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书房,不到20平方米,与我认识的有书房的那些人的书房相比,算是迷你型的。
令我欣慰的是,我的小书房,却是真正的书房:一个大书柜占满了最长的一面墙的全部。
还好,我没有暴殄天物,周一到周五的每天早晨、晚上,周六日可能是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房里读书。
我书房里的书,几乎没有那些整整齐齐一大排、有着华丽封面、五颜六色的腰封,以及看书名全世界的人都会膜拜的高端入宇宙的书,就像小家小户的门框无法与玉户朱门的门楣相比一样,我的书都是我用心精选过的用来阅读的。
前几年,刚入住新居,书房的书也都搬过来安置妥当,每当家里来了亲戚、朋友或者同事,大概率会各个房间看一下,新居嘛,还是要视察一下的。
除了几乎无一例外的“真宽敞、搭配得真协调、太有品位了”等让主人(主要是我爱人)很受用的客套话,以及配套的好像是真的羡艳赞美的表情,我最期待他们走进书房,先惊讶居然有一个专门的书房,随即发现有那么多的书,再看一看都是些什么书,接着发现大多数是他们特别想阅读、或者没有阅读过甚至没有听说过书名的书,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比刚才更真实的钦慕的神情,最重要的是他们跟我交流阅读体会,再互相推荐几本好书......
然并卵,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只做到了第一个:知道我家有个专门的书房,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如果有的话,八成是这样的:多好的一个卧室浪费掉了,更令人发指的是,有一个居然说,这个本来的卧室也可以当储物间的,可惜装了这么多的书)。
知夫莫如妻也,爱人每每在人家走后,就安慰我,各求其欲,皆得所愿,他们都不读书,也就不注意你的书,就像刮大白的人是不会注意你的电视机是什么牌子的一样。
次数多了,我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儿,我和他们相比,还真是个爱书且要读的人,因为他们多数真的不读书(好在他们也没有在简书里注册的)。
我的底气有些回暖了,不过,我爱人马上又整一小瓢凉水,温柔地给我洗个不至于感冒的精神淋浴:人家不读书也还是那么聪明,工作、工资、孩子、社会地位多数很好,或者说,没看出来读这么多的书的人,有了什么优势,说像你一样的人可能有一点书呆子气你还有点儿憋屈,当然,你有你的优点,不然我怎么会嫁给你呢?所以还是别期待也别跟他们提这个话题,可能更有利于关系的融洽。
我又一想,也确实如此,她轻松地赢了我两遍,我又没有办法不服气。
我自己有时候也知道,我跟他们的亲情友情人情关系依然如故,且大概率存在日益加深的可能,但是有很多话题无法再深入交流与探讨,大概是没用的书惹的祸,好耶?坏耶?
家有千里马,即使是假伯乐也偶尔让人看看,满足一下虚荣心,也是正常的,但是一定不能忘记千里马是用来骑行的,就像最好的毛笔不写字有什么鸟用一样。
书房是用来读书的,我可不想成为刘润所说的“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人,读书是用来提高认知的,提高认知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最终变得越来越好的,而这些变化不是别人看出来,是自己大张旗鼓地说出来了,恰恰是证明了书没有读好(当然,也可能是没选对书,或者没有去践行),所谓“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我坐在书房看书看累了,偶尔想到,我的那些朋友、哥们、同学和亲戚们,他们在干什么呢?我想了半天,也不能确定他们在干什么,但我可以确定一点,他们绝大多数都没在干什么:看书。
此念一起,我突然觉得我狭隘的、幼稚的、孤独的也是傲娇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难道我变坏了吗?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的好几个90后的同事,他们也在看书,是真的看书,而且阅读量还挺大,更令我感慨的是,他们看的很多书,是我在他们那个年龄、那个时代没有看过的好书。只不过他们多数是看电子书,他们的一个手机、一部笔记本电脑或者iPad,就是他们心爱的书房。
马克思在英国的时候,靠恩格斯的接济度日,租住一个拥挤的家,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书房,于是,就把大不列颠图书馆当成了自己的书房。
葛剑雄说:“书房是我的资产阶级梦想。”其实,也肯定是绝大多数喜欢读书人的梦想。
我的有一个自己的书房的梦想已经实现了,接下来的,就是去实现在我的书房里,有我自己写的几本书的梦想。现在,在我书房的电脑里的某个写作平台上,有很多篇文章了,其中一篇就是《我的书房》。
好了,继续悄悄地读书吧,悄悄读的书,就像春夜喜雨,于无声处滋润小苗(也包括小草),入心入脑。
坐在我的书房,写了上面这些形散貌似神也散的话,权当日更了。
第一个照片为网图,与我书柜极度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