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真相
第一节:存在真相吗?
头脑中的念头喋喋不休充满冲突,现实生活总是充满痛苦,总是处在孤独和恐惧当中,年龄越大,生活压力越大,身心疲惫,我们的生活就应该如此吗?难道生命就应该是这样的轨迹吗?
只要稍稍思考,就一定会感觉到有什么东西不对劲儿,我们一生在追求快乐和幸福,可随着年龄的增加,似乎快乐和幸福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所有获得的某种快乐的感受都是短暂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处在这种生活状态当中,很多人也会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寻找痛苦和恐惧的根源。
我们就活在自我认知当中,我们就是通过头脑的思想和意识来判断和选择,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依赖于我们的思想和意识,我们也透过我们的思想和意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实的准确的,是否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痛苦也是必然的?如果说我们认为是由于我们的认知局限造成了错误的判断和选择,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改变我们的认知,来全新的认识现实世界,并由此改变我们在现实世界遇到的痛苦呢?
这个世界是否有真正的天堂和乐园?这个世界是否与我们的认知有关系?如果我们想要获得答案,首先就要超越我们头脑的认知。他们的思想和意识就存在于头脑当中,因此只有超越了大脑的感知范围,我们才可能全面的了解大脑所感知到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个世界一定会有一个真相,有一个答案和这个答案一定是在超越了大脑认知之后才可以获得的,也许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也许我们看到的世界是虚假的,可无论真实和虚假都只有在我们超越了大脑认知之后,才可以能够明确的获得答案。因此我们探索任何真相的愿望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痛苦,来自于我们内在的困惑和纠结,来自于我们想要通过努力摆脱现有困境的信念。
我们探索任何真相都无法依靠知识和其他人的帮助和指引,因为我们遇到的痛苦与我们个人的认知有关,只有在突破我们个人认知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了解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因为这个世界里所有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都以自己的角度在了解外在的世界,都以自己的角度与外在的世界产生互动,每一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没有办法用别人的认知来了解我们自己碰触到的世界,我们必须需要了解我们自己的认知,并且通过突破认知,才能够让我们清楚的看到真实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们就生活在各种角色当中,这种决策中有社会集体赋予我们的角色,也有我们个人赋予的某种角色,可对于我们来说,所有的角色都是一样的,因为角色就代表的认知和信念。
如果我们仔细了解全人类的文化,无论是经历了无数年沉淀的古代文明和文化,还是现代的科技和生活,都是试图呈现生活中的各种角色,并帮助人类更容易地进入到角色当中。因此围绕我们整个生活的所有关系形成了相互的角色,而我们整个的社会体系,就是以进入角色为基本的标准,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信念,社会的所有道德文化以及教育科学就是各种角色的说明书。无论我们想要从事哪一种职业还是投入到哪一种生活,都可以通过社会的各种角度获得进入角色的说明和训练。因此我们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各种技术技能,就是某些角色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和行为,学习的过程就是让我们更快速的接近那些角色。而社会的道德,个人的责任和品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对各种角色进入状态的要求。我们进入到角色当中,就会形成专注的状态就会具有责任心,就会呈现出与角色相吻合的认知和能力。而同时在我们进入角色之前所进行的各种科学文化的储备以及技术技能的学习,就是引导我们对于角色的认知。因此所有的学习包括爱好都是在培养我们的角色感,都是在培养我们进入角色的专注状态,所有的道德文化都是在帮助我们稳定在某些角色当中,任何脱离角色的行为都将受到道德和文化的制约,任何拒绝进入角色的人都将被排除在社会之外。
因此无论是我们的工作、家庭、婚姻,还是教育、娱乐、爱好、技能都是各种角色,都有着进入角色的教育和学习的体系,也都有对角色的基本要求。所有的人都努力的在投入到各种角色当中,所有的改变仅仅是让我们能够更稳定更持久的呈现出与角色相符合的状态。
