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有效性分析练习题
材料通过一系列论证,试图得出结论:大学生就业并不难,在论证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逻辑谬误。因此,这一结论是值得商榷的。现分析如下:
首先,“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不能推出“劳动力的供应从过剩变成了短缺。”由于不知道2011年的基数和和需求状况,因此,“减少了345万”,也不能确定2012年的需求状况。况且,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变化,2012年的情况也并不能说明现在的需求状况。
其次,长三角“用工荒”和全国总体需求大于供给无法推出大学生供不应求。长三角“用工荒”短缺的是掌握技术的蓝领工人或农民工,不一定缺少的就是大学生了。而且,大学生只是劳动力的一部分,整体短缺并不一定部分就短缺。这样推出大学生供不应求不严谨。
第三,“受教育程度越高”并不意味着“整体素质就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强”,条件并不充分,因为教育程度高,有可能在文化知识方面优于其他人,但并不一定在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上就优于教育程度不高的人,“高分低能”现象也时有发生。同时,也并不能必然推出,大学生就业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容易。
第四,第四段开头说“实际上,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承认了就业难的现象,与文章的论点“大学生就业并不难”相矛盾。并且通过“调整专业设置”的措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大学生四年就业时,需求情况有可能发生了变化。再者,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仅仅能够解决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
综上所述,上述论证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逻辑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大学生就业并不难”的观点也就不那么让人信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