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今天集体备课的课题是《美丽的颜色》,课型是自读课。我首先邀请江阴市顾山中学的郁皎老师先来说说她是怎么上这堂课的,然后其他老师再来评价一下她说课的内容,可以说说自己欣赏的环节、想要删去的环节或者提出自己优化的建议,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发言。
郁皎老师说课
郁皎: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集体备课的课题是《美丽的颜色》,这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课文,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备课的过程和教学设计,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有改进优化的地方也请大家不吝赐教。
郁皎: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文章记叙的是玛丽·居里在简陋而艰苦的环境下,用四年的时间刻苦钻研,坚韧执着,以苦为乐,最终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的经过。文中有不少生动的细节,也有大量的资料摘引,体现了人物传记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两大特点。文章内容看起来十分浅显,教学重点也是一目了然,但是作为一堂自读课,要设计出精巧的活动却并非易事。
我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切入。我埋头苦读了文章好几遍,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要抓住标题中的“美丽”来切入比较直接。它可以成为一颗种子,在几个逻辑相关的活动中生长开花。“美丽的颜色”一是指放射性金属元素镭自身的色彩以及它发光而出现的美景,对此文章中有具体的描写,正好可以和学生好好玩一玩朗读,品一品语言。“美丽的颜色”还指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我可以在这里驻足停留,通过设计活动,让学生把美丽的内涵一点一点挖出来、品出来。这篇文章还突出了居里夫人工作环境的简陋,简陋就是“不美丽”,而这样的“不美丽”正好起到了反衬的作用,于是我决定就从“美丽”这个点切进去,正面切,反面切,并决定把正面的“美丽”聚焦放大,再把活动做充分、做扎实。
第二步我构思的就是活动的设计。
我设计的第一个活动是跳读课文,思考课文的标题“美丽的颜色”,对应了文章哪些语段?读一读。老师们可以打开书本,看看你能发现多少个“美丽”?对应的文段是书的第16到25段,这是文章的后半部分,写的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经过四年工作,成功地从沥青铀矿中提炼出了镭的内容,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这里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画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她工作成果的美丽,所以在朗读的时候我就着力指导学生读出居里夫人当时那份美丽的心情。为了使选点更加集中,我选择了其中典型的、有特色的两小段,又再一次指导了朗读。我让学生去关注标点符号——一个省略号和三个感叹号,关注反复出现的词语——两个“在……中”,四个“转向”,两个“镭”,然后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充分体味到了居里夫人成功时那份宁静的喜悦和低调的激动。“镭不仅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看哪……看哪!’这位青年妇人低声说着。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我常常以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就来源于在课堂上一遍又一遍有品质的朗读。这样的朗读,让学生走进了文字,走进了语言的品味之境,走进了语文的生长之境。
第二个活动是浏览课文,说说你还发现文中写到了哪些东西是“美丽”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边默读边圈点。为了降低难度,也为了给活动一个抓手,我出示了一个示例:我发现居里夫人废寝忘食工作的精神是美丽的,如第20段,“那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照道理行事。他们穿上外衣,告诉居里大夫说他们要出去,就溜走了……”这里用一个转折词“但是”,突出了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不分昼夜工作的精神。这个示例可分成两部分,先说出自己的发现“什么是美丽的”,然后结合文中的语段进行细致的分析。这是本课最大的一个活动,我给了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去圈画,去发现。我一直认为自读课是姓“自”的,是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的时间的,要让他们在自主发现的过程中去提升思维能力。文章的中间部分内容很丰富,老师们可以翻一翻书,看自己能够发现多少“美丽”。“美丽”的内涵十分丰富,我的预设也很多,比如说在第一个活动中,我们已经发现居里夫人工作的成果是美丽的,她成功时的心情是美丽的,而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丈夫对玛丽的支持是美丽的,伴侣之间的柔情是美丽的,以苦为乐的心情是美丽的,不怕困难的勇气是美丽的,专注的研究精神是美丽的,天真烂漫的情怀是美丽的,对科学的痴迷是美丽的,宁静纯粹的生活是美丽的,朋友的信任和支持是美丽的,工作的热情是美丽的,对理想的追求是美丽的……其中,有些词是现成的,比如在第13段中的“柔情”、“热情”;在第14段中的“快乐”、“宁静”、“舒服”;第15段中还有“兴趣”、“热情”、“平静专注”;第16段中有“迷恋”、“热切的好奇心”、“和颜悦色”等等。只要是在文本中发现的,抓住一个点,言之有理就可以了。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文字中来来回回地行走,不断地去触摸文字,触摸居里夫人的内在灵魂,触摸科学家们共同的美好气质。不过,理想和现实还是有点差距的。我在两次执教的过程中,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眼光的狭隘和思想的局限,他们都把“美丽”定位成某种精神品质,比如坚持不懈、勤奋钻研、不怕艰苦等等,说来说去都是些一望便知的东西,思维只是停留在低层次上,他们无法理解志同道合的伴侣之间那种美丽的默契,无法理解他们那种纯粹宁静、毫无杂质的生活,还有他们浪漫天真得像个孩子一般的纯真情怀,也发现不了他们成功背后朋友们的支持与信任。而当我自己在读文本的时候,在静静地反复品读这篇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文章的时候,我是被感动、被吸引的,或者说我是真心羡慕和敬佩这对科学界的神仙眷侣的。也许我们成人的视角和孩子的视角总是有点偏差的,也许是我遇到的学生平时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也许是我课堂上给的时间还是少了点,总之,我记得当时上课的我身上都是汗涔涔的。尽管如此,我依然在课堂上不遗余力地引导着学生,让他们去发现更多的美丽,我也依然喜欢自己设计的这个活动,因为它能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为他们打开思考问题的多条路径。
