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逆境的自救技巧

在网上看到一位85后全职宝妈的求助,小女儿被诊断为先天心智障碍,丈夫不想被拖累,要求离婚,他们还有一个念小学的大女儿。

宝妈没有一技之长,没有收入来源,不知道该如何养大两个女儿,其中一个还是残疾。

宝妈说:“都是自己的错,才把孩子生成了智障。智障的妹妹会拖累大女儿一辈子,大女儿会因为妹妹遭到欺负和嘲笑。等我死了,智障女儿也没法活了。自己全心全意照顾家,却遭到抛弃,也不会有人再爱我了。我快四十岁了仍一事无成,这辈子废了。”

宝妈感觉天塌了,人生失去了一切的希望,渴望解脱,想带小女儿一起寻死。

这位宝妈的经历存在于每个人的不确定性里,我们都无法避免逆境的发生,那么当我们被逆境压倒后,如何快速有效地自救呢?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提供了处理逆境的工具。

1.如何解读逆境决定处理的方式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经过多年的实验得出结论:

乐观者在逆境时,沉浸痛苦的时间很短,不会影响生活的其他方面,能清楚地认识到失败不完全是自己的错,行事积极,能把危机转化为人生的转机。

悲观者在逆境时,沉浸痛苦的时间很长,无助感会蔓延到生活的其他方面,认为失败全是自己的错,行事被动,会把可以解决的问题发展成为人生的灾难。

《心居》中冯晓琴是典型的乐观者。

冯晓琴是在上海生活的外地人,她没有工作,住在婆家,家庭收入全靠丈夫。

她跟丈夫闹离家出走时,丈夫不小心滚下楼梯,摔在楼道放的玻璃上,抢救无效死亡。

婆家的指责、自己的自责和经济来源的中断,她面临绝境。

但她乐观的处理方式帮她走出困境。

首先,她把在楼道放玻璃的邻居告上法庭,官司胜诉,她获得了道歉。

接着,她控诉大姑子的挑拨是她离家出走的起因。

这两件事帮她辩白丈夫的死是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帮她走出承担全部责任的自责情绪。

然后,她对丈夫说,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我不能再像这样下去了。

她就找了份送外卖的工作,拥有了独立的收入来源,像过去一样照顾全家起居。

她顺利地阻断了苦难蔓延的时间和情境,以最快速度恢复到了生活原有的面貌。

送给悲观者的话:请别用殉葬,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好好活着,才是对往生者最好的告慰。

我们如何解读自己的苦难,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苦难,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命运。

悲观解读风格的人认为:

不幸是永久的、会蔓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全是自己的错。

幸运只是暂时的、只在特定情况下发生、是别人和环境促成的。

乐观解读风格的人认为:

不幸只是短暂的、只在特定情境下发生、是环境、运气和其他人等因素共同造成的。

幸运是永久的、会散播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因为自己。

同样的经历,不同人的解读,会形成不同的行动,导致不同的后果,铸就不同轨迹的人生。

俗话说,防火防盗防闺蜜。但我的女同学,却没这样解读闺蜜。

我女同学的闺蜜爱上了她的男友。

她得知后,和闺蜜开诚布公地谈,闺蜜也很懊悔,她选择原谅了闺蜜的情难自制。

之后跟男友出去玩,还像过去一样带着闺蜜一起。

我问她,你能承受住这样的风险吗?你会自责现在的愚蠢吗?

她说:“如果他们让我失望了,我会花几个月消化悲伤。未来我还会建立新的友谊和爱情。会获得新的幸福,悲伤只是短暂的。我做了亲密关系里该做的信任,错的是他们,我怎么会惩罚自己,认为自己愚蠢呢。我顶多是缺乏看人的经验。”

她用乐观的态度处理亲密关系,也接受失败的打击,她拥有足够的生命掌控力。

后来闺蜜重回自己的人生轨迹,有了自己的爱情,带着自己的男友加入了她们的聚会。

再后来男友们都分了,她们因为那一次危机建立了足够的信任,她们拥有了不可撼动的友谊。

人生的每一次危机,也是我们获得生命馈赠的契机。

科尔顿:最牢固的友谊是共患难中结成的,正如生铁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锤炼成锅一样。