我们头脑中的冲突就是决策与我们自身状态之间的冲突,因为所有的角色都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所有的角色都与自然规则毫无联系,所有的角色都是以人类的角度建立的人文关系。最重要的是所有的角色都是相对固化的,一种生命状态,是一种与自然完全分离开的一种状态,可实际上我们就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当中,处在一个不断运动的自然当中因此一切的角色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延伸而发生变化。这也是造成了我们情绪多变,思想多变的原因,也是造成了我们与生活产生各种冲突的原因,因为每一个人当投入到角色当中之后都会呈现出一种与角色相吻合的能力以及相对固化的状态,我们称之为信念,这种信念就成为了我们的一种习惯和生活模式。我们的信念越强大,我们就越固化在某种生活状态当中,就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运动生命是一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可对于处在僵化的人来说,自然流动带来的就是未知的恐惧。因此社会的矛盾冲突以及头脑中的纠结都是必然的结果,我们越是融入到社会的角色当中,我们对社会角色的信念越强烈,我们的适应能力就会越差,就会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以及自然的运动,就会与现实生活产生巨大的冲突。
因此,只要我们认真的审视我们头脑中的信念,就会发现很多信念是相互矛盾的,这些矛盾的信念就是来自于一方面,我们需要互换角色,而另一方面我们需要随着自然流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这种保守和激进、僵化和流动的对立,就形成了我们头脑中的纠结和冲突。
很多年轻人希望找到合适的伴侣,甚至很多人认为他们对于伴侣的要求都很简单,比如幽默稳重,体贴专一。可实际上这几项要求之间都是相互矛盾的,幽默的人就不会稳重,体贴的人就不可能专一。
幽默不仅仅代表快乐,同时也代表着一种适应性和流动性,我们快乐的情绪是由于流动状态才产生的。只有当我们不再僵化我们与自然的状态以及社会的发展处在相同的流动状态,我们才能够产生出愉悦的情绪状态来,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内在的能量处在与外在世界顺畅的流动当中,这种能量的流动形成的感受就叫快乐。与此相反的就是当我们处在固话将化的状态的时候,我们的能量流动就会比较差,能量淤积在身体当中所形成的感受就叫抑郁。而能量流动越强的人,对周围的环境适应能力越强的人就是多变的人因为不断的改变自己,才能够适应环境,因此这种多变的本身就代表着不稳定,稳定就是代表着互换的状态,代表着角色感更强的状态。我们喜欢稳定的原因,是因为婚姻的本身就是一种角色,我们追求任何一种生活都希望处在稳定的状态中,而只有完全投入到角色当中,完全认同那些角色的人才会产生稳定感,但是这样的人往往却会缺少变通性和适应性。因此幽默和稳重之间就是完全对立的两种状态,所有的人只能处在其中的一种状态中,也就是稳定的人就不流动,流动的人就不能稳定,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同样的道理,体贴就代表着我们自我获得了满足感,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两个独立自我相互交流的关系,一方获得的满足,一定是以另一方的付出为代价的,而实际上没有人会愿意付出,所有的付出也都是一种假象,也都是一种利益的考量。因此人与人之间都是充满冲突的,无论任何人付出多少,都会去考量自己的获得,越接近付出与平衡的状态,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更持久。另外所有能够让他人获得满足感的人,就是他们更善于了解和观察他人的感受,无论他们通过这种观察的行为是为了获取什么样的利益,他们往往是对外在环境更敏感的人,因此他们就不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方向上,他们对外界的关注是全方位的,因此任何体贴的人都是最不可能专注的人,而专注的人一定不会很体贴。
只要我们开始了解头脑中的认知,就会发现头脑中有无数的信念是相互冲突和矛盾的,就是由于这些相互冲突和矛盾的信念才造成了我们头脑中的困惑和纠结。
以这样的角度说,我们与现实之间的各种冲突以及我们头脑中内在的困惑很大的,可能是由于我们认知上的冲突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调整头脑中的认知,也许就能够解决内在的冲突,以及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了。
当然这是一种假设,只是我们在了解了头脑认知之后,所应该怀疑的方向,只要我们为此展开行动,只要我们开始去认真了解头脑中的认知,不仅仅会发现那些信念是相互冲突和矛盾的,最终会发现那些认知从本质上是不真实的。
