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说:“如今人人都知道对父母应当孝顺,对兄长应当尊敬,但实际上却不能做到,这便说明‘知’与‘行’分明是两回事。”
王阳明感叹道:“很多人都有这种看法。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正是由于人们的心被各种私心杂念所隔断,已不再是那个知行的本体了。
“到达了心灵的极高境界,是没有知而不能行的。如果知而不能行,只是没有真正知道而已。古圣先贤教人不论是做治学致知的学问,或是做修身实践的功夫,其目的正是要恢复那知行的本体,而不是只要你那样去做就行了的。
“要恢复这个本体,即是要恢复自己心灵那种最本能的反应。如《大学》里就举了一个真知真行的例子给大家看:真正的知与行,就如同见到了漂亮的东西,出自本能地就喜欢它了;也像闻到一股极臭的味道,马上就起恶心欲呕的反应。
“看到美好的事物,这个过程属于‘知’;喜欢美好的事物,此过程属于‘行’。当你一见到那美好的事物时,你的心就出自本能地喜欢了,而不是见了后,又另起一个心去喜欢。在那见到美好事物的一瞬间,就是知行本体的呈现。闻到极臭的味道也是如此。”王阳明在这里所说的“知行的本体”,正是“心”的本来面目,现代心理学中的“潜意识”、“无意识”或“本体意识”概念与之类似。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心的本来面目与“道”相通,也就是说,达到一定的境界,心能够洞悉大自然的规律,并与之合而为一,是创造天地万物的源泉。
一个人的思维、意识越接近这个层次,“知”与“行”的差别就越小,所具有的能量和智慧就越大。当发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后,“知”与“行”就完全没有分别了,这时所展现的智慧和能力是无穷无尽的。
而有时我们很想去做一件事,但又不能付诸实施,这就是因为许多乱七八糟的杂念充塞着我们的大脑,将想做这件事的念头与本体意识间的能量通道隔断了。如果一个想法没有足够的能量支持,是无法采取行动的;即使采取行动了,也很难坚持下去。
要想做成自己想做和应该做的事,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达到“真知”的状态,也就是要抓住最初的那个念头,把它放大,保持住那种喜悦的感觉,让这件事在心中形成一个清晰、生动的心理意象,从而启动一个威力无比的能量系统,让整个身心围绕着这件事行动起来。
那些最初的反应,往往就是知行的本体在空灵的状态做出的,不曾有私心杂念隔断过的反应,如不及时抓住,以行动进行巩固,很快就会稍纵即逝。
王阳明话锋一转,说道:“不过,假如一个人鼻塞的话,虽然那股极臭的味道就在身边,他不曾闻到,就不会起厌恶的反应。但这只不过是他未曾真正闻到臭的味道罢了。就像说某个人真正懂得孝、悌之道,必定是这个人已经能笃实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总不能是他只是知道说些孝、悌的话,就可称为懂孝、悌之道。
“我们自身的感觉也是如此。如知痛、知寒、知饥等,必须真正是自己身上痛了、知道冷了、肚子饿了,方才是真正地知痛、知寒、知饥。如此来说,知行如何分得开?”
圣人教人做修身的学问,必须在平常具体的行动和感觉上下功夫,即要抓住内心美好的、本能的、自然的反应,不断培养它,方才可以称之为“真知”,不然就是不曾知道。
以上内容摘自《王阳明心学全书》
从小到大,我知道应该孝顺父母,爱父母。我懂事听话,从不让他们操心,努力挣钱帮他们减轻家庭负担;成家后关心他们的生活,给他们买东西。以为这就是对他们的爱和孝顺。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家里姐弟几个都觉得父母爱我们,对我们很好,我们也努力的去回报这份爱,但我们和父母之间却没有别人家的那种亲密感。面对付出感满满的妈妈,生怕一不小心又让她委屈难过,我们都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她,讨好着她。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里,我们姐弟几个都未曾活出过自己的攻击性。心里上觉得应该孝顺父母,身体上却有些想逃离。反过来又因为这种逃离而内疚,这种复杂而纠结的情绪在心里导致我们根本看不见事物的本质,又怎能做到知行合一的去孝顺父母。
我要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跳出这种奇怪的想逃离中呢?
首先,承认妈妈并不爱我们的事实。她把全身心都用在儿女们身上,想用这样的方式来找寻自己存在的价值,以满足自己被需要、被爱的需求。她小时候痛苦的成长经历造成妈妈没有真正爱的能力,她需要不断的付出、努力做事来确定自己的存在感。这种自我付出和牺牲的角色让她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委屈和怨恨,她觉得自己那么努力,那么辛苦生活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和爱,她用委屈自己的方式来获取爱其实也是一种对家人的控制。承认她对我们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出于爱,接纳她没有能力爱我们的事实,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妈妈。
第二,不做虚假的好人。跟妈妈的相处中去共情她的情绪,帮她看到她的感受和需求,真诚地像她表达我们自己的感受。亲人间的客气带来的不一定就是关系的和谐,还有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和疏远。
第三,和妈妈划清界限,分清什么是她的事,什么是我的事。她委屈自己不快乐那是她的事,我们不能因为对父母天生的忠诚就认为自己不配得到幸福快乐!我的事就是先爱自己,爱满自溢当自我得到足够的爱和滋养就会自然的去爱父母,这时的爱不再是基于应该孝顺和回报父母,而是出自内心的去感受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成长。
去除内心的限制性信念,找回心原有的智慧,让爱父母,孝顺父母一切从本心出发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