悲观现象的核心是无助感。

无助感是曾经长期的无个人控制力的经验里学到的,使人丧失了掌控力,放弃了挣扎,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命运,不再相信自己能承受命运,从而患上了习得性无助。

比如:在家庭、学校和职场长期没有决策权、得不到同等待遇是因为性别、做不好是因为不聪明等。

哪怕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小小的掌控力都要紧紧地抓住。

如果不及时干预无助感的蔓延,生活便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片倒下会形成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自我的大厦顷刻全部坍塌。

这就是压死骆驼最后一根稻草的全过程。

2.反驳悲观想法获得希望

我们对自己说的话,也未必是真相。

长久的悲观思考,会形成不易察觉的惯性,引起最坏的后果。

改变悲观的解读风格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和反驳悲观想法。

转移注意力适合应对短期的麻烦,手腕套一根橡皮筋,当产生的悲观想法时,弹一下,就可以打断悲观想法,重回专注。

反驳适合应对长期的烦恼。

以心智障碍患儿的妈妈为例,来反驳她的悲观。

她说:“都是自己的错,才把孩子生成了残疾。”

事实并不完全是她的错,孩子爸爸、医生、基因和科技等,都是可能的因素。

她说:“心智障碍的妹妹会拖累大女儿一辈子。等我死了,智障女儿也没法活了。”

事实是在成都、杭州和上海,已经有专门为心智障碍者提供就业机会的咖啡馆。在深圳也有提供就业的洗车中心。

她说:“全心全意照顾家,却遭到抛弃,也不会有人再爱我了。”

事实是最近有个新闻,火灾中,丈夫舍身救妻。是有好男人的,只是过去选错了对象而已。

她说:“我快四十岁了,都一事无成,这辈子废了。”

事实是全职宝妈是一份全职的工作,是因为宝妈的勤劳,家庭才能运转,宝妈并不是没有价值。人可以从头学习新的技能,重回人生轨道。

她说:“大女儿会因为妹妹遭到欺负和嘲笑。”

这是无法反驳的,事实就是存在这样的可能。被嘲笑和歧视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但要明白别人的嘲笑和歧视,是他们的喜恶。喜恶不能定义我们的好坏,我们的行动才能定义自己。

以上的举证表明,宝妈的处境并没有她想的糟,只是悲观使她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行动力。

昆图斯:“习惯比天性更顽固。”

惯性的悲观解释风格,需要不厌其烦地改变,才能走向乐观和积极。

请把最大的耐心留给自己,因为你值得。

3、从强者身上获得的启示

汶川地震幸存者廖智,地震使她失去了10个月大的女儿和双腿。

廖智躺在医院,丈夫没有来照顾她,却对她说,我这么做是为了让你更坚强。地震后几个月丈夫就要求离婚。

地震后2个月,她一袭红装站在大鼓上起舞,为家乡赈灾义演。

地震6年后,她嫁给了美籍华裔,美国西北大学毕业的学霸,善良的义肢工程师。他们又生了一儿一女。

现在廖智和丈夫开着一家工作室,帮助残障人士安装义肢和身心康复。

前夫带给廖智的伤害,如果蔓延开,会泛滥成对人性的失望和对男人的不信任。

当把伤害限制在前夫和不值得信任的人上,我们只需在建立亲密关系前好好甄别。不盲目投入感情,在生活里多积累识人的经验,就不会影响受伤后活在阳光下和建立亲密关系。

廖智:“小时候看《一帘幽梦》,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的腿没有了,我一定会自杀。但当它真的发生在我身上时,原来不是那么简单,不是死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被问,人生的电影如果重演的话,愿意改变剧情吗?

廖智:“不会。十八岁时因为不喜欢金融专业,大学退学。自己曾经很叛逆,在地震后活过来的。也因为当时的自己承载了糟糕的事,她没有倒下。每一个人生要经过的过程,我都尽情地去感受,我没有拒绝,也没有逃避过面对,我都用心去感受它们,我没有白来。感谢生命的美意,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是最好的安排。”

没有解决不了的逆境,只有逃避逆境的人。

英国谚语:如果你从不接受挑战,你就永远感受不到胜利的刺激。

与其羡慕别人的自我超越,不如自己感受一下突破自我限制的快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