我们就处在一个二元世界当中,这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基本感知,以二元的角度看事物永远存在好坏、对错、美丑等相对立的内在关系,我们以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了解和观察这个世界,因此人类就形成了两种完全相反的认知。而人类的性别、性格以及各种信仰、信念、职业都是由于相反的认知所形成的,这就造成了所有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那就是当我们选择了其中一面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与另一面是相反的。这就如同手心和手背一样,我们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面,要么看到手心,要么看到手背。因此每一个人只能够看到半个世界,而另外半个世界是每一个人都无法看到的,只能通过了解我们自己所处的世界,来推导另外半个世界的状态。可问题是这两部分世界是相反的,而任何推导的前提都是从我们的信念和认知开始的,也就是我们首先相信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真实的是准确的,我们以此在进行推导的时候,往往就会以我们的角度推导另外半个世界,这样的推倒结果就会造成对另外半个世界完全错误的认知。
也就是当我们处在左侧的时候,我们按照左侧的标准来推导右侧,可实际上右侧与我们是完全相反的,同样的道理右侧也会以此来推导,我们这就造成了相反的,两种认知之间是很难产生融合和沟通的,虽然相互之间表面看都是一致的,甚至都会产生对对面世界强烈的探索愿望和兴趣,但是只要相互足够接近,就会发现双方都是在以自己的角度来认定对方的世界。
我们头脑中建立的的认知并不是完全处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认知,是所有人类共同建立的认知,我们往往通过教育文化等多种方面已经接触到了所有人类共有的认知部分,可实际上建立认知体系的人类本身就存在相互的对立,因此认知理念当中也是相互对立的。就如同幽默和稳重之间的对立关系是一样的,我们认为幽默和稳重的认知是符合我们个人愿望的也是我们信任的认知,可实际上幽默与稳重是完全对立的两类人建立的认知。对于性格感性,适应能力更强的人来说,幽默的本身就是他们的性格特征,而对于角色感更强的人来说,稳重的本身就是他们的性格特征。
我们要了解认知并不是知识,认知是我们对所处状态的一种感受,也就是感知。
我们都活在感觉当中,我们相信感觉是真实的,而我们的感觉又跟我们的性格和性别有关联,而性格和性别本身又影响了我们的认知状态,因此不同性别和性格的人就处在不同的状态当中,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自我认知,切记是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就是对自己所处状态的一种感知能力,对于幽默的人来说,幽默是他们天然的一种状态,他们不仅能够在生活中表现出幽默的状态来,他们也可以准确的将幽默的状态,以知识的角度描述出来。
而当那些稳重的人,那些并没有呈现出幽默状态的人,通过教育文化等很多方面了解了有关稳重的知识之后,他们就形成了对幽默的认知。可这个认知并不是他们的自我感知认知,而是呈现在他们头脑中的自我思想认知。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稳重的认知是一种自我感知的认知,因为他们就是处在稳重的状态当中,而他们对幽默的认知是一种对知识的肯定,是一种思想的认知,很显然,对于知识的认知并不是从他们自身的状态形成的,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这是一种二手的知识,而不是亲身的体验和感知。可当这两种认知都以记忆的角度存在于头脑当中的时候,大脑并不会区分这两种认知的差别,因此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对这两种认知都进行了肯定。可他们并不知道,这两种认知是处在两种生命状态中所呈现出来的,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且只可以选择其一,者不可能同时存在。同样对于处在幽默状态的人,也会以知识的角度将有关稳重的认知建立起来,并与幽默的自我感知混合在一起。
这就是目前每一个人所处的状况,我们对整个世界的了解一半处在自我感知当中,而另一半处在头脑的认知当中,可当我们充分信任大脑思考的时候,往往会把这两种状态混合在一起,我们误以为我们看到了全部的世界,可实际上,只有自我感觉的那一部分世界是我们能够真实感知到的,而我们看到的跟知识有关所形成的认知世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完全虚假的。也就是说以我们以知识角度所形成的认知,来判断那一部分世界会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来。
当我们与另外一个人面对面站立的时候,我们的左侧对于那个人来说是他的右侧,而他的左侧对于我们来说是我们的右侧。因此当两个人都在说左侧的时候,其实说的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方向。我们建立的知识认知是来自于每一个人自身的感受,这些知识是对自身感受的描述。可对于性格相反的人来说,如果以这样的描述来理解,他所获得的知识与他所处的现实是相反的。可对于掌握知识的人来说,他完全无法意识到它处在一种错误的认知当中。而对于总结自身体验的人来说,也就是形成那些知识的人来说,他们不可能把自身的真实体验用完全两种不同的角度描述出来,因为这样描述出来的结果是完全对立的,并且是相互矛盾的,这样的知识是无法被任何人接受的。
