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的管理遵守天道,战马都退回民间用来运送田间地头的粪便,天下的管理没有遵守天道 战马被饲养在郊区。灾祸没有比一个人不知足更大的了;过错没有比极想到某样东西更错了。所以知道满足的满足,是永恒的满足。
这一章老子通过战马的不同运用来观察天下管理是否符合天道原则。然后针对不知足和欲得这两个人类自身的缺陷来定义人类的灾祸和过错的根源。得出知足常足的结论。
战马是用来作战的交通工具,战马如果不用来作战,那只有天下太平没有战争。因为只要有战争,战马一定用来作战。战争其实就是人类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是天下还有以强凌弱,以弱胜强的现象出现。当天下的管理者和人们都不把心思放在侵略别人和保护自己上,这就符合天道包容的原则了。这样一来,战马就不会被专门被养育起来以背战争用。
所以老子通过观察战马的运用,就可以知道天下管理者和人们的状态。老子说,如果马匹,原来用于战争或管理者彰显身份的马,都被用来拉粪便到田间地头,以便耕作用的时候。就说明天下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把精力用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上,而不是用来如何侵略别人或者如何抵抗侵略的问题上。就是说天下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齐心协力发展经济。把马用来运送生产物资。这样的活动会带来国家的富强,人们生活安定。天下一定会风调雨顺。
反过来,假如所有的马匹都披上了作战的盔甲,被养育在都城的郊外,以便战事一来就要调往前线作战。这就意味着天下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已经不能安心进行经济生产建设了,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掠夺别人或者防止别人掠夺的战事上来了。
发生这种事情要么是因为天下的财富分配不均,要么就是面临了天灾人祸,导致天下的财富不均,不得不通过战争来重新分配财富了。所以战马都被养育来备战了。这时就是天下不能按天道法则来管理和发展了。
老子从战马的不同用途,看出了天下管理的符合天道还是不符合天道,正是见微知著。
接下来老子又从人的欲望的知足还是不知足来判断这个人是否会有灾祸发生。所谓知足,就是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生活所需的物质是多少,就生产和索取多少。不知足,就是一个人虽然知道自己的生活所需的物质是多少,但是希望生产和索取更多,以便在别人面前彰显自己的超越别人。这样的不满足带来两个危害,也就是灾祸。一是不断索取,永不满足,内心永远处在焦虑当中。容易出现身心的毛病。第二是别人对他的无限索取产生不满,要么阻止他,要么嫉妒他。这样一来矛盾冲突不可避免。这不是灾祸是什么呢?
一个人总想得到某样东西,就会忘记了这个东西是否该他得,还是如何才能正当地得到。他会不择手段,想尽一切办法来取得,不管合法不合法。合理不合理。总之。就想得到,得到一点还想更多,得到更多还想最多。这叫欲壑难填。这就是过错。
所以老子最后总结说,只有知道满足的满足 才是永久的满足。
这一章我们就解读到这里。