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本族里一个弟弟和一个侄女都考上了公务员,可喜可贺!村子里这几年在县城买房子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车子更是越换越豪华!
虽然乡亲们也都说钱不好挣,但相比90年代,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却是肉眼可见的,每年回到村子里总有可喜的变化。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的家乡却像换了一个容颜,但不变的是家乡的这一群庄稼人,大家一直保持着勤劳改变生活的初心。
记得九几年,村子里还没有几个人出去过,家里条件好的可能除了村长就是在镇上做生意的两三户人家了。
庄稼人就这样勤劳着、乐呵着!
人们早起晚归,几乎都把那几亩薄田像绣花一样仔细伺候着。不过更多时候是看天吃饭,五月的风决定了麦子的收成,八月的雨也几乎让庄稼汉提心吊胆。
春天到秋天,父亲和母亲几乎每天长在田里。播种前,一锹一锹的仔细翻耕,无论是人还是牲口或者鸡鸭、猪狗的粪便都是宝贝,掺上土灶台下掏出的草木灰便是不错的农家肥,用木排车运到田里均匀撒上。
到了六月收麦子的季节,小学里是要专门放“麦假”的,大约三周时间,孩子们就拿起镰刀、木锨等工具在家长的分派下进入自己的角色。
十月里还有秋假,大约两周左右,割大豆、掰玉米、摘棉花。
六月和十月的农村就像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战场,牛车、马车、驴车还有不多见的冒着股股黑烟的拖拉机,马路上、田地里、场院里……来回穿插。每个人都挥汗如雨,抢收抢种。
为了及时收割或者脱粒或者浇水,父亲和母亲经常会半夜回家或者凌晨出发,耳濡目染下,我也要努力做好后勤服务,烧水、煮粥早就信手拈来了!
不过彼时的人们已经不缺粮食,即使一两季不收粮也是饿不着人的,只不过在当时增加收入的门路稀少的情况下,粮食打得多少成了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进入新世纪后,年轻人出门打工的开始多起来了,没有人偷懒,没有人固步自封,走出去成了主流!
春节前夕,走在村子里的街道上,大家见面的第一句话总是:啥时候回来的?啥时候走?
记得有那么几年,为了赶上工作的好机会,很多人除夕当天才回家,而过了年后的初三初四就要返工,亲人们只能短暂的相聚很是无奈了一些,但每个人都觉得:没有钱,过年又有什么意义?
随着大家见识的增长,逐渐的,村里的一些中年人也开始琢磨挣钱的门道,有些早出去的年轻人因为故土难离或者其他原因也回来做些营生,有人去搞运输,有人去搞养殖,也有经营手机店、快餐店的,或者召集人手做服装加工的。
村子里的轿车开始多起来,在城市里买房子的人也多起来,二爷爷家装了空调,三婶给孩子配了平板,四叔家的洗衣机也换成了滚筒……这些庄稼人啊,骨子里就流淌着勤劳的血液,谁不憋着一口气把这日子过的红红火火?
当然也不仅仅是经济上、物质上的需求,很多人也知道了读书的重要,只要孩子喜欢读愿意读就满足他们,送去县城的孩子越来越多,大学生也越来越多,硕士研究生也出了好几个,放在前几年这都是不可想象的。
零几年时,一些外出的中年人还会专门请假回家忙麦或者忙秋,但现在大多数人都把农田承包出去,由村里的几户人家集中种植了,更多的人家,种田成了副业!虽然现在种田的人越来越少,但庄稼人们却从未停止劳碌,更未丢掉勤劳的本分,因为大家向往更加美好明天的祈望从未改变!
可爱的庄稼人,可爱的乡亲们啊,祝愿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