比如当我们问起某一个人他所处的位置的时候,他要么以他的角度来描述,要么以我们的角度来描述,因为在相互的位置当中存在非常多的相对性,如果我们与他是面对面的,它的左右与我们的左右是完全相反的,可如果我们与他是同向的,它的左右与我们的左右就是完全相同的。在现实生活当中当我们与任何人之间描述位置的时候,首先都是确定方向,否则就可能发生描述的内容与实际理解完全相反的情况。可如果不是先确定方向而是试图通过描述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充分理解他的位置,他只能说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既是左面又是右面,既是前面又是后面,你们自己根据你们所处的方向来自己判断吧。
人与人在沟通的过程当中,首先就是要获得相同的信念,也就是标准,只有在相同标准的情况下相互沟通才能够顺畅,否则相互的沟通只能造成各种错误的理解和冲突。
在人际关系当中,夫妻关系是最难处理的,这是因为夫妻关系是所有人与人之间关系中完全对立的关系,性格相反性别相反的状态,造成两个人在所有认知角度的不同。而且在我们的认知体系当中,有许多的认知是很难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比如女人对于感觉的细腻是男人无法具备的,因此女人感受到的许多感觉对于男人来说是一无所知的男人,可以通过知识了解那些感觉的名词,但无法获得亲身的感受,因此当女人试图跟男人去沟通感受的时候,双方根本无法建立统一的认知标准,虽然表面上看,经过良好的教育,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理解女人描述的情感认知的知识,但是由于没有切身的感受,双方之间必然会产生完全相反的认知结果。女人描述的细腻感受对于男人来说仅仅是一种头脑的思想认知,因此他们能够与女性沟通的方式,只能寻找更多的知识来交流,很显然这是一种完全虚假的交流,女人很容易就识破这种虚假的状态。
对于一个没有细腻感知的男人来说,如果想与女人获得交流,就首先了解那些感觉的名词以及包含的内容。而对于女人来说那些感觉就是他自身随时感受到的,是不需要通过任何学习的方式就可以获知的。假如某一个男人想要跟女人沟通,感觉他找到了某一个作者写的一本书,这本书里既包含了女人的各种感知,也包含了对感知的解释,它可以用这些知识与女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甚至由于这些知识极度丰富,在交流的初期,一定会让女人认为这个男人是了解和感受到那些细腻情感的。可只要近距离的接触,女人很快就会发现这个男人是个冒牌货,因为虽然他侃侃而谈,却丝毫没有细腻感情支撑下的行为,比如浪漫、体贴等等。
实际上当一个人用某一个作者的知识与另一个人的体验进行沟通的时候,这就等同于这个人躯壳加上了作者的大脑在与另一个人沟通。很显然这是一个冒牌货,而且这样的沟通状态也会很不爽,因为冒牌的就是虚假的,在沟通的过程中任何一个问题都会让他产生困惑,都需要去了解和学习,他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够勉强的保持相互的沟通状态。而且在行为当中可以处处流露出他就是一个冒牌货,因为那些知识是别人的体验与他个人的感受毫无关系,因此只要聊到体验,只要涉及到行动,他就会露出虚假的状态来。
对于男人来说也是如此,男人活在一个相对逻辑的理性的状态当中,他们对于感知不是很细腻,但是他们对于现实会很敏感。
当我们在探讨细腻和敏感的时候,不是女人比男人更细腻和敏感,实际上细腻和敏感只是对自身所处状态的感知,我们对于自身所处的状态永远是细腻和敏感的,只是我们并不了解别人所处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因此当我们在试图描述非自身状态的时候,我们就显得粗糙笨拙,当我们描述自身所处状态的时候都会很细腻敏感。
而对于男人和女人来说,之间的差别只是内在和外在的差别,女人更关注内在状态,男人更关注外在状态,因此女人对于身体上的感知更敏感和细腻,男人对于现实的感知更敏感和细腻,这就是两种不同性格形成的差异。
男人不懂得情感,女人不懂得现实,双方完全处在两个世界,女人处在内心丰富情感世界,男人处在丰富的现实世界,男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敏感和细腻,远远超越女人,而女人对于内心情感的世界敏感和细腻也远远超越男人,男人女人在交流各自不同世界的时候是无法产生真正沟通的。
我们追求的沟通,是希望相互共同理解,共同交流,可实际上所有的沟通仅仅是对自我所处状态的描述,每一个人都活在一种自我的状态当中,我们需要获得他人的赞同。因此任何的沟通都是一种自我的表演,通过对自我状态的描述,获得他人的赞同即可。相互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力就是相互的赞同,可实际上由于双方所处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所感受到的状态也不同,因此获得良好赞同的前提只有伪装,也就是在伪装的状态下装作相互理解的状态才能够产生良好的共同性,否则一方在描述自身的状态,另一方却不厌其烦,双方都是如此。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正的理解,只有相互的感同身受,只有相同的经历才会形成相同的感受,可既然感受都相同,还有交流的意义和必要吗?
