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单位要求过课,主要是其他的几位老师说课,而我属于列席会议的人,因为我昨天太累,也没有去看课件,所以今天完全就是一个观察者的身份。
在几位老师分享的过程中,我有种被点亮的感觉。红红老师修改了课件的逻辑规则,让我豁然开朗,这样的开篇堪称虎头,原来这样可以更好的引出课程的内容。而姗姗老师在结尾的互动,也有点睛的作用,算是豹尾。
让准备混混就过去的我,突然拿起来笔,开始构思我要怎么将这个课件。看着看着,听着听着,我忽然进入了一个领域一样。我的脑海中,出现了《完整的成长》这本书的思想,随着这根主线延展出不同的枝蔓,这些枝蔓恰恰可以和课程的内容契合。
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另一个惊喜,以往的每次惊喜都在与我儿子相关的事情上,这一次出现了我的工作之中。惊喜之余,我不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我们以开放自由的姿态,去走进一个作者的领域,并汲取能量的时候,就可以真实的感受到这些文字的力量和魅力。
我一直以为这本书只是让我可以更好走进孩子,其实在我以走进孩子为自己的目标的时候,我已经放下了规则和界限,开始自由的吸收,这才让我在汲取帮助孩子的同时,治愈了我自己,也丰富了我自己,更是拓宽了我思考问题的维度。
这个现象又和这几天读的内容配合的天衣无缝。兴趣是孩子对事物的反应,而我是因为想让我可以更好帮助儿子,成为了我读书学习的兴趣,不管这个兴趣是否主观,但都是给了我们一个开启的机会。
在这个兴趣之下,我开始不设限的接纳和吸收,将自己以儿童的状态去感受这本书,偶尔的不解皱眉和不时的微微一笑,都是我在感受中的情绪反应。恰恰是这些反应,让我对这本书这个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从走近了,到走进了。
而我当下的反应不就是书中所表述的孩子最初的模样吗?我很庆幸,我还有童真,我还可以像孩子一样思考问题,接纳事物。这也是我感受到书中那句——“孩子可以使家长从生命的角度重新感受生活,这是孩子给我们的礼物。”真正的意义。
随着我的践行和体悟,我也更坚定了这个理念和体系的重要性。对读书也更有了兴趣,长久的兴趣就是注意力,就是专注力。当我们如此专注的做一件事,就是我们搭建精神堡垒的时候,每一次专注都是一个基础的道具,足够量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构建完整的城堡,不仅可以抵御外界干扰,还可以耀眼于世,给别人以榜样和启迪。
今天的阅读让我更懂了孩子,孩子是即可行动的人,是执行力极强的人。他们天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却让我们无情的打磨消失,不停的思考、指令、约束,最终让他们迷失了。将本属于他们的能力和品质,也随着规则的复杂,变得稀薄。
综合了两天读书的内容,我先回答一下共读的问题。虽然还有很多话要说,但等到都读完的那一刻,再综合的写下来。
10月26、27日共读内容:第六章、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第一节到第四节)。请思考:
1、兴趣与专注之间有什么关联?
兴趣是儿童认知事物的基础,是孩子开始接触外在世界的关键所在。只有对一个事物拥有了兴趣,儿童才会用五感去感觉它,在感觉的同时产生情绪的反馈和认知的心理历程。当这一切都完整的发生后,才会将这些内化于心,变成内在精神城堡的基石,构建自己的内在世界。
所以兴趣是孩子认知的根本。而专注力呢?当孩子产生感觉和认知的时候,注意力就悄然出现了,它是感觉和认知的升华,在这个感觉和认知内化之后,孩子发现这个事物的更多精彩,于是才有了更多的关注,才有了注意力的出现。
在注意持续的积累之后,孩子的专注力出现并得到提升和巩固。专注力领域的不断拓展,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去汲取知识,建构自我,并借此完整自己的成长过程。因此,书中有这么一句话,长久的兴趣就是注意力,就是专注力。
所以兴趣是开启了一个程序,而专注力是加速了和完整了程序的结果。
2、基于这个发现,接下来,你会如何和孩子互动?
首先,我要学会观察和等待。给他更多自我认知的时间和过程,完成一个观察者该有的样子,并坚守观察者的职责。
其次,我要努力发现他的兴趣所在。关注兴趣带给他的变化,根据他的兴趣带他走进兴趣所在的真实环境和领域,让他在真实的环境中更好的完成认知和成长。
最后,我要和他一起分享。分享这个兴趣带来的不一样的体验,这个兴趣是他的,但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和成长,我要让我的儿子知道,我陪着他不是让我失去了自由,而是陪着他给了我一次升级,一次全新的生活体验,是一种人生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