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东晋人,字潜(有误,也可能为渊明)。公元365年~427年。一说起他,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是的,此诗为陶渊明中期作品,写了了他沉浸在逍遥自由的生活里面的世界。那么,如果我再问:你还知道关于他的什么吗?可能,你就答不上来了。李长之写了一本关于陶渊明的作品《陶渊明转论》,我们将在此讲述陶渊明的一生。
首先,要说陶渊明就得讲一讲他的前辈,他的曾祖父陶侃和外祖父孟嘉就是极其重要的两位。首先说他的曾祖父陶侃。他出生西晋末年,家境贫微,出生溪族,让人非常瞧不起。但是后来坐上了大将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先后平定了苏俊、王敦,打败王真、杜弢,又做了荆州刺史,领了好几个郡的军事管理权,并且都属军事要地。当一个人达到这步田地的时候,已经符合了一个人篡夺王位的借点:1.立下汗马功劳;2.掌握军事要地;3.手握重兵。毫无疑惑,陶侃就是这样一个人,并且很多史料记载他根本不忠于晋室,他和刘裕、桓玄、王敦这类人是一样的。嗯,他为什么最后没有能篡夺王位呢?因为他年事已高,当上述3点已经具备时,已经70多岁了。他的确有野心,但是他最后没准备好,只差最后一步就死了。还有一个小漏洞,历史上有很多争议,陶侃到底是不是陶渊明的曾祖父?我不准备再次论证,这点因为没意义。但是不管怎么样,陶侃一定对陶渊明有所影响,因为在陶渊明早期诗歌也提到过他。当然,陶侃也不是没有优点,平穷的出生造就了他大义,奋斗、强不息的精神,总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元气满满,你是一种对待事态的乐观、积极态度。也正是这股气流影响了陶渊明。但是有所不同的就是在于陶侃的野心与陶渊明的“道”生活。
外祖父孟嘉出生世家大族,地位比陶侃好得很。个性也有所不同。因为东晋朝廷的谈玄非常盛行,甚至成为了一种博得政治地位的必须素质,没有此,很难站住脚。而此也是魏晋风度的体现,所以孟嘉也是一个名士。不傲狂而沉稳、静便是代表,从而也更加的有文化(因为天天谈嘛),所以也有一种思想的体现。而这种体现也影响了陶渊明,一种积极的入仕进取精神,也不只有道家(道家精神也使陶渊明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嘛)。但是,要说的是孟嘉并不是忠与晋室者,他与桓温是一伙的。桓温是谁?桓玄他爸!所以他也不是绝对忠于晋室的人。
由于两人对陶渊明都有影响,且陶渊明也一定程度“崇拜”两人,所以可以得出他也不是什么忠者。后人给他戴帽子是按自己的想法而来的,实际并不准确。
陶渊明一生:
陶渊明的一生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29岁之前
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时期,有时候他的家庭条件不是太差。在他的诗中记载他的祖父当过太守,父亲还有一个小妾。但是随着陶渊明的不断长大,一直主导国家的世家大族都被军阀所代替,于是氏族就没落了。陶渊明不是氏族,但是因为他所受的教养和各方面的生活习惯都与氏族相通,于是他身上有一股没落之气。不是也并不防止他入仕做官,但他入仕时已经29岁了,对于一个做官的人来说已经很晚了,但是从时代的角度来说,那个时候的政权变化无数,越来越多的军阀代替士族,文化在中国人眼中变得不堪一击。于是,陶渊明总会有一点点东西找不到头,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所以陶渊明对做官一直感到别扭,内心是无比的矛盾和纠结。因为儒家的影响,所以她想出来做官,但是他也无比的喜欢田园生活。这么来说,他的思想的矛盾呀,既有儒家也有道家,这是什么呀?因为当时的时代主要是以道家为主流,但是呢,他也受到了外祖父孟嘉的影响,也富有儒家色彩,所以他这种道家思想非常的节制,因为两种思想都在共同起着作用。所以他也在诗中感慨道自己年龄已大,这样做已经不符自己的心意。对了,顺便提一下,他做得官是江州祭酒,是一种带领人民祭祀的官。
2.29岁到41岁
但是他做这个官没过多久就就辞职了,因为他还是放不下他喜欢的田园生活。但是在这期间他也连续的出去做了好几次官,但总是没过多就辞职。但是做官毕竟可以得到国家的俸禄,他也由于“没落”,所以有必要出来为自己的家庭承担一些。但他还是没有能放下田园,并且他也参加过好几次军队,但是都发现军队掌握者都有叛逆之心。话说回来他到底有几种选择呢?其实无疑就两种:做官和归隐。主观的话,因为当时政权多变,他不知道自己要到底忠于哪一个政权不然就是被灌输不忠于国家的罪名,不然就是不能报效祖国。归隐的话,得一个人进行劳作,也非常的累,但是逍遥自在,可以自己享受自己。陶渊明就在这两种之间来往。
3.41岁到63岁(也就41岁到死)
经过了矛盾的一段时期,陶渊明开始了根本的田园生活。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不是还是矛盾嘛?第一点来看,俗话说“四十而不惑”,已经没有“疑惑”了,想清楚了。也是因为他看到了夺取晋权的桓玄之死,他的小弟刘裕也没有给晋留下丝毫喘息的机会,也是趁机具备了夺取皇位的三要素,最后权力越来越大,基本上皇帝就是个傀儡了。由于先前我们都说陶渊明不是绝对忠于晋室的人,在我看来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生活的时代历经四朝,本来是晋,又被桓玄弄成楚,又成为晋,最后又成为刘裕的宋。这样的更替已经使他无法说自己忠于哪一政权了。他也觉得这样做官的生活已经毫无意义,但是他又不放弃自己的如家进取精神。不如就归隐吧?国家在更替,但是也不能妨碍自己的内心发展呀。况且就这样,一直在朝廷与刘裕共事还有什么意义?这个时候官场已经不能再让童渊铭纠结了,我想他应该也想归于自然,放弃这种世俗的“奋斗”。他自己过得非常逍遥自在而快乐,释放了背在肩上的沉重负担,你给后人留下了影响极大的诗篇。但是他没有能够给他的后代留下一个较好的影响,五个儿子都没有成大器。但不管怎么样,他个人给后世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那么陶渊明,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他其实的目标就是归于自己的内心,表面上看来他最后是归于了田园。是一种道家的态度。虽然贫穷,但是自己依然很快乐,我想着就应该是陶渊明的处事原则吧。任由外界的事物爬着,而不影响自己,不违背自己的内心标准。“坚守”一词贯穿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