因此沟通的表面行为就是相互的征服,通过沟通,不仅描述了自身的状态,同时也可以征服对方,因为每个人对于另外半个世界都充满好奇。可沟通的结果,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并不能够让对方真实的感受到自己所处的状态,这就是生命的独特特点,任何的知识传递并不能传递感受,而只有我们身处在某种状态和环境当中,我们才能感同身受,可对于性格和性别的角度,没有人可以在两种性格和性别间任意转换,任意形成感受。每一个人只能够感受到与自己性格和性别相符合的状态,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毫无意义的,一方描述自身的感受,另一方通过描述获得了知识和知识就是二手的,这就如同一方描述出来的任何自身感受,对于另一方来说都等同于病毒,会感染对方造成对方错误的理解,同时也会造成双方错误的理解都认为相互产生了良好的沟通能力,可实际上完全不同的状态,完全不同的感受,所有的沟通和交流都是表面的。因此无论任何良好沟通中的状态,只要近距离接触都会发现双方都是刻意的伪装距离接近伪装就无法继续,当伪装戳穿的时候,就会发现双方无法沟通,无法交流。
从这一点来说每一个人永远是孤独的每一个人都活在自身的感受当中,而我们的感受是无法进行沟通和交流就可以让他人获得相同感受的,因此我们任何的沟通交流都是表面的,都是虚假和表演状态才形成的。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每一个人都会意识到这一点,每一个人也都会慢慢处在独立的状态当中,无论他外在建立多少与他人的关系,内在也永远是孤独的。
表面看,我们的内在与外在是完全两种不同的世界,内在代表我们自己外在代表现实,可实际上内在与外在是相互连接的,外在只是内在的显化。当我们处在分离状态的时候,我们才会区分内在和外在的差别,处在融合状态的时候,内外在是没有差别的。
我们一定要认真了解知识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当我们把知识当成了我们自己的认知的时候,就等于是把他人的经验当成了我们自己的体验,很显然任何的知识都是他人的经验的总结,可当我们相信那些知识的时候,我们就会把那些知识当成我们真实的体验,同时由于自我的独特能力,往往也会在头脑中帮我们营造出一种虚假的感受来丰富那些知识认知,让我们无法分清知识的认知与自我感知的差异,因此才造成我们把所有的认知都混合在一起。
知识有其基本的用处,但是不能成为我们自我认知的一个部分,最重要都是那些与我们处在对立世界中人所总结出来的知识,往往完全与我们的自身感受相反的,当我们把这一部分知识当成是自我认知之后,就其中由于相反的认知造成完全相反的判断,因此每一个人的世界里总有一部分是错误的,可实际上那一部分错误产生的原因就是错误的认知形成的。可这些政治从我们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已经从各个角度渗透到我们的头脑当中,成为我们自我的一个部分,我们根本就无法用很短的时间将虚假的认知区分出来。因此我们就必须将所有的认知一个个拆解去了解哪些认知是虚假的,哪些认知造成了我们对世界错误的角度,只要清除了那些错误的认知,我们就可以消除内在的纠结以及与现实的冲突。
实际上没有人能够达成这一点。
很显然,我们在出生的那一刻,性格和性别就已经是注定的,也就意味着所有的人类都会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所有的生命都会处在两种不同的世界当中进行区分,这是生命的一种特征,当所有的人类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就意味着完全对立的两类人构建出一个共同的世界来,虽然各自努力在按照自己的认知构建自己的世界,可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全部的,只是由于我们内在矛盾的认知,造成我们看到的一部分世界是正确的,看到的另一部分世界是错误的。不过我们按照那些宗教信仰以及灵修的理念,试图通过某种自我的安慰或者努力来接受所有的正确和错误,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就活在自我认知当中,我们的所有自信就来自于我们的认知,我们改变不了认知的时候,我们永远会看到与认知相符合的世界,因此只要那些错误的认知还存在,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也一定存在错误。当我们试图忽略认知,仅仅靠一些个人的努力,包括试图让自己去接纳和面对错误的时候,这明显是一种自欺欺人。这就如同我们已经看到了错误,我们只需要闭上眼睛装作错误,不存在就等于错误不存在了,可实际上认知存在于我们的头脑当中,即使我们闭上眼睛也不等于改变了头脑中错误的认知,因此在没有改变错误认知的情况下去努力接纳和面对,这就如同一个小孩玩儿的把戏一样,是一种完全自欺欺人的,毫无结果的行为。
