那个方向去想。
比如有时候我很想问妈妈,自己是不是一直在拖累她,给她添了很多麻烦,这里面有一种愧疚感。而是事实上也许妈妈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一层,也没有这样觉得。可是我这么一问,她也许反而会觉得有这种意味了。
所以我们要往积极的方面去思考问题,当然也不能盲目地忽视问题的存在。我们要巧用提问的方式来认清自己,和引导别人。
我们看似在学习,其实只是在浪费时间,在安抚我们内心焦虑的小孩。
以前,我会要求自己上午一定要“吃番茄”,也就是看书,写作,学英语,学日语,重复很多个三十分钟,只要我吃掉了这些番茄,我就会觉得自己又学习了。
而事实是,我们只是在机械地重复,在低效率地假勤奋。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学习到点子上去,没有把宝贵的时间花在有用的事情上,我们只是在用忙碌的假象填补内心的懒惰和迷茫。
所以我们一定要回到自己选择的主场,我们的专业领域是什么?不能盲目地瞎看书,要待着问题学习。这样我们的努力和时间才变得有了价值,人生很短,不要做无谓的浪费。
我们写作,一定不要用“我发现”。聪明人一看就会想:“你发现?你是谁呢?你发现的就是真的吗?”尤其是一些目的性很强的文章,我们需要的是科学证明,权威依据,用事实讲道理,才能支撑起文章的骨架和观点。
而举例子,也是为观点提供论据的最好方式之一,尤其是拿我们自己举例,写自己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或者是自己身边的人故事。这样观点才有可信度和说服力,写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不信你看,这篇文章除了最后一点“我发现”之外,之前一直没有出现这三个字,而整篇文章也一直在举例子,而且全是“以我为例”。而事实上,它们都是我在晨间活动时的“我发现”。
生活多磨,小事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