第三个活动是回读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写到一些“不美丽”的东西?自读课文的前半部分,进行圈画批注。这个活动就是从反面切入并着力的一个活动,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目光只是停留在文本的中间和结尾部分,对于前半部分还只字未提,这样的忽略是不应该的,因为研读一篇文章,我们不仅要关注它写了什么,更要关注它是怎么写的。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渲染居里夫人工作环境的简陋和艰苦,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她的精神品质,我想也只有这种比照,这种反衬的手法才能让主人公身上散发的光芒直接抵达读者的心灵,让人内心生出一种柔软和温暖的情愫,进而滋长出一种成熟和成长的力量。现在我们来继续看一下文本,玛丽·居里当时做研究工作的环境很差,这集中体现在文中的第2段。我们还可以发现她的工作设备之简陋,这在第3段中有原句。再看第11段中,她的工作强度非常的大,“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还要“搬运容器,移注溶液”等。除此以外,工作的难度也很大,比如说第6段里提到了工作的时间很长,不仅是指一整天中工作时间很长,还指她工作持续的时间也很长,例证就是第7段的“从1898年到1902年”,学生也能找到这些具体体现的相关文字。
当找到这些“不美丽”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不美丽”和“美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案显而易见,就是反衬。在这样“不美丽”的条件之下,居里夫人依然不惧怕,不抱怨,依然保持着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天真烂漫的情怀,这就更加能够衬托出居里夫人的品质和精神,更加能突出她人格的魅力。但当我再读文本的时候,突然发现一段很有意思的文字:“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这段文字到底是“美”还是“不美”?这是作者对玛丽·居里的细节描写,作者特意关注了她的衣服、头发和周围的烟雾,这些细节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具体生动的画面,画面上的玛丽外观形象并不美丽:她的工作服是旧的,上面满是尘污和酸渍;她的头发是凌乱的,眼睛可能是红肿或者半眯着的,也许她还在有毒的气体中剧烈咳嗽呢。画面上的环境也并不美丽:这刺激性的烟雾就缭绕在玛丽的周围侵蚀着她羸弱的身体。然而这明明又是一幅感人的画面,玛丽·居里的形象在此时显得尤为高大,那在空中飘舞的凌乱的头发,高高扬起,就像电影里面的定格镜头一样,正诉说着一种无以言说的悲壮之美、高尚之美,它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所以,“美”和“不美”,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就这样奇妙地糅合在了一起,浑然一体,它们之间玄妙的转换,自然的融合,让人忍不住去赞叹文字的力量,忍不住去充满深情地朗读它。教学活动中迈出的一小步,却把师生的思维和情感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至此,学生对于外表与内在,美与不美的辩证理解也就豁然开朗了。“美丽”指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不美丽”的指的是物质层面的东西,作者笔下的居里夫人生活简单,工作艰苦,却一直在追求着精神的丰盈和充实,这样文章的主旨也就水到渠成地品出来了。
由此,我想到了她在《我的信念》当中的一段话,并在课上做了穿插:“我的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我坚信我们是对的。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了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这段文字把玛丽·居里的魅力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联系本文,我们一定会发现,不慕名利、甘于寂寞、纯粹平静、热爱科学,这些是居里夫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也是屠呦呦、邓稼先等许多科学家身上共同的优良品质,这样的穿插和小结顺利完成了由国外到国内,由一个人到一类人的自然延伸与拓展。就这样,我们把一篇文章读深了。
第四个活动比较简单,请围绕“美丽”,结合文章内容,写一句富有哲理的格言。这是一个写的活动。通过上面三个活动,学生对“美丽”的内涵已经有了比较深的理解,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这个活动来升华和强化,并且起到总结收尾的作用。课堂上,学生写作时,他们的思想在沉淀,也在拔节生长。学生写上短短三分钟,一定胜过老师在讲台上自言自语式的碎碎念,于是,他们的指尖上就轻轻流淌过这样的文字:“也许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很多的艰难困苦,但只有百折不挠地去奋斗,去追求,才有可能收获美丽的结果,只有拥有一颗纯粹淡薄的心,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美丽的结果。”
本堂课的四个主要活动到此结束,可我觉得本文的体裁还是要提一提,于是又有了这样的小结与过渡:这篇文章闪耀着“美丽的颜色”,那是镭的色彩,更是一位女科学家身上独特的人性光芒和精神气质,你喜欢这样的居里夫人吗?她的形象是那么真实而富有文学气息,然后再穿插人物传记,突出真实性和文学性两个特点。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和介绍的一种文学形式,传记要求真实,所以可以引用资料中的原话。传记也可以发挥想象,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气质、品质。关于人物传记的特点就这样点到为止。
最后,跟各位分享我这堂自读课教学设计的三个明显特征:(1)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主阅读、自主发现和自主表达;(2)在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如朗读、圈画、默读、交流、讨论、写格言等;(3)设计以“美丽”为轴心的几个活动,有层次地向前推进课堂活动。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出自读课的特点,也是为了让课堂的结构更加紧凑集中。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
来源:徐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