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所有的认知都是相互对立的,因为对立才会相互认定,才会相互在比较中存在,当一方不存在的时候,就意味着另一方也不存在了。
比如我们所形容的冷和热就是相互对比出来的,因为有了冷的对比才会产生热的概念,因为有了热的对比才会有了冷的感受。当不存在冷的时候,我们也就不知道什么叫热,那就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根本没有办法用语言来描述我们存在的状态,只有在可以对比的情况下,才能够描述我们存在的状态。
当鱼生活在水里的时候,对于鱼来说,它最大的困难并不是了解它所存在的海洋有多么巨大,海洋中的生物有多么丰富,甚至海洋以外的世界是多么宏大的,它最难了解的是与它生命息息相关的水,因为它与水完全融合在一起,因此它根本感受不到水的存在。
如果我们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当中,我们就很难能够形容那种状态是什么,只有状态发生了变化。因为变化形成了对比,我们才会产生一种形容的状态,这也就是这个世界呈现出对立关系的原因,因为对立关系形成了对立关系之间相互的变化,在变化中所形成的对比才会产生相互的沟通和交流,否则相同的状态下,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去沟通,因为大家所有的感受都是一致的,而且是稳定的,没有什么可以形容的,也没有什么是可以能说的明白的。
这就是处在分离状态中的人很难理解的,所谓的分离状态就是出的相互的对比状态当中,在对比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好坏、对错的差别,因此他们就很难能够理解,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是什么样的状态。虽然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情绪要稳定,生活的状态要稳定,很显然所有的人都希望追求一种没有对比的生活状态,可实际上没有对比的生活状态就没有办法形容,根本没有办法用语言来描述出来。
当鞋合脚的时候,我们就会忘记脚和鞋的存在,只要我们感受到脚或者鞋的存在,就说明鞋在磨脚。通过以脚的角度来说,是鞋不合适才磨的脚,可如果以鞋的角度来说,是脚不合适才磨的鞋。
这就是二元世界的基本特点,由于相互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就必然会出现相互的摩擦。只不过由于双方所处的角度完全相反,因此所获得的答案表面看是相同的,实际上是相反的,所有的人所获得的答案都是对方磨了自己。这个答案双方都是一致的,可问题是两个人的世界里,对方代表各自两个人。因此甲的答案是乙磨了甲,而乙的答案是甲磨了乙。可实际上这是同一件事情,这就是相互对立关系所形成的再普通不过的事件了,其中根本没有好坏对错,只有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判定。
如果想解决相互的冲突,根本不是个宽容接纳面对的方式就能解决的,最重要的是首先获得相互的位置,取得相互沟通的标准才可能获得一致的认知结果。这就如同定位一样,首先要判断相互的位置,只有确定了坐标,确定了方位,相互的沟通才可以顺畅的进行。这实际上由于人与人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只要在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冲突,每一个人都会以每一个人的角度,每一个人都处在自己的状态当中。因此,即使相互进行了定位,相互确定了坐标,也依然会存在各种冲突和矛盾,因为每一个人最终都会以自己的角度来认知这个世界,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因此这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虽然几乎所有的人都试图在摆脱二元世界的这种束缚,都试图通过宗教信仰、心灵修行等多种方式和努力来了解人类的认知。但实际上,无论人类如何努力,能够了解认知并且跳出认知束缚的人类几乎寥寥无几,绝大部分人也必然会被二元状态束缚被自我的认知围困处在相互的冲突和矛盾当中,不断的起伏,不断的挣扎,一直到生命的终结。
