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没有不希望家里有一个听话的孩子,但现实生活中却往往事与愿违。现实生活里, 父母们总是被他们的孩子搞得焦头烂额。你赶时间上班的时候,他在那里磨磨叽叽,让你恨不得提上他马上出门;你累的时候他跑到你身边让你给他讲故事,讲一个,然后再讲一个,然后再讲一个 弄得你精疲力尽,苦不堪言;你跟朋友通电话时,他总是在旁边打岔,那么嚷嚷着让你抱,让你腾不出手来;交给他的家务,要等他完成好像是一辈子的事儿....
你会发现,孩子有时候像一颗定时炸弹,总会给你弄出点你问题出来,让你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是愤怒,于 是他们理所当然地被你冠以“问题孩子”的称号。
可是,当父母以这种方式思考的时候,事实上是不愿意成为责任的归属者,而是把责任推给了孩子。当父母抱有这种心态时,便喜欢用“你-信息”开头传递信息。
“你怎么老是回家那么晚?”“你能不能快点,上学都要迟到了”,“你不应该那样做”,“你的行为像个婴儿”。这样的编码传递的是一种拒绝信息,孩子会感受到不被接受,不被认可。不但如此,有时候很可能遭致孩子抗拒。
但是,如果父母此时转换一个角度,把以“你”开头的指责性的信息变成把“你-信息”变成“我-信息”,专注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一味指责对方,那么,对方就不会出现抗拒情绪。因为一个人不会因为另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感受而生气或产生抗拒心理。
比如,当你下班回家累了,孩子找你玩或者讲故事的时候,你完全可以告诉她:“妈妈累了的时候不想玩儿。”或者仅仅是“我累了”,“我想休息会儿”都比“你真烦人”听起来让人舒服。
又如你刚刚扫完地,孩子又把地弄脏了。你可以说"我刚刚收拾完就被你弄脏了,我感到很泄气。”
书中还提到,不单单是送出一个以“我”开头的信息,最好你的回应中包含三个重要内容:
1.描述不可接受的行为事实
2.表达感受
3.该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
第一步很关键,注意,是描述行为,而不是评价行为。
例如,一个孩子上学前说好放学后就回家,但是却晚了一个小时回家,而且也没有打电话。
如何你是孩子妈妈,会作何反应呢?
比较一下下面两位妈妈的反应:
1.“你这么晚才回家,电话也不打一个,怎么这么不考虑人的感受!”
2.“你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给我打电话,我会担心,这会使我无法专心工作。”
第一个例子显然是一种评判语言,让孩子听了会感到不被尊重,孩子会解码成“我是坏孩子。”而第二个妈妈很好地融入了书中的三个要素。首先描述了孩子不可接受的行为,然后表达自己对该行为的感受,最后加上孩子的这个行为可能对父母造成的影响。
其实发现这个不单单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用在配偶上也完全适用嘛。下次老公晚归,我就可以这么跟他说:“亲爱的,晚上12点了你都没有回家,我很担心你,没等到你回来都睡不着觉...”哈哈,怎么感觉有点肉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