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中午拍了张午餐菜肴的图片晒到朋友圈,一高中同学评论到:“料很好,就是感觉你家餐具太不讲究,是时候该换套新的了。”印象中这是她第三次提醒我该换新餐具了。之前也曾有同事戏谑我“你们家的餐具就和你们家的美食一样丰富多彩!”
记得当年从婆家搬出来单住时,婆婆和二妯娌各送了我一套餐具,谈不上精美,但是念想却很美好!那时悠悠才十七个月,刚刚晃颠颠地学会了走路。在孩子尚且年幼的日子里,吃饭时把碗碟摔破或碰坏是最常见的。而家里常有婆家人或是娘家人来聚餐,遇到人多,餐具不足时,常常会到附近的瓷器店买上三两个救急。那些救急的器皿有时是我出去买的,有时是婆家的兄弟或是娘家的姐姐去买的。不同的人常常会在不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买了不同样式的碗碟,于是家里餐具的款式开始逐渐五花八门。
农历七月初七诏安有煮糯米糖饭的习俗。每年七夕,二姐都会带上她煮的糖饭到我附近的庙里烧香,回家前总是会到我家一趟,把那碗糖饭留下来——我和老公都不曾煮过糖饭,为了让我们不错过诏安的习俗,姐姐们每年都会在七夕下午给我们夫妻俩送来糖饭。“碗也一起留着吧!”二姐总是如是说。在我眼里,姐姐给我们留下的那个碗如同甜甜的糖饭一样装满了姐妹之间的甜美之情。
诏安的冬至是要吃汤圆的,据说不吃汤圆来年会变成妖精。前些年的冬至前夕,婆婆都会打来电话,让我们全家人回婆家和她一起搓汤圆。看着手中小小的糯米团变成一个个可爱的汤圆,年幼的悠悠总是兴奋不已。我们一家人围着桌子快乐地搓着汤圆,婆婆则站在灶台前忙着让搓好的汤圆下锅。等我们忙完后,老人家也会煮上一锅带有姜母和红糖的汤圆,给我们充饥驱寒。冬至的寒气有些逼人,但是内心深处却宛如那冒着热气的汤圆一样温软而美好。临行前婆婆会让我们带上一两碗汤圆回家,一来可以供奉佛祖,二来可以跟着习俗解解馋。“盛汤圆的碗就不用拿回来了!”婆婆每次都会这么说。在我心中,婆婆让我们带走的那个碗如同冬至的汤圆一样盛满了婆家大团圆的美好愿望。
这两年七夕二姐同样都到庙里来烧香,同样烧完香会到我家里来和我拉拉家常,同样会留下糖饭给我们打打牙祭。只是现在的糖饭她都是装在一次性碗里,她说瓷碗装糖饭总是太黏糊难以清洗。而年迈的婆婆已经两三年没有在冬至搓汤圆了,她的嘴里一直念叨着买的方便,但脸上似乎总是写满了过意不去的表情。
今天是2016年7月9日,正好是我们搬家十周年的纪念日!这十年来通过自身地不懈努力和身边亲人的悉心帮助,慢慢告别了捉襟见肘的日子,逐步跳出了房奴的苦海。如今去买一整套精美的餐具早已不是一个问题。只是内心深处一直是个念旧的人,那些七拼八凑的餐具是那些贫穷日子里,身边所有人给我留下的一个爱的念想与见证。我舍不得把这些百家碗碟给丢弃了,一如我舍不得抛弃那些贫困岁月里大家对我们的帮助之情!
家有旧器皿,我悯而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