这是因为认知根本就不存在,所有的认知就是由于对立关系才形成,因为对立关系才会形成冲突,才会形成错误的认知,可当我们试图消除对立关系产生的认知的时候,却发现当我们去除掉那些错误认知的时候,正确的认知也不存在了。
我们的时间和空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形成的,只有当我们与另外一个人面对面的时候,之间才产生了空间,才产生了方位。认知的错误是由于双方相对的关系造成的,可当我们试图在调整认知的时候,当双方的认知变成了同样方向,就意味着双方没有了对立关系,也就不存在双方的空间,双方站在完全相同的位置、相同的方向,空间不存在了,定位就毫无意义。
我们之所以产生错误,是由于我们与某些人或某些事物形成了对立造成的,对立就意味着双方既有距离而且方向相反。我们如果想要改变错误的认知,其目的就是想要将两个人的认知调整成相同的一个方向,这也是所有人努力的方向,我们任何对外在事物的改变,就是想改变其他的人与我们的认知相同,或者我们努力改变自己的认知与他人相同,可实际上这种努力是完全徒劳无功的。因为只要我们试图调整自我认知或他人的认知,其基本结果就是要改变相互的距离和对立的关系,试图让双方站在相同的角度,面对相同的方向。这样就造成了双方从对立关系走到一起形成一个固定的点,这时时间和空间就不存在了,既然没有了对立关系,就根本不存在好坏对错,也不存在前后左右,这种双方合一的结果就造成关系都不需要,因为双方完全是一致的,甚至连认知都不需要,因为所有的认知也是由于关系形成的,没有了人与人的关系,没有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我们就不存在任何认知。
因此只要我们试图去了解和拆解任何认知,就会发现,要么我们被自我的认知所影响所困惑,沉浸在错误的矛盾的认知当中无法自拔,要么当我们试图努力看清那些认知的时候,却发现那个认知本身是虚假的,是根本不存在的。可要知道这些认知支撑的是某一个方向的世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有许许多多的认知来支撑的,这就如同一座大厦的,当今股价一样,有无数的柱子撑起了这座大厦,每一根柱子都是一个信念,当我们去拆解那些信念的时候,却发现那些信念根本就不真实的存在,这时就等于拆除了这座大厦的其中一根柱子,这也会造成大厦变得更加不稳定,其后果就会让我们感受到内在强烈的恐惧。而对于企业大部分人来说,只要遇到了内在的恐惧,往往就会停止对信念和认知的了解,通过外在的行动来消除恐惧,其实就是等同于认同了原有的认知,不去拆解和了解那些认知了,这就是自我的幻象。
认知就是自我的触角也是自我的基础,当我们去了解那些认知的时候,要么被那些认知所困惑,无法看到认知真实的一面,要么当我们看到认知虚假的时候,就会感受到整个人生的倾斜和崩溃,就会在恐惧的推动下,回归到现实当中,这就等同于我们在自我的面前又被自我降服和推动。因为我们对于外在任何的行动都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只要认知没有发生变化,自我的根基就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和认识也不会发生变化。
这也算是一个低层次的真相,我们受困于自我的幻象当中,自我就是那些信念,就是我们的认知,这些认知来自于我们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同时也来自于我们的教育以及社会集体的信念。自我就如同病毒一样,本身并不具备生命,但是它可以寄生在细胞当中,通过吸取细胞的养分来获得自我成长。而且这些病毒成功的欺骗了身体,让身体帮助他们完成了更快速的复制和变异,可最终病毒的大量繁殖会造成整个身体的崩溃和死亡,死亡并不是病毒,最终的目的,因此病毒惧怕死亡。
自我也是如此,自我并不真实的存在,他利用人类的集体生活以及人类社会的信念完成了自我的复制,利用自我的幻象来进行欺骗,因此我们任何的努力,包括试图对自我摧毁的努力,都等同于是帮助自我完成了它的复制和变异。甚至我们所有的决定都是自我在决定,我们所有对自我展开的各种行为,也都是自我再决定,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由于对自我高度的认同,由于掌握了大量二手的知识,我们沉浸在头脑的想象当中,当我们用掌握的知识在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等于用那些创作知识的作者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我们是个傀儡,我们是冒牌的,我们是用许许多多死去的作者的眼睛在了解这个世界,在观察这个世界,当人类处在这样的状态的时候,能说这样的生命是鲜活的吗?
