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暗的房间里,弥漫着药丸的味道,满屋子都是药瓶子,还有满满当当的书籍.......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依在门边,好奇地打量着房间里的一切……
这其实不是梦,是我童年时的一个幻景。
在老庄,我家邻居是一对老年夫妇,我叫他们姨爹姨娘,姨爹是旧时代的地主身份,从小十指不沾阳春水却饱读诗书。
姨爹有地主的身份,却没有当地主的命。大生产队时还能凑合着挣几分工,得以维持生计,生产承包到户后就悲戚了,手无缚鸡之力的姨爹,常常被姨娘骂的狗血喷头。
印象中的姨爹,常年呆在屋子里,满屋子都是药瓶子,还有就是书。
我极小的时候,很好奇姨爹屋子里的药丸味和满台子的书籍,却有惮于姨娘的不善,始终不敢迈进那又好奇又向往的屋子里。
整齐安静地立在那儿,默默无语,浑身却又散发着神秘的气息,这就是我对于书的最初印象。
我和书可谓结缘已久。
最初接触到书,是因为我有一个喜爱看书,同时也疯狂购书的哥哥。
记得大哥的屋里有个大木箱子,里面是满满的书。
《红楼梦》、《西厢记》、《聊斋志异》、《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等等等,这些我很小的时候就都接触到的。
那时候只是“看”到过《红楼梦》,找里面写宝黛爱情故事的章节看看,没有系统地读下去,却也看看津津有味。
那个时候,如果有人引导我读名著,最好了。所以我觉得,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不要强迫他们去看经典名著,大人适当的引导,培养阅读的兴趣最重要。
我上小学时,姐上初中,姐经常会带回来《少年文艺》和《故事会》,上面的故事我看得着迷。
到我上初中时,镇上有周姓的生意人,每天都在校园里兜售图画书,也出租书。我会把为数不多的零花钱,都用来租书上了。
后来《读者文摘》,也就是现在的《读者》,开始盛行起来。《读者》对我的影响意义深远,它向我展开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一直以来,我认为《读者》带有慈悲为怀的基督色彩。
十年前,我在上派陪读,偶遇到希望书社,提供租书,每天一毛钱的低价,让我成为了书社的常客。
为了省钱,我拼命地看书,几乎四五天就看完一本书。囫囵吞枣地看了不少书,可惜没有写书评,所以对这些书印象都不深。
有个读书大咖说过,读完一本书就要强迫自己写500字的书评,书才算没白读。我非常认同。
陪读的大半年,是我密集性读书最多的时候,并且当时有意识地多读经典类书籍。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最充实最愉快的一段时光。
事实上,不被家庭琐事缠绕,能够心无旁骛地安心读书,在人生的长河里,这个时段并不多。
以上,就是我书与结缘的里程。
如今读书依然是我的一大癖好,可谓痴心不改吧。我常用的是微信读书和网易蜗牛读书,非常好用又经济实惠的两个读书app。
现在互联网非常发达的今天,各种读书的app层出不穷,只要你想,没有你不能了解的信息,没有你看不了的书籍。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幸运的时代。相比于过去,读书变得异常便捷,更何况还有听书可以为泛读助力,很好地利用到了碎片时间。
也许你会说,你看了这些书又怎样,又有什么用呢?是的,确实没看出有什么用。
其实读书这件事,完全看个人缘分吧,不可强求。就和钓鱼下棋打麻将一个样,能自得其乐就好。
张佳玮说过:
世界一片光明倒是未必,但看书多了,而且不跟自己为难的话,大体上,世界是会更宽敞有趣一点儿的。
深以为然。
读书也是让我们的心变宽敞一点,人变有趣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