由此我们探索了第一层的真相,那就是我们活在自我当中,我们活在一种认知当中,一部分认知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感受,而另一部分认知来自于我们的知识,无论是自身的感受,还是我们获得的知识都存在两个部分,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存在自己的状态当中,所有的生命都处在相互对立的两个群体当中,因此所有的知识都只有一部分知识是与自身的状态相吻合的。而我们的个人本质也只代表与我们有关的这部分世界的感受,我们无法感受到另外的那部分世界,因此所有的人对另外半个世界都是一无所知的,可我们依然会以自身的角度来判断另外一半个世界,由于两个世界是对立的,因此我们总会看到这个世界充满矛盾,充满冲突。总是会看到丑陋、邪恶、混乱、错误的存在,可在丑陋、邪恶、混乱、错误的世界里看我们也依然如此。
认知就存在于对立关系当中,如果对立的关系不存在了,认知也就不存在了,我们所有的信念都来自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自于我们自身与对立关系之间的空间和距离,当没有关系的时候,当没有对立的时候,任何信念都不需要存在。我们相信的一切都与我们所说的世界有关,可我们相信的一切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却都是被否定的,对方也是如此。这就是二元世界,只要我们处在二元世界当中,我们就无法逃脱这种结果,我们用任何方式对认知错误的改变和努力都只能造成更多认知上的错误,这就是自我独特的能力自我,通过各种幻象来迷惑我们,无论我们是顺从于自我,还是我们努力的改变自我,其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任何的努力都会成为自我的养分,都会成为自我错误认知的一个部分,都会让我们对这个世界产生更多的错误认知。
这就是第一层面的真相,当然还有第2层面,如果我们继续挑战任认知挑战自我,我们将要承受巨大的恐惧。如果我们愿意承受那些恐惧我们愿意不断的拆解认知,愿意了解我们所有的认知到底有多少是真实存在的,这似乎也是一个真相,也就是寻找真实的认知。
因为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认知的崩溃和破灭,就意味着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并不存在,比如错误的认知,看到了错误的事物,当错误认知不存在的时候,错误的事物也不存在了,而当错误的事物不存在的时候,正确的事物也不存在了。确实事物就会以存在的角度而存在,而并不是以错误或者正确的角度而存在,这就是一种融合状态的形式,没有对和错,没有好和坏,只是以存在而存在。因此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否是真实的,取决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否是真实的,如果我们的认知有任何一处是真实的,这种真实的认知就支撑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如果我们的认知全部是虚假的,就说明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是虚假的。实际上这绝不是在头脑中所进行的认知改造,当我们破除掉一切错误,认知一切虚假认知之后,如果我们发现并没有真实的认知,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就是虚假的,我们会看到这个世界是以一种虚假的形象而存在,整个世界并不是可以稳定持久和坚固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穿透。因为我们最终的一个认知是永远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我们是存在的,这是最坚固的一个认知,这个认知可以穿透一切虚假的认知。
至于这个世界是否是真实的,至于我们有没有真实的认知,这需要我们下一步的探索,我们将要看到这个世界第二层的真相:这个世界是否是真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